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服務智能化 便利老年人(人民眼·智慧助老)

發布時間:2022-02-25 15:1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山西省大同市助老服務人員陪護老人出行。

  本報記者 喬(qiao) 棟攝

  圖②:山東(dong) 省濟南市曆下區老人左金岩介紹家中的緊急呼叫器。

  本報記者 李 蕊攝

  圖③: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老人在社區長壽食坊“刷臉”就餐。

  本報記者 王明峰攝

  圖④:大同市398智慧養(yang) 老呼叫中心。

  資料圖片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yi) 。預計“十四五”時期這一數字突破3億(yi) ,我國將從(cong) 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讓老年人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依、老有所樂(le) 、老有所安,關(guan) 係社會(hui) 和諧穩定。我們(men) 要在全社會(hui) 大力提倡尊敬老人、關(guan) 愛老人、贍養(yang) 老人,大力發展老齡事業(ye) ,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ge) 幸福美滿的晚年。”

  實施“智慧助老”行動,是新時代老齡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隨著我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生產(chan) 生活方式,提高了社會(hui) 治理和服務效能。但同時,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不少老年人不會(hui) 上網、不會(hui) 使用智能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老年人麵臨(lin) 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11月印發《關(guan) 於(yu) 切實解決(jue) 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就進一步推動解決(jue) 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麵遇到的困難,堅持傳(chuan) 統服務方式與(yu) 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為(wei) 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印發,對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作出全麵部署,其中要求“在鼓勵推廣新技術、新方式的同時,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chuan) 統服務方式,加快推進老年人常用的互聯網應用和移動終端、APP應用適老化改造。實施‘智慧助老’行動,加強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提升老年人數字素養(yang) 。”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ye) 發展和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規劃》2022年2月21日發布,部署了9個(ge) 方麵具體(ti) 工作任務,其中在“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hui) 環境”方麵,明確提出“建設兼顧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會(hui) ”。

  2021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介運用智能技術服務老年人示範案例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14個(ge) 運用智能技術服務老年人示範案例,山東(dong) 省濟南市曆下區“親(qin) 情E聯”智慧養(yang) 老平台、山西省大同市“398貼心保”、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頤居通”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綜合信息平台榜上有名。前不久,本報記者分赴濟南、大同、成都,聽幾位老人講述“智慧助老”的故事。

  

  山東(dong) 省濟南市曆下區打造智慧養(yang) 老平台

  智能技術守護 獨居老人安心

  本報記者 李 蕊

  一個(ge) 呼叫終端,一台紅外感應設備,一個(ge) 24小時服務平台,讓越來越多的濟南獨居老人享受到安心的居家養(yang) 老服務。

  2020年10月,山東(dong) 省濟南市曆下區啟動獨居老年人“親(qin) 情E聯”服務項目,將轄區60歲以上獨居老年人全部納入保障範圍,對自願簽訂服務協議的獨居老人,通過政府購買(mai) 服務方式為(wei) 其安裝智能設備,提供緊急呼叫、異常預警等遠程監測照護服務。

  近日,記者隨曆下區“親(qin) 情E聯”智慧養(yang) 老平台運營經理張靜回訪她曾服務過的3位獨居老人。

  一鍵呼叫,“救”在身邊

  經曆了一場突發疾病,曆下區獨居老人左金岩對“小小呼叫器發揮大作用”有了切身體(ti) 驗。

  2021年3月17日清晨5點多,左金岩起身下床,孰料腳剛著地,眼前突然發黑,癱倒在床邊。

  兩(liang) 個(ge) 兒(er) 子都住得遠,迅速趕來也得一個(ge) 多小時。情急之下,左金岩想到了床頭的“小方盒”——曆下區民政局為(wei) 她免費安裝的緊急呼叫器。左金岩顫巍巍地伸手按下那個(ge) 紅色按鈕,呼叫器旋即發出警報。

  收到求助信號後,“親(qin) 情E聯”智慧養(yang) 老平台的3個(ge) 座席同步運轉,分別聯係左金岩、120急救中心和社區網格人員。

  10秒鍾內(nei) ,平台工作人員回撥電話了解左金岩的身體(ti) 情況,並第一時間反饋至急救中心。5分鍾內(nei) ,線上救助流程全部完成,網格員和救護車立即出發,趕往左金岩家所在的鞭指巷。網格員孫瑩瑩率先趕到,指導左金岩保持半坐臥姿勢,盡可能平緩呼吸。曆下區民政局此前已開展多期助老技能培訓,幫助網格員掌握應急救助技能。

