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製冰”女總工李燕敏:兌現承諾打造“最快的冰”

發布時間:2022-03-10 11:28:00來源: 人民網-北京頻道

李燕敏。 北京城建集團供圖

  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 (李博)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北京城建亞(ya) 泰集團副總工程師兼國家速滑館製冰項目經理李燕敏“寸步不離”場館,每天都有新的紀錄在這裏誕生,她的心也隨之起伏。

  冬奧會(hui) 圓滿落幕,“我們(men) 兌(dui) 現了打造‘最快的冰’的承諾。”李燕敏的眼眶濕潤了。收獲成功喜悅的背後,是李燕敏和項目團隊不懈努力和艱辛付出。

  “我們(men) 代表中國建造水平”

  國家速滑館稱為(wei) “冰絲(si) 帶”,是北京冬奧會(hui) 北京賽區標誌性場館,盤旋的“冰絲(si) 帶”象征著速滑運動員高速滑進時冰刀留下的軌跡,打造出“最快的冰”成為(wei) “絲(si) 帶飛舞”的關(guan) 鍵。

  在奧運會(hui) 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臨(lin) 界直冷製冰技術,項目團隊麵臨(lin) 工程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施工工藝新,以及國內(nei) 無同類工程可借鑒等一係列難題和挑戰。

  “你們(men) 沒有經驗,能幹好嗎?”“這樣的工程我們(men) 可不敢幹”……自接到這項任務,李燕敏看到過很多質疑的目光,也聽到過很多擔心的話語。

  麵對重托,李燕敏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能承擔冬奧項目我們(men) 倍感自豪,也深感責任重大,使命艱巨,我們(men) 代表的是中國建造技術水平,我一定不能辜負各方信任,必須如期保質保量完成製冰工程施工任務。”李燕敏堅定地說。

  “製冰環節決(jue) 不掉鏈子”

  2019年底,國家速滑館封圍封頂,“冰絲(si) 帶”亮相。李燕敏接過接力棒,開始了製冰工程施工。

  二氧化碳跨臨(lin) 界直冷製冰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製冰技術,冰麵溫差可控製在0.5攝氏度以內(nei) ,製冷非常均勻,不會(hui) 出現溫度不一樣、冰麵硬度不均勻的情況。在以0.001秒計時的高水平競技中,這些條件極為(wei) 關(guan) 鍵。

  打造“最快的冰”,是國家速滑館製冰項目團隊的夢想。“國家速滑館雖然位於(yu) 平原,但我們(men) 的目標是給運動員提供最好的條件,使他們(men) 能夠發揮出最好的水平。絕不能辜負了這麽(me) 棒的場館,核心的製冰工作決(jue) 不能掉鏈子。”李燕敏說。

  在這片偌大的工地上,冬日冰冷刺骨,夏天熱如蒸籠,進場後李燕敏像“釘子”一樣盯在崗位上,她就像個(ge) 大管家,時刻都要在,什麽(me) 都要管。

  “整個(ge) 施工過程就像是在闖關(guan) 和打怪,翻過一座山,看見前麵還有一座山。”李燕敏率領團隊參觀考察其它冰場、向行業(ye) 專(zhuan) 家求教、與(yu) 工人師傅深入討論……300多個(ge) 日日夜夜,被修改過的方案圖紙不計其數,一個(ge) 又一個(ge) 高難度挑戰被攻克。

國家速滑館“千層糕”結構。 北京城建集團供圖

  精雕細刻“千層糕”

  “冰絲(si) 帶”采用全冰麵設計,12000平方米的冰麵創下了亞(ya) 洲之最。冰麵將在冰板層上進行製冰,冰麵以下同樣是技術的堅實支撐。

  混凝土冰板層這道工序尤為(wei) 重要,施工也最為(wei) 艱苦。對李燕敏來說,冰板構造施工就如同製作“千層糕”:從(cong) 下向上鋪設加熱層、防潮隔汽層、保溫層、隔離層、防水層、混凝土冰板層……55厘米厚的混凝土整整有9層,整個(ge) 地麵平整度要達到設計要求的精度,每個(ge) 環節不容有絲(si) 毫閃失。

