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二十二年,隻為村裏娃
3月21日早上6點半,三墩村小學校長姚建就開上麵包車去接學生。
12名學生,9名來自山西,3名來自內(nei) 蒙古。這所特殊的寄宿製小學位於(yu) 山西大同新榮區三墩村,與(yu) 內(nei) 蒙古就隔著一道明長城。這裏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三墩村小學是方圓幾十裏僅(jin) 有的村小。
“學生基本都是留守兒(er) 童,家庭情況比較特殊,家長沒法接送。”為(wei) 了方便接送學生,11年前,姚建買(mai) 了這輛麵包車,周一挨個(ge) 去接學生,周五下午再送回去,風雨無阻。
三墩村小學最多時有80多名學生,近幾年,家長陸續帶著孩子去城裏上學。學校現在還剩下9名老師,姚建和妻子已經在這裏堅守了22年。
1998年,姚建從(cong) 師範學校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新榮區,成為(wei) 一名鄉(xiang) 村教師。2000年,他被調到三墩村小學。
剛到這裏時,滿懷熱情的姚建很快被潑了冷水。當時,學校辦學條件比較差,學生每天來上課還得從(cong) 家裏帶凳子。再加上交通不便,很多老師隻待了一個(ge) 月或者一個(ge) 學期就調走了。“說真的,當時我也動了走的念頭。”姚建坦言:“但是每次站上講台就不忍心,我也是農(nong) 村長大的,很喜歡這些孩子。妻子也一直鼓勵我再試一試。”
這一試,又是4年。2004年,姚建成為(wei) 三墩村小學校長,妻子馬麗(li) 榮也作為(wei) 代課老師,帶上孩子搬到學校和他一起生活。
“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必須留住老師。”姚建說,學校住宿生活艱苦,妻子就常常邀請老師們(men) 到家裏一起吃飯。慢慢地,老師們(men) 情緒穩定了,工作幹得踏實了,家長們(men) 對學校也認可了。就在這一年,姚建被評為(wei) 新榮區“模範教師”。
近幾年,雖然學生變少了,但在政府和社會(hui) 各界的幫助下,學校的實驗室、電腦、書(shu) 籍、體(ti) 育學習(xi) 用品等配置逐漸豐(feng) 富齊全。
任課老師換了一批又一批,姚建和妻子卻一直堅守。學校就是家,他們(men) 與(yu) 學生同吃同住,除了老師,還承擔起采購員、勤雜工、司機等多種角色。
“剛入學的孩子容易想家,晚上常常哭鬧,有的孩子甚至還會(hui) 尿褲子,給他們(men) 換衣服是常有的事。”姚建和妻子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每個(ge) 學生,學生生病了送飯、送藥;學生哭鬧就給他們(men) 拿糖果、玩具,陪他們(men) 玩;晚上等到熄燈後,挨個(ge) 宿舍看過才能睡覺……
這麽(me) 多年,姚建和妻子從(cong) 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但是心裏也有一些對自己孩子的虧(kui) 欠。女兒(er) 5歲那年,姚建忙於(yu) 照顧生病的學生,沒有看到女兒(er) 已走到灶台旁,不小心把手伸進開水鍋裏,留下了傷(shang) 疤。女兒(er) 上初中時,一直寄住在姑姑家,有時他和孩子一個(ge) 月也見不了一麵。
這麽(me) 多年,值嗎?“學校出了兩(liang) 個(ge) 博士,還有好多孩子都考上了本科和大中專(zhuan) 院校。”姚建自豪地說:“一切酸甜苦辣都是有意義(yi) 的。”
“如果走了,孩子們(men) 就沒有學上了。”馬麗(li) 榮說,自己也曾埋怨過丈夫,但慢慢地就有感情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就是最好的肯定。”
再過幾年,三墩村小學可能就沒有學生了。想到這裏,姚建覺得心裏空蕩蕩的,“待了這麽(me) 多年,離不開了。不過,孩子們(men) 能去城裏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是好事情。”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2日 12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