  安置好老人,孫瑩瑩又趕到巷口迎接救護車。老街小巷彎彎繞繞,路窄住戶多,在孫瑩瑩的引導下,救護車徑直開到左金岩家門口。左金岩被送往醫院救治後,確診為(wei) 哮喘發作,收縮壓一度高達近200毫米汞柱。經過醫護人員精心救治,血壓很快降至安全範圍。兩(liang) 小時後,平台運營經理張靜到醫院回訪,老人家屬連連拱手道謝:“小小呼叫器發揮大作用,真是萬(wan) 幸!”

  迄今,“親(qin) 情E聯”智慧養(yang) 老平台已累計處理緊急預警信息1.1萬(wan) 餘(yu) 次,撥打問詢電話1.2萬(wan) 餘(yu) 次,實施緊急救助10餘(yu) 例。

  在線問診,足不出戶

  輕輕扭開瓶蓋,按粒取出膠囊,82歲的濟南市民閆中興(xing) 按照電話那頭的提示,把幾種需要服用的藥物逐一配好,端起水杯吞服。“電話那頭是‘親(qin) 情E聯’平台的藥劑師,每天按時指導我正確服藥。”老人說。

  閆中興(xing) 患有心髒病、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病,服藥種類多、頻率高,並需根據醫院複查結果定期調整劑量。他一度為(wei) 吃藥犯愁:“眼睛花了,看不清處方,加之年紀大了記性差,經常少服漏用。”閆中興(xing) 去年腦梗複發,搶救後發現係長期未按醫囑服藥所致。

  2019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ti) 係的指導意見》提出,“強化老年人用藥保障,開展老年人用藥使用監測,加強老年人用藥指導”。張靜在回訪中了解到閆中興(xing) 發愁的問題,提出依托“親(qin) 情E聯”平台為(wei) 老人開展用藥指導服務的設想,得到曆下區民政部門支持。

  規範用藥指導,有據可依是關(guan) 鍵。閆中興(xing) 去年腦梗痊愈後不久,義(yi) 診員攜帶健康一體(ti) 機上門為(wei) 他檢查身體(ti) ,各項數據實時上傳(chuan) 至“親(qin) 情E聯”平台後形成電子健康檔案。平台還與(yu) 藥房合作,通過誌願服務形式引入33名執業(ye) 藥師。老人有需求時提前預約,藥劑師接單後便會(hui) 第一時間回撥電話,結合老人健康檔案提供全方位用藥指導。

  “心率68、血糖6.8、收縮壓150……”閆中興(xing) 扶了扶老花鏡,指尖輕滑手機屏幕,仔細查看自己的健康檔案。這是“親(qin) 情E聯”平台開發的微信小程序,對老年人心率、血壓、血糖等指標定期分析,並將結果及時反饋給老人及家屬,同時根據係統評估給出作息和膳食調整建議。“係統提示我血糖和血壓值偏高,建議我飲食上少鹽少油、控糖限酒。”閆中興(xing) 說。

  2021年8月以來,曆下區已幫助近400名獨居老人建立健康檔案。

  智能監測,雲(yun) 端守護

  出門遛彎時間一長,獨居老人程玉芬便會(hui) 接到“親(qin) 情E聯”智慧養(yang) 老平台的問詢電話。

  “大姨,您去哪了?好幾個(ge) 小時都沒看見您人呐。”電話那頭的張靜關(guan) 切道。

  “又不放心我啦?”程老太笑道,“出來買(mai) 點菜,順便找姐妹聊聊天……”

  與(yu) 老人相距甚遠,平台工作人員如何知道程玉芬家中無人?這得益於(yu) 老人家中安裝的紅外人體(ti) 感知儀(yi) ,能夠即時感應人體(ti) 熱源,主動監測生命體(ti) 征。如長時間未檢測到老人活動軌跡,設備會(hui) 自動向平台發出預警信息,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聯係處置,確保老人生命安全。目前,曆下區民政局已為(wei) 轄區2315位獨居老人安裝了紅外人體(ti) 感知儀(yi) ,實時監測安全隱患,降低老年人意外風險。

  春節期間,不少老人到子女家過年,紅外感知儀(yi) 未能檢測到室內(nei) 活動軌跡,張靜和平台工作人員逐一電話聯係確認,送上新春祝福。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建設“頤居通”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綜合信息平台