  技術出身的李燕敏對工藝要求相當高。有一次,一位同事因為(wei) 考慮不周,導致冰板層下麵的鋼架支撐沒有固定到位,又需要多花費時間采取其他措施保證穩定性。平日溫和的李燕敏大發雷霆,反複叮囑團隊“走一步,看三步”再動手。“冬奧場館施工技術規範高,必須摳得更嚴(yan) ,摳得更細。”李燕敏說。

  混凝土澆築期間,按場地功能分成4個(ge) 單元,每個(ge) 單元的澆築不能間斷,其中大道速滑區域的混凝土澆築持續了整整16個(ge) 小時,李燕敏一直盯守在現場。為(wei) 確保冰板製冰效果均勻,李燕敏要求嚴(yan) 格控製管道的位置、標高及混凝土平整度。

  “混凝土表麵平整度要求極高,5米長度的誤差不能超過3毫米。”李燕敏帶領團隊逐層精雕細刻,對支架、管道、鋼筋的位置做到毫米級誤差定位。

  在項目自行檢測的同時,李燕敏和團隊嚴(yan) 謹配合第三方測量機構進行混凝土平整度檢測,為(wei) 工程施工提供了精確的校準考核和可靠的保證。

  全部忙完已是淩晨3點,李燕敏又巡視了一圈現場,確保每個(ge) 細節都到位才離開。最終,17厘米的完整混凝土地麵水平高差控製在3毫米左右,優(you) 於(yu) 最初的設計標準。

  總長度約120公裏的製冷管道盤踞在混凝土冰板層中,由於(yu) 製冰工藝管道設計壓力高,均采用無縫不鏽鋼管,單根40~50米長。更難的是,這種超長不鏽鋼冷排管施工工藝環節多,國內(nei) 並無先例。

  為(wei) 盡可能合理安排焊接口位置,李燕敏和團隊對冰板冷管排布進行了周密繪製,細到哪些部位用多長的管道,哪些部位的管件在場內(nei) 加工、哪些場外加工等,均進行了多次研討,最終經過方案優(you) 化,才將8000多道焊縫組成的盤管網絡布置完成。

  為(wei) 確保12萬(wan) 米不鏽鋼管道每條焊縫嚴(yan) 絲(si) 合縫,李燕敏要求項目團隊嚴(yan) 格根據第三方出具的三維掃描結果對製冰排管進行定位糾偏,確保管道位置偏差控製在5毫米以內(nei) 。這些紮實的工作,為(wei) 製作“最快的冰”築牢堅實基礎。

  兌(dui) 現承諾綻放笑容

  四個(ge) 月內(nei) 完成了冰板構造施工、45天完成了製冰機房安裝,13天完成了龐大製冷係統抽真空,以及後續二氧化碳充注、係統調試,最終如期製冰,出色的場地條件得到了參賽運動員以及國際製冰師的好評。這個(ge) 項目傾(qing) 注了李燕敏太多心血,至今她還銘記完成製冰那一刻的喜悅和激動。

  李燕敏說:“經過一次又一次不懈攻關(guan) ,實現了從(cong) 零到一的蛻變,我有幸見證了這個(ge) 神奇的過程,參與(yu) 了偉(wei) 大建築的核心建造,主導了全世界最先進的製冰技術實施。能通過自己的付出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做貢獻,我感到驕傲與(yu) 自豪。”

  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李燕敏和團隊成員再次進駐國家速滑館,承擔製冰保障任務,她們(men) 認真巡查、配合製冰運行,圓滿完成了保障工作。每逢比賽,李燕敏總會(hui) 坐在場館一隅靜靜觀賽。“對於(yu) 我來說,每場比賽都是一次驗證,幸不辱使命,我們(men) 實現了‘最快的冰’。”李燕敏臉上綻放笑容。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