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堅持人民至上 繪就民生幸福“新畫卷”

發布時間:2022-03-07 14:11:00來源: 天津日報

  原標題:堅持人民至上 繪就民生幸福“新畫卷”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民生幸福“新畫卷”依舊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奮鬥目標。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近年來,天津在用心用情書(shu) 寫(xie) 有溫度有質感的民生答卷。

  為(wei) 民鼓與(yu) 呼,是每名代表、委員義(yi) 不容辭的責任和義(yi) 務。從(cong) 天津這張民生答卷中,在津全國人大代表和住津全國政協委員將走訪的所見所聞,凝結轉化成一個(ge) 個(ge) “金點子”,為(wei) 民代言、為(wei) 國獻策,他們(men) 唱響了“天津好聲音”。

  中醫藥下沉 補齊簽約服務短板

  讓基層醫療機構強起來

  醫療是民生之需,與(yu) 廣大群眾(zhong) 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guan) 。如何讓醫療衛生事業(ye) 的“筋骨”強起來,做好人民滿意的醫療衛生服務?全國人大代表、農(nong) 工黨(dang) 市委會(hui) 副主委張智龍,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弘湖機電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孫昌隆積極參與(yu) 討論,談想法、提建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天津中醫藥醫療資源豐(feng) 富,應該把握好這一機遇。”今年年初,本土疫情襲擊津門,張智龍說,這次疫情一個(ge) 很大特點是輕症患者多、少兒(er) 多,海河醫院專(zhuan) 門設立了中醫病房,“事實證明,辨證施治、個(ge) 體(ti) 化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有針對性地調節患者免疫力、拮抗病毒,加快治愈出院速度。”

  “今後有必要進一步發揮我市中醫藥優(you) 勢,加快醫療體(ti) 製改革,提升疾病預防控製能力。”張智龍建議,整合全市中醫藥服務體(ti) 係,建立中醫醫療集群,推動名中醫團隊下沉基層醫療機構,“專(zhuan) 家多跑腿,患者就近治”,讓中醫藥醫療衛生資源更加公平可及。

  家庭醫生是尋常百姓的“健康守門人”。如今,越來越多的城鄉(xiang) 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然而,在推行的過程中,家庭醫生也遭遇了“成長的煩惱”。“現在,很多患者認為(wei) ,基層醫療機構就是‘大藥房’,簽約隻是為(wei) 了拿藥而已,造成這一局麵,主要還是因為(wei)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對居民缺乏吸引力。”孫昌隆說,積極引進人才、提供個(ge) 性化服務,勢必會(hui) 提高簽約服務的“青睞度”。

  孫昌隆建議,了解簽約服務患者對於(yu) 藥品以外的就診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好引進計劃。積極開展中醫調理、針灸推拿、口腔診療、骨科養(yang) 護等呼聲較高的專(zhuan) 科服務,購置CT、核磁、胃鏡等高效診斷疾病的醫療設備,增加心、甲狀腺等彩超,糖尿量、幽門螺杆菌等一係列的檢查項目。通過職稱競聘傾(qing) 斜、績效優(you) 化政策吸引醫療人才進入基層醫療機構,同時,將與(yu) 大醫院共同進行的“手拉手”幫扶活動有效開展下去,安排社區醫務人員到大醫院相關(guan) 科室進行培訓實踐,讓優(you) 質的醫療服務成為(wei) 撬動簽約服務的有力杠杆。

  探尋家校社共育新舉(ju) 措

  促“雙減”行穩致遠

  去年,在教育領域重磅推出的“新動作”,莫過於(yu) “雙減”政策的實施。“雙減”落地後,幾乎所有家長都長舒了一口氣。在孩子學科培優(you) 的問題上,家長之間再也不必盲目攀比了;孩子的家庭作業(ye) 也變少了,不用再開夜車,一家人都熬到很晚才休息。“雙減”這麽(me) 受歡迎,如何讓“雙減”行穩致遠?今年,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慶達投資集團董事長孫太利帶來的提案就與(yu) “雙減”有關(guan) 。