  刷臉辦事 方便快捷

  本報記者 王明峰

  抬高帽簷,摘下口罩,對準鏡頭,83歲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居民郭伯文在龍騰社區長壽食坊窗口前站定片刻,人臉識別係統“嘀嗒”一聲認證成功,姓名、卡號、消費金額和套餐內(nei) 容在顯示屏上一目了然。

  “不付現金,不用刷卡,提前儲(chu) 值後自動結算。”郭伯文對“刷臉”用餐方式讚不絕口,服務員旋即遞出一份熱氣騰騰的黃豆燒肉和番茄炒蛋套餐。

  落座後,郭伯文攥著支付終端“吐”出的一截小票,認真核對賬單明細:本次消費15元,其中政府補助3元、自付12元,餘(yu) 額522元。確認賬單準確無誤,老人滿意地用起餐來。

  “如今支付方式越來越多樣,但考慮到老年人多年來形成的消費習(xi) 慣,我們(men) 仍保留了紙質小票。”龍騰社區長壽食坊負責人王允靖說,2013年以來,武侯區鼓勵街道社區與(yu) 餐飲企業(ye) 合作建立社區長壽食坊,並按照普通老人每餐3元、低保老人每餐5元的標準給予補貼。過去,餐廳為(wei) 準確核對身份信息和補助類型,老人需攜帶身份證現場核驗並簽字確認。用餐高峰期間,窗口前常排起長隊。

  “上了年紀後,忘性越來越大。”郭伯文常因忘帶身份證而無法享受用餐優(you) 惠。同樣的困擾,不少老年人都遇到過。在武侯區,60歲以上老年人有14.62萬(wan) 人,占戶籍人口的21.93%。

  如何讓長壽食坊暖胃又暖心?武侯區民政局組織團隊依托人臉識別技術研發了助餐信息化管理係統。“對老年人來說,‘刷臉’是非常便捷的智能化服務。”武侯區民政局養(yang) 老服務科科長楊紅久說,社區錄入老年人基礎信息後,上傳(chuan) 至武侯區開發的“頤居通”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綜合信息平台,供轄區內(nei) 簽約的36家長壽食坊共享,實現服務數據“一端錄入、多端共享”,老年人在任一助餐點均可享受“刷臉就餐”服務。2021年,武侯區共提供“刷臉”助餐服務逾2.9萬(wan) 人次。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切實解決(jue) 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要求,“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頻事項,做實做細為(wei) 老年人服務的各項工作”。武侯區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將“頤居通”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向高齡津貼生存驗證、各類補貼便捷申領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拓展,著力解決(jue) 老年人麵臨(lin) 的“數字鴻溝”問題。

  “刷臉辦、掌上辦、指尖辦,老漢我八十有三了,如今也會(hui) 一鍵通辦。”郭伯文樂(le) 嗬嗬地掏出手機,向記者演示領取高齡津貼的驗證流程:打開與(yu) “頤居通”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關(guan) 聯的“養(yang) 老助手”手機客戶端,點擊驗證按鈕,按照語音提示搖搖頭、眨眨眼,人臉驗證成功。

  目前,武侯區依托高齡津貼信息化管理係統,打通了高齡津貼從(cong) 申報到發放的所有環節,實現高齡老人信息采集和驗證、審核審批、補貼發放的流程化管理。老年人完成人像采集後,通過手機應用程序或社區自助服務終端即可完成信息驗證,打破了空間地域和工作時間限製。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養(yang) 老服務點,還設有智能一體(ti) 化豎屏機,方便不會(hui) 使用手機的老年人完成高齡津貼申領認證、預約養(yang) 老服務、查看政策公告。

  智能技術讓更多老人享受指尖上的便捷服務。迄今,武侯區已累計投入1000餘(yu) 萬(wan) 元用於(yu) 智慧健康養(yang) 老信息化建設,依托“頤居通”平台建立老年人信息化數據檔案9萬(wan) 餘(yu) 份,為(wei) 互聯網助餐、健康安全管理、居家安全監管、關(guan) 愛巡訪管理、高齡津貼線上審驗等13個(ge) 智慧養(yang) 老應用場景加速普及提供了數據支撐。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一萬(wan) 五千六百餘(yu) 位老人用上智能穿戴設備

