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出席全國兩會的江蘇代表委員:為發展獻良策 為民生鼓與呼

發布時間:2022-03-04 15:47:00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為(wei) 發展獻良策 為(wei) 民生鼓與(yu) 呼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2022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將於(yu) 3月4日拉開帷幕。3月3日,住蘇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匯聚北京。帶著民意而來,滿懷信心赴會(hui) ,他們(men) 聚焦國家發展,共商民生議題,履行神聖職責。

  將“國之大者”銘於(yu) 心踐於(yu) 行

  在萬(wan) 米高空飛行的飛機上,在飛馳的高鐵內(nei) ,一個(ge) 個(ge) 關(guan) 乎發展大局的話題,一次次飽含真知灼見的探討,彰顯代表委員們(men) 履職的熱情。

  “今年是進入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奮進的重要一年,黨(dang) 的二十大也將在今年召開。開好本次會(hui) 議,意義(yi) 深遠、責任重大。”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朱曉進圍繞進一步優(you) 化我國文化服務貿易促進政策、提高普惠型養(yang) 老服務質量、為(wei) 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項立法等發展難點和民生熱點話題,帶來了多份提案。在他看來,全國政協委員要胸懷“國之大者”,與(yu) 祖國同命運,與(yu) 人民共呼吸,以新時代新思想新理念凝聚社會(hui) 廣泛共識,圍繞黨(dang) 和國家中心工作參政議政,聚焦國計民生、社會(hui) 福祉建言獻策,以實際行動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心係‘國之大者’,情牽民生熱點,關(guan) 注國家戰略需求,走進尋常百姓家,讓自己的每一個(ge) 提案都能做到言之有物、實踐有據、利於(yu) 發展,這也是我撰寫(xie) 提案的目標和標準。”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南京市委主委、南京財經大學校長程永波說,今年他提交的8個(ge) 提案中,3個(ge) 與(yu) 糧食安全相關(guan) 。“履職近5年,我總共提交提案21個(ge) ,與(yu) 糧食有關(guan) 的有13個(ge) ,年年聚焦糧食‘大問題’,一年一個(ge) ‘小切口’。”目前程永波的9個(ge) 提案被全國政協立案,一批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被國務院相關(guan) 部委采納,並轉化為(wei) 相關(guan) 政策。他說,“履職盡責永遠在路上,從(cong) 充分調研到提案建議的落地,再到具體(ti) 工作的實質性推動,這些都讓我心生滿滿的收獲感。”

  在前往北京的飛機上,全國政協委員,蘇州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城市發展智庫(高級研究院)副院長宋青心潮澎湃。她說,今年她帶來了關(guan) 於(yu) 聚力“雙碳”目標推進“數智”控碳的提案,建議以數字化手段推進控碳,加快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今年是黨(dang) 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我們(men) 將認真聚焦國家戰略積極參政議政,努力交出一份高質量履職答卷。”

  為(wei) 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是代表委員們(men) 的心願,也是人民群眾(zhong) 的期盼。

  “今年要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必須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怎麽(me) 穩、何以進?全國人大代表,昆嶽互聯環境技術(江蘇)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劉懷平認為(wei) ,穩得住、進得了,還靠一個(ge) “轉”字。創新是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而數字化又是轉型發展的主戰場,要贏得這場主動仗,把“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迫切需要解決(jue) 數字化轉型人才供給的嚴(yan) 重不足。“我們(men) 為(wei) 2700多家製造業(ye) 企業(ye) 提供環保服務,需要200多名數據人才,很難找到,隻好招IT行業(ye) 畢業(ye) 生,邊幹邊培養(yang) 。”劉懷平的話語中透露出焦急,他建議,適應數字化轉型戰略,國家要調整學科體(ti) 係,高校優(you) 化培養(yang) 模式,企業(ye) 發揮人才培養(yang) 主體(ti) 作用,地方政府引進數字化人才,讓專(zhuan) 業(ye) 的人幹好專(zhuan) 業(ye) 的事。

  全國人大代表、徐工集團高端工程機械智能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閆麗(li) 娟認為(wei)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製造產(chan) 業(ye) 升級,更好地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必須要啃下技術創新“硬骨頭”,紮實做好基礎研究,這需要國家級甚至全球化的科研力量。“目前已通過論證和啟動建設的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共有23家,數量太少。”閆麗(li) 娟建議,應針對製造業(ye) 不同細分領域,增設國家級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加大對龍頭企業(ye) 的支持力度,構建更多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級創新中心,助力江蘇打造工程機械世界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疫情對文旅行業(ye) 衝(chong) 擊嚴(yan) 重,這幾年可以說是旅遊業(ye) 最難的時候。”全國人大代表、無錫靈山文旅集團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吳國平認為(wei) ,旅遊業(ye) 的全麵振興(xing) ,要兩(liang) 手抓,既要“輸血”,還要“造血”。“智慧旅遊,就是疫情下旅遊行業(ye) 轉型、旅遊企業(ye) 自救的一個(ge) 重要方向。”吳國平說,今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他將圍繞進一步推動數字文旅高質量發展等方麵提出相關(guan) 建議,同時希望政府部門能進一步加大對旅遊企業(ye) 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持續營造有利於(yu) 中遠程旅遊消費的市場環境,促進旅遊市場全麵複蘇。

