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代表委員熱議如何拉近“城”與“鄉”

發布時間:2022-03-11 15:21:00來源: 新華日報

  城市與(yu) 鄉(xiang) 村是一個(ge) 互補互促、互利互融的有機整體(ti) 。城市是引領、輻射和帶動鄉(xiang) 村發展的發動機,鄉(xiang) 村則是支撐城市發展的重要依托和土壤。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去年所取得的成就時特別提到,全國上下“推動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優(you) 化經濟布局”。如何進一步拉近“城”與(yu) “鄉(xiang) ”的距離,以城鄉(xiang) 穩步融合推動經濟協同奮進?

  推進城鎮更新,規劃建設製度要先變革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列入2022年重點工作。

  “現行製度主要為(wei) 增量年代以土地開發為(wei) 核心的新增建設而設計,不能適應以存量提質增效為(wei) 核心任務的城市更新行動實際需求。”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主委、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舉(ju) 例說,比如,基於(yu) 大拆大建的土地征收、房屋拆遷、產(chan) 權重置程序,與(yu) 城市有機更新要求的尊重地區文脈、社會(hui) 肌理和複雜產(chan) 權等不相吻合;針對新建建築設定的日照要求、消防間距、抗震性能、節能標準等,也不能適應老舊城區建築年代久遠、類型紛繁複雜的現實狀況。

  周嵐認為(wei)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應有序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製度變革。從(cong) 以規模為(wei) 導向的串聯式開發建設,向以品質取勝的深度一體(ti) 化更新改善轉變,麵向活力品質空間營造,聯動考慮“策劃—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全生命周期流程;要從(cong) 標準化、相對簡單的土地用途和強度開發規則管控,轉向麵對豐(feng) 富多元的城市更新對象,因地製宜推動城市更新行動實現空間資源保值增值、人民生活場所更加宜居。

  有序推進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是關(guan) 鍵。按照計劃,南京今年將推動128個(ge) 老舊小區改造。“我市老舊小區改造堅持以居民為(wei) 主體(ti) 、共建共治共享為(wei) 理念,小區改不改、改什麽(me) 、怎麽(me) 改、改得怎麽(me) 樣,都由居民說了算。”南京市物業(ye) 指導服務中心主任童聲龍介紹,今年南京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將突出適老化、便民化、宜居化、智能化、海綿化等內(nei) 容,著力於(yu) 適老適兒(er) “一老一小”建設、弱電改造、無障礙設施改造以及加裝電梯、打造15分鍾生活圈等,積極推動相鄰小區及周邊地區聯動改造,補齊社區建設短板。

  縮小城鄉(xiang) 差距,邁向全域公共服務均等化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要持續縮小城鄉(xiang) 差距。“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其核心是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過去一年,我省鄉(xiang) 村建設行動全麵啟動,實施新一輪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新改建道路2937公裏、改造橋梁979座,新增“四好農(nong) 村路”全國示範市3個(ge) 、示範縣11個(ge) ,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xiang) 供水一體(ti) 化,在提升農(nong) 村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方麵,正在由局域均等化向全域均等化邁進。

  不過,在創建良好的農(nong) 村人居環境中,省內(nei) 還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管護機製不健全、標準規範不統一等問題,還有一些領域法規不清、細則不明。全國人大代表、宜興(xing) 市白塔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歐陽華指出,目前,在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用地上尚未出台相關(guan) 操作細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農(nong) 轉用指標有限。他建議,相關(guan) 部門應進一步明確操作規範,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對農(nong) 村公共設施建設用地開通“綠色通道”。

  全國政協委員、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薛建輝建議,要進一步明確政府主體(ti) 責任,督促各級政府按照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切實為(wei) 農(nong) 村提供改廁、生活垃圾汙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麵所需的資金支持,建立健全持續穩定的投入保障機製和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製。

  縮小城鄉(xiang) 發展差距的另一個(ge) 關(guan) 鍵,是築牢符合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要求的現代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在這一過程中,用地、供電、數據等產(chan) 業(ye) 服務配套要持續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常州市潤土瓜蔬合作社社長張道衡希望,電力部門進一步提升供電可靠性和優(you) 質服務水平,助力鄉(xiang) 村通過更好的技術手段來引導更合理的農(nong) 業(ye) 空間布局,並且發揮電氣化和綜合能源管理技術優(you) 勢,讓農(nong) 業(ye) 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可持續化。

  “目前5G基站建設,農(nong) 村滯後於(yu) 城市。麵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5G網絡、物聯網、農(nong) 機智能裝備等信息基礎設施,在研發、製造等方麵無法滿足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需求。”全國人大代表、靖江市新橋鎮德勝中心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楊恒俊建議,要加強農(nong) 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培育鄉(xiang) 村數字經濟新業(ye) 態,建立健全智慧農(nong) 業(ye) 技術體(ti) 係,拓展透明農(nong) 場、無人農(nong) 場、數字牧場等智慧生產(chan) 模式。

  統籌城鄉(xiang) 規劃,讓資源要素雙向暢流

  城鄉(xiang) 協調發展必須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強化以城帶鄉(xiang) ,將城市的資本、人才和技術優(you) 勢與(yu) 農(nong) 村的資源和生態優(you) 勢有機結合,形成1+1>2的合力效應,使農(nong) 村的比較優(you) 勢得到充分發揮,發展潛力得到有效釋放。

  城鄉(xiang) 統籌,規劃先行。在省城鎮與(yu) 鄉(xiang) 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閭海看來,省域層麵需要進一步明確不同片區的主體(ti) 功能定位,並製定差異化的發展政策,引導公共資源分類有序投放。市縣域層麵要分析人口流動趨勢,著力構建適應新發展理念的城、鎮、村體(ti) 係,著重完善縣城以及中心城鎮的綜合服務功能、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吸引農(nong) 民就地就近進城入鎮就業(ye) 創業(ye) ,推動形成更高質量的城鎮化。

  “江蘇整體(ti) 經濟發展與(yu) 城鎮化水平都處在全國前列,具備更好地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的基本條件。”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周睿建議,要實現城鄉(xiang) 協調發展,就要推進城市生產(chan) 要素有序下鄉(xiang) ,破解影響城鄉(xiang) 要素流動的製度型障礙,因地製宜地選擇鄉(xiang) 村發展模式;同時,豐(feng) 富城市農(nong) 副產(chan) 品物流與(yu) 批發平台功能,發掘優(you) 質農(nong) 副產(chan) 品價(jia) 值,並加快數字技術在鄉(xiang) 村中的情景應用,暢通城鄉(xiang) 信息流動。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萬(wan) 順機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善紅認為(wei) ,要建立城鄉(xiang) 人口雙向流動機製,在各方麵將農(nong) 村作為(wei) 與(yu) 城市同等重要的有機整體(ti) ,實現城鄉(xiang) 之間資源要素自由流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城鄉(xiang) 規劃建設中做好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yu) 自然遺產(chan) 研究所所長賀雲(yun) 翱調研發現,“有些地方對傳(chuan) 統村落的資源調查、文化挖掘、特色和價(jia) 值認知不足,出現重經濟輕文化,建設中特色文化被邊緣化、被人為(wei) 改造等問題。”他建議,要進一步細化傳(chuan) 統村落的保護類型,明確傳(chuan) 承村落類型標準,確保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的科學性。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