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采兩會:聚焦“雙碳” 如何尋找發力點和突破口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在涵養(ya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潛力和後勁。
如何守護好綠水青山,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走好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
從(cong) “紮實做好”到“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連續兩(liang) 年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從(cong) 做好“雙碳”相關(guan) 基礎科學知識儲(chu) 備,到工程建設行業(ye) 的降碳減排,再到培育“雙碳”產(chan) 業(ye) 新引擎,出席全國政協會(hui) 議的住津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真知灼見,努力為(wei) 這場綠色奔跑的提速貢獻力量。
做好“雙碳”相關(guan) 基礎科學知識儲(chu) 備
人才是第一資源,隻有涵養(yang) 人才蓄水池,才能匯聚實現“雙碳”目標原動力。“雙碳”來了,作為(wei) 培養(yang) 人才的搖籃,高等教育該如何發力?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劉昌俊建議,做好“雙碳”相關(guan) 基礎科學知識儲(chu) 備,用理論為(wei) 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碳達峰、碳中和涉及的深層次基礎科學問題多,各行各業(ye) 在落實‘雙碳’戰略方麵也存在認識不到位等問題,亟需加強教育與(yu) 培訓。”劉昌俊表示,在“雙碳”課程與(yu) 教材體(ti) 係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基礎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的交叉融合,還有與(yu) “雙碳”發展戰略相關(guan) 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小分子的知識,特別是二氧化碳,當前缺乏具有通識性質的教材,需要組織人力,盡快出版一批這類針對性強但又具有科普性質的教材,“要加強對相關(guan) 技術門類涉及‘雙碳’發展深層次問題的研討,在研討中凝練、發現重大科學問題與(yu) 技術問題,形成一批高水平、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經典教材。”
管理好工程建設碳排放至關(guan) 重要
“去年起施行的民法典,創造性地納入了‘綠色原則’,但在有效落實上,需要將此原則納入各行業(ye) 的具體(ti) 管理辦法中。”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市委會(hui) 副主委、天津大學管理與(yu) 經濟學部教授張水波說,工程建設行業(ye) 是落實“綠色原則”要求的典型領域。
通過走訪調研,張水波發現,工程建設行業(ye) 是一個(ge) 物資和能源耗費巨大的行業(ye) ,根據國際上的研究,從(cong) 全要素投入和全過程來計算,工程建設行業(ye) 的直接和間接碳排放占全部碳排放40%,“管理好工程建設行業(ye) 碳排放對實現‘雙碳’目標至關(guan) 重要。”
如何遵循“綠色原則”,實現工程建設行業(ye) 的綠色發展?張水波查閱了相關(guan) 資料,他說,我國主管部門住建部及時出台了《綠色建築技術導則》等相關(guan) 文件,對推進我國建築業(ye) 綠色建造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於(yu) 隻是技術導則,缺乏可落實的激勵和約束措施,其強製性和操作性還有待於(yu) 進一步“細化”和“硬化”。他建議,在《綠色建築技術導則》基礎上,盡快製定相關(guan) 激勵工程建設項目具體(ti) 規則,實施綠色建造的管理指引;及時修訂相關(guan) 專(zhuan) 門法律、法規,如《建築法》《招標投標法》《招標投標實施條例》,加入相關(guan) 綠色建造方麵的具體(ti) 要求,從(cong) 而能切實落實民法典的“綠色原則”。
加快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市委會(hui) 副主委蔡慶鋒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專(zhuan) 門提到“加快油氣、礦產(chan) 等資源勘探開發”“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等方麵內(nei) 容,“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技術是一項新興(xing) 的、具有大規模二氧化碳減排潛力的技術。我國以化石燃料為(wei) 主體(ti) 的能源結構和巨大的二氧化碳地質利用與(yu) 封存潛力,也決(jue) 定該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因此,他建議,堅持綜合施策,加快油氣行業(ye) 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
蔡慶鋒提出,應豐(feng) 富技術供給,構建綠色低碳技術體(ti) 係,形成支持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科技型企業(ye) 研發的製度安排,支持企業(ye) 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引導該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通過組建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設研發基金、共建實驗室、研發眾(zhong) 包等方式,共享創新資源,開展協同創新。
此外,蔡慶鋒還建議,推動建立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產(chan) 業(ye) 良性發展的市場機製和政策體(ti) 係。對知識產(chan) 權明晰、有營收,有利潤,有一定的技術突破,自主發展的產(chan) 業(ye) 龍頭,創新財政、金融、投資、土地、碳市場與(yu) 該技術鏈接、高新技術企業(ye) 認定等政策,探索建立財政資金參與(yu) 的綠色融資的風險補償(chang) 機製,創新綠色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拓寬融資渠道,加大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企業(ye) 上市(掛牌)培育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ye) 上市融資和再融資。
將“碳排放額度”作為(wei) “房住不炒”政策工具
“‘房住不炒’政策,應體(ti) 現其公平性,也要體(ti) 現出通過市場機製、通過利益機製實現政策目標的政策取向。”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鍾茂初提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建議將“碳排放額度”作為(wei) “房住不炒”的政策工具。
鍾茂初表示,可從(cong) 最終消費需求的角度,確立住房領域整體(ti) 的碳排放總量額度。這一碳排放額度,均攤到各城市的所有居民,得出各城市每一個(ge) 居民的住房碳排放配額,可簡稱為(wei) “住房碳票”。由此可拓展“房住不炒”的政策思路,將行政性的限購手段,轉化為(wei) 更為(wei) 公平合理的“住房碳票”配額來達成相應的限購目標。“住房碳票”總額度,既限定了住房領域的碳排放目標,又限定了住房供需總量,可起到“雙碳”政策與(yu) “房住不炒”政策的聯動作用。
“凡是意圖購買(mai) 住房的消費者,均需事先獲得足額的‘住房碳票’。以‘住房碳票’作為(wei) ‘房住不炒’機製,可以對居民擁有住房套數、住房麵積、選擇綠色低碳建築、租購選擇、職住距離選擇等方麵,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鍾茂初說。
他還建議,有關(guan) 部門在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時,可同步探索“住房碳票”交易市場的建設,進行市場交易試點。由此,可將行政性限購手段,轉化為(wei) 市場化調控手段,在製度創新方麵也有其積極意義(yi) 。試點取得成效後,可以進一步推廣到其他大宗消費品領域,進而推廣到多數消費品領域,為(wei) 全麵“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探索有效路徑。(記者 韓雯 劉平 孟若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