  作為(wei) 一名鄉(xiang) 村振興(xing) 踐行者,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海門興(xing) 旺肉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唐慧娟今年最關(guan) 心的問題仍與(yu) “三農(nong) ”相關(guan) 。“種業(ye) 是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芯片’,江蘇種質資源十分豐(feng) 富,共保存農(nong) 業(ye) 動植物資源6.8萬(wan) 份,占全國11%,要進一步優(you) 化和完善種質資源保護與(yu) 開發利用機製。”在她看來,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培養(yang) 需要加強政、學、研、企和推廣等多方合作,加大聯合攻關(guan) ,尤其要在現代生物育種等高科技技術研究應用和科研成果向生產(chan) 力轉化方麵力爭(zheng) 有較大突破。“目前,還要盡快解決(jue) 畜禽種業(ye) 的養(yang) 殖用地問題,每個(ge) ‘芯片’不能僅(jin) 有單個(ge) 保種場,一旦遭遇重大動物疫情,資源保護勢必麵臨(lin) 極大風險,分批建立資源備份場十分必要,也是一種戰略選擇。”

  全國人大代表、鹽城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副院長秦光蔚認為(wei) ,當下發展綠色低碳農(nong) 業(ye) 深入人心,鹽堿地改良已步入產(chan) 能提升和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新階段,目前迫切需要從(cong) 耗費大量資金和淡水資源改良鹽堿土壤適應作物轉向側(ce) 重培育耐鹽植物品種來適應鹽堿地。“這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她建議,進一步提升鹽堿地綜合利用效能,要因地製宜,統一謀劃布局,建立全國性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平台,不斷豐(feng) 富和拓展鹽堿地開發利用的技術儲(chu) 備庫。

  推動百姓所想所盼變成現實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把人民群眾(zhong) 的熱切期望帶進兩(liang) 會(hui) ,回應群眾(zhong) 期盼、解決(jue) 群眾(zhong) 難題、保障群眾(zhong) 利益,是代表委員們(men) 的神聖使命。

  “醫療衛生事業(ye) 關(guan) 乎千家萬(wan) 戶的幸福。”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唐金海說,此次兩(liang) 會(hui) 他將建議有關(guan) 部門精準發力破解醫療衛生領域“急難愁盼”問題,解決(jue) 好“一老一小”問題,切切實實地為(wei) 老百姓健康保障“兜好底”,推動完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敬佑生命、關(guan) 愛健康。

  鄉(xiang) 村醫生是農(nong) 村群眾(zhong) 的健康守門人。全國人大代表、靖江市新橋鎮德勝中心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楊恒俊說:“去年我走訪調研靖江市新橋鎮鄉(xiang) 村醫生工作及生活保障情況時發現,該地常住人口近7萬(wan) 人、流動人口超1萬(wan) 人,而在職鄉(xiang) 村醫生僅(jin) 40人、退休返聘10人。”他認為(wei) ,針對鄉(xiang) 村醫生普遍老齡化、疫情防控專(zhuan) 職人員不足與(yu) 群眾(zhong) 衛生需求不斷提高之間的矛盾,應加快補充青年鄉(xiang) 村衛生人才,如從(cong) 初中、高中畢業(ye) 生中定向招生委培麵向村級衛生機構的大專(zhuan) 生,同時提升村級衛生人員的收入,解決(jue) 新吸收的青年人才待遇問題。

  “去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我提了13條建議,其中關(guan) 於(yu) 加強養(yang) 老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被民政部采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郵政集團泰興(xing) 市分公司城區分局局長、江平路支局支局長何建忠說,此次上會(hui) 他準備了14條建議和1條議案,包括出台英才教育促進法、加大力度開辦幼教學前托班等。“青少年群體(ti) 中,有少數資質稟賦優(you) 異的超常兒(er) 童,如果有特別的教育安排和培養(yang) 措施,就能讓他們(men) 獲得更充分的發展,成長為(wei) 拔尖創新人才。”

  對於(yu) 當下部分青少年“五穀不分”的現象,全國人大代表,江蘇萬(wan) 順機電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周善紅認為(wei) 要加強耕讀文化的熏陶。“孩子們(men) 參與(yu) 勞動的機會(hui) 少,不知一粥一飯的辛苦,就很難懂得珍惜。”周善紅說,當前“雙減”政策有效減輕了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正是傳(chuan) 承耕讀文化的契機。學校要開展耕讀文化特色教育,一方麵要考慮增設農(nong) 耕文化課程,將之編入義(yi) 務教育教材,另一方麵要適度組織耕讀文化社會(hui) 實踐,每學期有計劃地安排一定時間到農(nong) 村、到企業(ye) 現場學習(xi) ,讓他們(men) 從(cong) 中真切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真正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優(you) 秀人才。

  □ 本報記者 胡蘭(lan) 蘭(lan) 孫巡 顧敏 楊頻萍 王拓 王夢然 付奇 丁茜茜 張宣 方思偉(wei) 徐睿翔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