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繳萬億元結存利潤 專家:增大轉移支付惠企利民
人民銀行網站的政策截圖。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黃盛)日前,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人民銀行”)發布公告表示,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為(wei) 增強可用財力,央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wan) 億(yi) 元。
此舉(ju) 引發社會(hui) 各界廣泛關(guan) 注,多位業(ye) 界人士表示,中央銀行結存利潤上繳財政,是世界主要經濟體(ti) 的通行做法。就我國而言,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保證赤字率下調、財政支出增長,人民銀行此舉(ju) 是在積極落實該項舉(ju) 措。此舉(ju) 屬於(yu) 財政政策範疇,對資金的流動性影響有限,但可經直達機製精準到達縣區基層,對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ye) 保民生、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有著積極作用。
超1萬(wan) 億(yi) 元的結存利潤怎麽(me) 來的?
“這並不是人民銀行第一次上繳結存利潤,往常都是按年度上繳。”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
據2000年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財務製度》顯示,人民銀行收入分為(wei) 業(ye) 務收入、利息收入與(yu) 其他收入三部分。其中,業(ye) 務收入包括外匯儲(chu) 備經營收益、金銀業(ye) 務收入、手續費收入、證券買(mai) 賣收益、預算外專(zhuan) 項收入、其他業(ye) 務收入等。“人民銀行通過政策工具,如購買(mai) 國債(zhai) 、再貸款、再貼現、MLF、SLF、逆回購等,都會(hui) 有利息收入。同時,人民銀行也有利息支出,如支付商業(ye) 銀行存款準備金利息等。”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hui) 經濟政策委員會(hui) 副主任徐洪才表示。
針對此次上繳的超1萬(wan) 億(yi) 元結存利潤,人民銀行在公告中表示,此次結存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chu) 備經營收益,不會(hui) 增加稅收和市場主體(ti) 負擔,也不是財政赤字。
國家外匯局2020年年報顯示,我國外匯儲(chu) 備在1997—2016年二十年間平均收益率為(wei) 4.23%,2007年至2016年間平均收益率為(wei) 3.42%,在全球外匯儲(chu) 備管理機構中處於(yu) 較好水平。央行此次上繳的結存利潤,主要源於(yu) 這些收益。
值得關(guan) 注的是,此次央行上繳的這1萬(wan) 億(yi) 元的資金,並非央行一個(ge) 會(hui) 計年度的結存利潤。
財政部有關(guan) 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世紀疫情發生以來,為(wei) 應付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在財政政策措施上,我國一直預留政策空間。對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zhuan) 營機構暫停上繳利潤,以應不時之需,是預留的政策空間措施之一。有關(guan) 機構因此形成了一些待上繳的結存利潤,這些結存利潤應該上繳。考慮當前與(yu) 長遠,在今年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的情況下,經按程序批準,今年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zhuan) 營機構上繳了2021年以前形成的部分結存利潤。
為(wei) 什麽(me) 要上繳結存利潤?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預計今年財政收入繼續增長,加之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zhuan) 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支出規模比去年擴大2萬(wan) 億(yi) 元以上,可用財力明顯增加。
人民銀行此次上繳的超1萬(wan) 億(yi) 元就是“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zhuan) 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央行即為(wei) “特別國有金融機構”之一。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十九條顯示,中國人民銀行每一會(hui) 計年度的收入減除該年度支出,並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核定的比例提取總準備金後的淨利潤,全部上繳中央財政。
3月8日,財政部有關(guan) 負責人就人民銀行上繳近年結存利潤問題答記者問時表示,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zhuan) 營機構上繳利潤,是我國的慣例做法,也是統籌財政資源、跨年度調節資金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中國煙草總公司、中投公司等,央行也是上繳單位之一。
“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zhuan) 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不僅(jin) 是中國的央行,全球各國央行也都是這麽(me) 做的。”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美聯儲(chu) 在次貸危機期間購買(mai) 多種資產(chan) ,後將這些資產(chan) 經營的利潤上繳給美國財政。據悉,《美聯儲(chu) 法案》《日本銀行法》《英格蘭(lan) 銀行法》都有與(yu) 中央銀行結存利潤上繳財政相關(guan) 的規定。
結存的利潤怎麽(me) 用?
超1萬(wan) 億(yi) 元流向哪裏?央行公告表示,主要用於(yu) 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ye) 保民生。
財政部有關(guan) 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這些資金安排用於(yu) 大幅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幫助地方財政特別是縣區財政緩解減收壓力。上述轉移支付資金將納入直達機製管理,快速精準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華西證券研報認為(wei) ,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zhuan) 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目的在於(yu) 增加和充實中央財政收入。如此,即使財政赤字率略有下降,也能保障支出的穩健擴張,以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特別是這部分收入將通過留抵退稅支持製造業(ye) 發展,通過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從(cong) 宏觀杠杆和部門杠杆看,是在保持總體(ti) 宏觀杠杆率穩定下,通過“中央部門”與(yu) “地方政府和企業(ye) 部門”杠杆移挪,實現支出優(you) 化和風險緩釋。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中央財政部門將央行上繳的1萬(wan) 億(yi) 元資金通過轉移支付分派給各地方財政,將增加商業(ye) 銀行的存款負債(zhai) ,有助於(yu) 增強商業(ye) 銀行的信貸擴張能力,促進銀行更好服務實體(ti) 經濟。
影響堪比全麵降準?理解不準確
對於(yu) 上繳超1萬(wan) 億(yi) 元結存利潤的影響,央行在公告中表示,結存利潤按月均衡上繳,央行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規模保持穩定,體(ti) 現了貨幣政策與(yu) 財政政策的協調聯動,共同發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也有聲音認為(wei) ,去年7月央行全麵降準50個(ge) BP,釋放的資金量在1萬(wan) 億(yi) 元上下。此次央行上繳超1萬(wan) 億(yi) 元結存利潤的影響也堪比央行全麵降準50個(ge) BP。
中金公司研報認為(wei) ,央行上繳結存利潤並不僅(jin) 是一種財政行為(wei) ,而是一次財政和貨幣“協同式”寬鬆,不僅(jin) 有力地支持了財政擴張的節奏,在提高廣義(yi) 貨幣的投放的同時,也增加了基礎貨幣的投放,而且改善了私人部門的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其效果勝過降準。
溫彬表示,央行上繳利潤不等於(yu) 降準,二者的性質和效果也會(hui) 不同。央行上繳利潤後,由財政進行支出,直達實體(ti) 經濟,更加直接精準。而降準則要通過商業(ye) 銀行這個(ge) 中間環節,進行信用創造,對實體(ti) 經濟而言成本相對要高些。
植信投資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wei) ,央行上繳1萬(wan) 億(yi) 元收入轉為(wei) 財政支出,使得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明顯加大,對宏觀經濟必然會(hui) 產(chan) 生擴張效應,但該效應是積極財政政策的擴張效應,而非寬鬆貨幣政策的擴張效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