  跌倒救援 秒級響應

  本報記者 喬(qiao) 棟

  “這個(ge) 小玩意兒(er) ,別看隻有巴掌大,作用可不小。”87歲的山西省大同市市民龔翠蘭(lan) 指了指係在腰間的智能穿戴設備“398貼心保”。

  2021年8月,龔翠蘭(lan) 在自家小區遛彎時,一個(ge) 趔趄摔倒在地,“398貼心保”立即響應——1秒自動識別跌倒,30秒救助應答,3分鍾救援人員到場,11分鍾救護車到場,為(wei) 老人及時送醫贏得寶貴的救援時間。

  2019年6月,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慢病中心等7家機構聯合發布的《老年人防跌倒聯合提示》指出,跌倒是65歲以上老人因傷(shang) 害致死亡的首位原因。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開展老年人跌倒幹預和健康指導,提高老年人及其照料者預防跌倒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對兒(er) 童傷(shang) 害和老年人跌倒的救援、救治水平。”

  “398貼心保”智能穿戴設備,由大同398智慧養(yang) 老服務有限公司研發,其主要功能便是防跌倒。“每秒鍾可以捕捉100組人體(ti) 動作數據,跌倒識別率達90%以上。”大同398智慧養(yang) 老服務有限公司研發主管劉超在空中揮舞著“398貼心保”,屏幕上的感應數值隨即在紅色區域上下波動。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雲(yun) 計算技術,“398貼心保”實現了跌倒智能判斷和自動報警,形成了“跌倒提示—後台報警—人工確認—就近救助”的響應流程。考慮到很多老人習(xi) 慣講當地方言,大同398智慧養(yang) 老服務有限公司組建了一支會(hui) 講方言的本地客服團隊,同步接線的助老人工呼叫座席逾500個(ge) 。

  步入398智慧養(yang) 老呼叫中心,鍵盤敲擊聲和電話應答聲此起彼伏,接線員李寧正在與(yu) 來電老人耐心溝通。2021年8月24日14時14分,一陣急促的鈴聲在李寧耳畔響起,屏幕上隨即出現求助老人龔翠蘭(lan) 的姓名、年齡等信息,“摔倒確認”的紅色字樣在屏幕上閃爍,求助報警定位為(wei) “平城區天勝雅園西北角”。

  “姨,能聽到我說話嗎?”李寧此前曾數次遇到過類似的緊急情況,經驗豐(feng) 富的她用大同方言直奔主題,“龔翠蘭(lan) ,龔翠蘭(lan) ,您摔倒了嗎?”李寧緊盯屏幕問道。10餘(yu) 秒後,聽筒那頭“哎喲”一聲呻吟,李寧長舒一口氣:有回音、有知覺,說明有自主意識。但老人反饋的信息不樂(le) 觀:“我‘溜’了一下,腿動彈不了了。”

  隻因一步台階沒踩穩,龔翠蘭(lan) 中午出門倒垃圾時不慎摔倒。她斜趴在地,想站起身來卻動彈不得。半分鍾後,龔翠蘭(lan) 隱約聽到有人在喊她的名字。正午的陽光穿過樹梢,照得龔翠蘭(lan) 眼睛晃了神,她下意識地抬頭環顧,卻並沒有看到人。過了一會(hui) 兒(er) ,她才意識到,這聲音來自腰間的“398貼心保”。

  “您先趴在地上不要動,我們(men) 的救援人員很快就到。”李寧心裏有把握,“398貼心保”的定位誤差不超過3米。她一邊協調聯係龔翠蘭(lan) 所在社區的助老服務站,一邊撥打120急救電話,並迅速調出係統中存儲(chu) 的龔翠蘭(lan) 健康檔案,第一時間傳(chuan) 輸至醫院,最後通過平台通知老人子女。

  3分鍾後,天勝雅園所在的雲(yun) 泉裏社區助老服務站工作人員趕到現場;11分鍾後,120救護車趕到現場,隨車醫生結合健康檔案中的高血壓等病史記錄,為(wei) 龔翠蘭(lan) 進行了心電圖檢查。經過及時搶救和精心治療,老人脫離了危險。

  2020年8月起,大同市民政局在平城區率先試點,為(wei) 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75歲以上獨居及低保家庭老年人、低保家庭60歲以上失能老年人免費配用“398貼心保”。目前,大同市平城區已有1.56萬(wan) 餘(yu) 位老人用上了“398貼心保”。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25日 13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