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野:昔日“土溝溝”今天變成“綠窩窩”
“你們(men) 看,20年前這裏還是一個(ge) 光禿禿的土坑,現在這裏都種滿了樹。”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東(dong) 墟營村寇盼續指著眼前滿是大樹的土空,話語中滿滿的自豪感,“自打種樹以後,環境變好了,鳥也多了,人們(men) 都說這裏是東(dong) 墟營村的‘森林公園’”。
寇盼續今年64歲,是縣裏的一名退休職工。老寇嘴裏的“森林公園”,20年前還是一個(ge) 40多畝(mu) 的大土坑,南臨(lin) 東(dong) 墟村,西接是龍堂村,裏麵沒有一棵樹,非常荒涼。
“植樹這件事,還得從(cong) 我伯父寇大江說起。”老寇談起伯父寇大江,滿是感慨。
2000年,69歲的寇大江退休回到老家,看到房前荒涼的大土坑,決(jue) 定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的號召,要把這土坑種滿綠樹。他不顧家裏人反對,當年春季就種上了300棵柳樹苗,經過精心嗬護,全部成活,這更加堅定了他植樹造林的決(jue) 定,家人也慢慢從(cong) 不理解到支持。
大麵積栽樹並不是一帆風順。大坑裏有深1.5至2米的溝,栽上樹後一到雨季用水一泡,栽多少死多少。寇家人就用筐頭裝土,一筐一筐地把坑裏的溝填平,填平的溝達20畝(mu) 。
坡沿上栽樹沒法澆水,成活率也不高。他們(men) 就學習(xi) 山區人種梯田的做法,在坡沿上弄出一道道平麵,每栽一棵樹,還要從(cong) 坑裏背土圍個(ge) 土坑,為(wei) 的是好澆水,保成活。
經過近10年的努力,如今40多畝(mu) 的“土溝溝”變成了“綠窩窩”。坑內(nei) 高處或坡上栽的是榆樹、楊樹、槐樹,窪處種的大都是柳樹,親(qin) 臨(lin) 其境,如同走進了一片生機盎然的小森林。
寇大江2009年去世後,寇盼續就繼承伯父的遺誌,承擔起植樹及管理樹林的義(yi) 務。他利用休息時間,繼續栽種各種樹木,為(wei) 樹木修型。10年來,他栽種的樹已超過5000棵,使這片“森林”的樹木由原來的1萬(wan) 棵增加到1.5萬(wan) 棵。
“這不僅(jin) 是一片樹林,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要用心管好這片綠地,讓這裏世世代代永遠綠下去,給子孫後代一個(ge) 綠色家園。”寇盼續飽含深情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