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蘇州防控疫情一線直擊:織密百姓安全防護網

發布時間:2022-02-18 15:02:00來源: 新華日報

  蘇州發生局部疫情以來,廣大黨(dang) 員幹部積極下沉,眾(zhong) 多誌願者挺身而出,奔赴核酸采樣、交通卡口、社區管控等防控一線,以當下的吃苦受累換百姓長期的安全幸福。2月17日,本報記者奔赴疫情防控一線,直擊一線工作人員爭(zheng) 分奪秒、從(cong) 嚴(yan) 落實防控要求,為(wei) 城市運行和百姓生活提供有力支撐。

  老人坐上采樣接送車

  疫情防控關(guan) 鍵在一線,必須有深入再深入、細致再細致的工作作風。

  “阿姨,您安心坐好,我們(men) 幾分鍾就到村委會(hui) 了!”17日7時,記者見到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石帆村網格員張介中時,他正攙扶著朱金風老人坐上采樣接送車,前往村部做核酸檢測。為(wei) 實現應檢盡檢、不漏一人,就在前一天夜裏,張介中挨家挨戶上門告知次日核酸檢測注意事項,當得知村裏有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行動不便,他連夜請村委會(hui) 協調了一輛采樣接送車。

  “老年人抵抗力差,必須重點守護。”一早采樣接送車到達後,不放心的張介中又仔細做了一遍消殺,這才開出來在村裏來回“擺渡”。等到這幾位老人做完核酸檢測後,他還要接上核酸檢測人員,上門為(wei) 幾位臥床老人做檢測。

  17日16時,吳中區新南社區剛剛完成第二輪核酸檢測,新南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孫永明開著車,挨個(ge) 跑點位,查看垃圾收運、物資整理等情況。新南社區有居民1.3萬(wan) 人,是吳中區較大的社區。

  “要高效完成檢測,點位上的物資配備非常關(guan) 鍵,特別是路由器,因為(wei) 現場人多,容易造成信號弱、網速慢,登記就會(hui) 受影響。”這幾天,孫永明連軸轉,幾乎沒怎麽(me) 休息。但讓他欣慰的是,有了實戰經驗積累,檢測工作越來越順暢,人員配備也更加到位。當天,來自市、區、街道各機關(guan) 的165名工作人員、誌願者等準點來到新南社區29個(ge) 采樣通道。

  原班人馬“駐紮”在卡口

  17日傍晚,記者來到京滬高速蘇州新區收費站,來自交通執法、交警、城管、衛健委、高速運營等多個(ge) 部門的查驗人員密切配合,有條不紊對車輛進行查驗。“這是防止疫情外溢的重要卡口,我們(men) 必須時刻保持警惕!”蘇州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道路執法一大隊大隊長朱斌說,從(cong) 15日淩晨蘇州設置離蘇通道查驗點開始,他就一直留在這個(ge) 查驗點指揮工作。和他一起“駐紮”於(yu) 此的工作人員,是兩(liang) 年前一起應對疫情的“原班人馬”,不僅(jin) 有著豐(feng) 富的經驗,而且配合默契。

  記者看到,現場用鐵馬、錐筒等把100米左右寬的離蘇通道做分隔,增加提醒標誌、引導牌,喇叭播放提醒語音,司乘人員就可以快速按照指令做好查驗配合工作。防疫到位的情況下,車輛得以快速通過。截至17日15時,新區收費站查驗點共查驗離蘇車輛18453輛,勸返車輛6352輛。

  母女倆(lia) “偶遇”在采樣點

  向一線集合!向一線進發!黨(dang) 員誌願者積極響應號召,充實各條防疫戰線的力量。

  17日5時,蘇州相城區圖書(shu) 館執行館長柯怡雯按照前一晚分工安排,早早來到姑蘇區蘇錦街道新天地家園核酸采樣點報到。當天,她所在的蘇州文廣旅係統有166名黨(dang) 員誌願者一起來到蘇錦街道,每名誌願者的點位都是隨機分配。碰巧的是,她被分配到父母居住的社區。就在穿防護服的間隙,她發現不遠處,媽媽馬珠英身穿社區誌願者的藍色防護服,正低頭調試一台擴音器。“全副武裝”後,柯怡雯快步上前,拍了拍媽媽的肩膀,采樣即將開始,母女倆(lia) 輕輕擁抱後就各自投入工作。柯怡雯負責為(wei) 前來采樣的居民掃描登記身份證信息,而馬珠英則提著擴音器提醒居民保持間隔距離。“能和家人保持默契,一起為(wei) 疫情防控貢獻綿薄之力,無比光榮!”柯怡雯表示。

  “誌願者自穿的羽絨服,切記要長款,不要戴帽子;拿防護服的時候記得確認一下要有頭套、鞋套、麵罩、口罩、橡膠手套……”17日,一份《參與(yu) 核酸檢測輔助工作的誌願工作總結參考》發在蘇州多個(ge) 誌願者微信群裏,為(wei) 廣大誌願者帶去滿滿的實戰經驗。這份總結來自蘇州工業(ye) 園區湯媽媽公益慈善中心負責人湯崇雁,她常年從(cong) 事誌願者工作,曾在2020年疫情期間募集61萬(wan) 個(ge) 口罩。這兩(liang) 天,她一直在蘇州老城區做誌願者,因為(wei) 老城區裏老年人多,更需要有經驗的誌願者服務,尤其是為(wei) 他們(men) 提供心理疏導。因為(wei) 總是忙到深夜,湯崇雁和同伴們(men) 頭戴LED燈帶,處理現場醫療廢物和垃圾。

  疫情給百姓生活帶來許多不便,但來自一線工作人員的暖心服務,不斷贏得百姓的理解與(yu) 支持。17日18時,天已黑了下來。“5號樓的香菇和木耳已送達、13號樓的一箱餅幹已送達……”在姑蘇區虎丘街道清塘社區,第二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顧瑞英正忙著核對快遞收發情況,把已送達的快遞做好標記。她手裏拿著的是一張已發皺的紙,上麵密密麻麻記錄了快遞取件碼。疫情期間,社區裏加強了對出入點的管控,腿腳不太方便的老年人上下樓也不方便,顧瑞英就臨(lin) 時當起“快遞員”,把他們(men) 的快遞送上門。一天下來,少則五六個(ge) ,多則二三十個(ge) 。細致的她還買(mai) 了一輛小拉車,專(zhuan) 門用來取送快遞。每次取件前,都會(hui) 給小拉車做好消殺;取件後,先對快遞進行消殺,最後送到老人手中,確保快遞安全。

  □ 李仲勳 陳雨薇 張珺 王俊傑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