  “‘雙減’的出台,為(wei) 全社會(hui) 帶來一股嶄新的氣息,但政策在落地實施環節中仍有不足的地方。”孫太利說,當前,教育資源分配還是不均,城鄉(xiang) 差距較大,城市大多數學校能提供各具特色的課後服務課程,但鄉(xiang) 鎮學校普遍資源匱乏,服務內(nei) 容參差不齊;在校時長和工作量不斷增長,導致教師負擔過重。此外,校外培訓監管不到位,隱形變異培訓仍存在,“退費難”“卷錢跑路”等違法違規行為(wei) 時有發生。

  為(wei) 此,孫太利建議,要積極探尋家校社共育新舉(ju) 措。對於(yu) 學校而言,壯大“教師”隊伍,在加大本校教師培訓力度的同時,特招一批藝美技能科教師,從(cong) 社會(hui) 、離退休幹部、在校大學生中招聘延時服務義(yi) 工,完善教育配套設施,確保學校開齊課程、開足課時;暢通家校溝通渠道,鼓勵學校邀請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借助網絡平台進行線上線下聯動,舉(ju) 辦家校共育課程,課程涵蓋孩子心理、家庭關(guan) 係、自我成長等多個(ge) 方麵,增強教育的原動力;動員全社會(hui) 力量廣泛參與(yu) “雙減”,利用青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博物館等各方資源,校內(nei) 外協同發力,推進學校課程與(yu) 社會(hui) 資源高效聯動。

  “智慧+”助力老有所養(yang)

  數字化教育助力老有所學

  一直以來,養(yang) 老都是全國兩(liang) 會(hui) 高頻熱詞,同時也是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市委會(hui) 專(zhuan) 職副主委丁梅,全國政協委員、農(nong) 工黨(dang) 市委會(hui) 副主委許洪玲每年提交提案當中一個(ge) 不變的主題。

  “近年來,各地積極推動智慧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發展,把智能化作為(wei) 連接機構、社區和居家養(yang) 老的橋梁,大力推廣‘互聯網+養(yang) 老’的智能居家養(yang) 老模式。但政府推動下的智慧養(yang) 老服務目前仍處於(yu) 政策推廣階段,麵臨(lin) 財政供給不足、數據共享不暢、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削弱了智慧養(yang) 老服務功能的發揮,影響了社會(hui) 資源配置的效率。”為(wei) 推進智慧養(yang) 老高質量發展,丁梅建議,加快推進“老齡人口數據庫”與(yu) 基層社會(hui) 治理平台和“銀發”智能服務平台的對接,通過“數據先行”提升智慧養(yang) 老服務水平,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為(wei) 老服務的工作效率。製定智慧養(yang) 老服務標準與(yu) 規範,合理規範養(yang) 老行業(ye) 中上下遊企業(ye) 的養(yang) 老設備供給、統籌社會(hui) 公眾(zhong) 老年人群的數據統計,將二者有機結合融入政府規範範疇。結合智慧社區和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開展終端和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水平評測,讓標準符合老年人的實際。

  “老年教育是老年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老年教育向數字化發展,是解決(jue) 有限的教育資源與(yu) 老年人快速增長的學習(xi) 需求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 許洪玲說,以天津為(wei) 例,截至2021年,全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已達310萬(wan) 人,占比21.66%,而老年大學的在校生僅(jin) 為(wei) 2.9萬(wan) 人,且存在著眾(zhong) 多校外老年人無法入學,校內(nei) 老年人不想離校,部分老年人“學無可學”以及難以跟上線上學習(xi) 等問題。“滿足老有所學,是提高晚年生活品質的重要一環,必須加快解決(jue) 速度。”她建議,通過製定《老年教育數字化發展規劃》指導性文件,引導和鼓勵社會(hui) 組織和企業(ye) 共同聯合發展老年數字化教育產(chan) 業(ye) ;在政府做好“托底”的前提下,以社區為(wei) 依托,建立社區互助學習(xi) 點,利用線下場所服務線上學習(xi) ,讓更多老年人參加學習(xi) ;打造數字化老年教育聯盟,以雲(yun) 電視服務平台和文化教育服務平台為(wei) 依托,實現互通互聯,彌補老年人教育資源不足的短板。(記者 韓雯 劉平 孟若冰 周誌強)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