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楚河牽兩湖 水清又岸綠

發布時間:2022-02-28 17:20:00來源: 湖北日報

  “這次回武漢,最讓我驚喜的是沙湖、楚河、水果湖的水變清了。”

  2月22日,上海回漢探親(qin) 的李思嘉逛完楚河漢街後,在微信朋友圈記錄下心情。

  沙湖、楚河、水果湖是武昌區最大的內(nei) 湖水係,也是武漢的城市名片。

  過去,受汙水排放、周邊管網不完善等因素困擾,這些河湖的水質處於(yu) Ⅴ類甚至劣Ⅴ類。

  2020年,武昌區將外沙湖、楚河及水果湖“整體(ti) 打包”,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去年4月底,工程順利完工。

  武昌區水務與(yu) 湖泊局監測顯示,今年截至目前,水果湖水質為(wei) Ⅲ類,外沙湖和楚河水質為(wei) Ⅳ類,治理成效初步顯現。

  既要“三水同治”更要“一水一策”

  省水科院高級工程師、水生態修複首席專(zhuan) 家康玉輝,是此次整治工程的特聘專(zhuan) 家。他介紹,沙湖、楚河、水果湖都屬東(dong) 沙水係,不僅(jin) 水體(ti) 相通,岸上管網也“緊密相連”。單獨治理效果不長久,隻有“整體(ti) 打包”綜合施治,才能徹底解決(jue) 汙染問題。

  “三水同治”是理念上的革新,但在具體(ti) 舉(ju) 措上,必須因地製宜,做到“一水一策”。

  “外源截汙是前提,現狀調查是基礎,水生植物群落構建是主要內(nei) 容,魚類調控是主要手段,適當人工維護是必要條件。”康玉輝認為(wei) ,河湖特性不同,治理措施也應有所區別。他說,“一水一策”理念始於(yu) 2013年3月的內(nei) 沙湖治理工程,經過數月針對性治理和近4年管護,曾經的“臭水湖”水質顯著改善,近3年來持續穩定在Ⅲ類。

  有了內(nei) 沙湖的經驗,外沙湖、楚河、水果湖明晰治理思路:楚河建成後首次封閉抽水清淤,打造岸線景觀,局部種植水生植物;水果湖主要對湖底管網進行查勘改造,實施水生態修複;外沙湖主要實施清淤、排口生態化改造和水生態係統修複。

  11處雨水排口均完成生態化改造

  河湖治理,斬斷外源汙染是關(guan) 鍵。

  武昌區水務和湖泊局河湖科負責人說,目前外沙湖、楚河和水果湖均無汙水排口,但雨水“上洗天下洗地、中間洗空氣”,也屬外部汙染源,“如果雨水不經處理就排入水體(ti) ,治理無從(cong) 談起”。

  2月23日10時,武昌區沙湖路沙湖公園北入口,直徑1.2米的雨水排口半潛在水中,距岸邊10米處,3台曝氣機全速運轉,散開的水花如同3片巨大荷葉。

  “這是外沙湖5號排口,是此輪整治工程改造的7處雨水排口之一。”外沙湖、楚河及水果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項目負責人陳嘉亮介紹,5號排口匯集沙湖路周邊區域的雨水,降雨時開啟排放。生態化改造前,雨水直排入湖,氮、磷等營養(yang) 物質成為(wei) 藻類植物生長的“溫床”。

  安裝曝氣機後,水中含氧量提升,為(wei) 枝角類浮遊生物和蚌類營造生存環境,有助於(yu) 消化水中的營養(yang) 物質。

  除曝氣機外,部分流量較大的排口還安裝了顆粒分離器,用於(yu) 去除水體(ti) 懸浮物、減緩水體(ti) 流速,降低對水生植物和生態浮島的影響。

  “入湖雨水幹淨了,外來汙染就少了。”陳嘉亮介紹,此次綜合整治對外沙湖、楚河和水果湖現有的11處雨水排口全部實施了生態化改造。

  清理淤泥就像做微創手術

  河湖的內(nei) 源汙染,主要來自於(yu) 沉積在水底的淤泥。

  此次整治工程,外沙湖、楚河、水果湖分別清淤6萬(wan) 、4萬(wan) 和10萬(wan) 立方米。這些淤泥可在一個(ge) 標準足球場上堆出28米高,工程量之大可見一斑。

  陳嘉亮介紹,根據水域特點,外沙湖和水果湖采用絞吸船清挖方式,楚河則采用水力衝(chong) 挖方式。

  采取不同清淤方式的原因何在?武昌區水務和湖泊局河湖科負責人說,一方麵,外沙湖水域麵積超過300公頃,難以將湖水抽幹清淤。另一方麵,外沙湖湖底淤泥厚度不一,各處汙染程度也不同,清淤不能“一概而論”。

  “絞吸清淤就像在水底插入一隻吸管,局部攪動後把泥漿吸出,最大程度降低對水體(ti) 的汙染。”康玉輝說,這種做法就好比給河湖實施“微創手術”,不會(hui) 對湖水造成二次汙染。

  據測算,清淤完成後,外沙湖、楚河和水果湖的平均水深增加近1米。“淤泥減少、湖水增加,水質自然有提升。”

  河湖治理有了5年“保質期”

  著眼“長遠”,是此次整治的重要特點。

  陳嘉亮介紹,工程采用EPC-O模式建設,即除設計、采購、施工外,還包含5年運維期。期間武昌區水務和湖泊局將對管護質量進行綜合考核。

  做好河湖管理,首先要做到對水體(ti) 健康狀況了如指掌:通過設置無人船建立預警機製,可實時采集水質數據並推送至手機智慧平台。一旦水體(ti) 發生汙染,運維人員能在第一時間獲取信息、作出反應。專(zhuan) 門建設3處水質自動監測站,精確監控水體(ti) 中總氮、總磷、PH值、COD值等核心數據,為(wei) 長效管理提供決(jue) 策依據。

  康玉輝說,治理水環境的最終目的,是讓水體(ti) 恢複自淨能力,構建自然生態圈。整治過程中,累計種植了密刺苦草、馬來眼子菜等沉水植物176萬(wan) 平方米,美人蕉、菖蒲等挺水植物20萬(wan) 平方米,睡蓮、屏風草等浮葉植物3萬(wan) 平方米。還在水中投放了鰱魚、鱅魚、烏(wu) 鱧、黃顙魚等魚類,以及螺、蚌等底棲動物。

  “把運維措施落實到位,未來外沙湖、楚河、水果湖水質將持續向好,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景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源 通訊員 吳迪 況昕昀)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