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核酸采樣需要多久?這位基層幹部解了這道數學題
一次核酸采樣,全程需要多長時間?做了這麽(me) 多次核酸,不知道你有沒有計算過?閔行區馬橋鎮給出的答案是:26秒!從(cong) 一名居民掃碼開始計時,掃碼、摘口罩、張開嘴巴、取樣……全程26秒鍾。
“快得基本上就像正常行走一樣,掃碼,走過來,醫生采完,然後就可以走了。”這是現場參加檢測的居民的真切感受。
夏朵園居民區的居民正在進行核酸采樣。閔行區馬橋鎮供圖
3月19日,馬橋鎮夏朵園居民區開展了第五次核酸檢測工作。3個(ge) 點位,7個(ge) 工位,從(cong) 下午兩(liang) 點到晚上八點,6小時檢測人數達8520人,平均1個(ge) 工位每小時檢測約200人。而此前該小區的首輪核酸檢測,1個(ge) 工位每小時隻能檢測約60人。
從(cong) 60到200,核酸檢測“加速度”是怎樣跑出來的?對於(yu) 這個(ge) 問題,馬橋鎮黨(dang) 委委員祁媛媛最有發言權。
“連續三四天,我都在點位上,每個(ge) 崗位都體(ti) 驗過了,他們(men) 非常辛苦,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誌願者,每天都在高強度運轉。”說話間,祁媛媛忍不住眼眶泛紅,“我們(men) 很多的醫護人員和誌願者,沒有值班室可以住,一個(ge) 睡袋,在辦公室地板上躺兩(liang) 三個(ge) 小時就起來幹活了。所以,我的出發點就是想讓他們(men) 能夠有多一點的時間睡覺,多一點的時間休整。”
正如祁媛媛所說,靈感來源於(yu) 實踐。靠著連日來在檢測一線工作的體(ti) 驗,祁媛媛不斷摸索,反複思考,根據1-6個(ge) 工位的不同組合,手繪了6張檢測流程圖,上麵清晰地標注著檢測的動線、每個(ge) 環節以及對應的功能和注意事項,從(cong) 而能夠直觀地指導居村提升檢測效率,讓檢測如“流水線”般高效順暢。
祁媛媛手繪圖。閔行區馬橋鎮供圖
“每個(ge) 工位配1位醫生,按照1:3的比例配誌願者,不夠的話,1:2的比例也是可以的。因為(wei) 最需要專(zhuan) 業(ye) 知識的是采樣環節,其他的如掃碼、拆棉簽、把樣本放進試管裏折斷……這些通過簡單的培訓,都可以上崗。這就像工廠裏的流水線一樣,一道工序一個(ge) 人做,做熟了以後效率就會(hui) 特別高,銜接的也好。”祁媛媛介紹,“經過測試,做到極限的話,1位醫生每小時可以采250人。在這之前,我們(men) 的標準是每小時采五六十人,現在快三倍是完全沒問題的,70位醫生就能完成一天5萬(wan) 人的采樣量。”
有了這些“作戰圖”,基層開展核酸檢測工作也變得得心應手起來。
夏朵園居民區是馬橋鎮體(ti) 量最大的社區,共有174個(ge) 樓棟、3342戶居民,居住著近萬(wan) 人。在近期的多輪核酸檢測中,夏朵園遵循“工位安排合理、點位選取恰當、組織動員有序”的原則,對流程進行優(you) 化和調整,分別在南廣場、中心區域尋酒路以及西大門設置了3個(ge) 點位,共安排7個(ge) 工位。
居民正在進行掃碼登記。閔行區馬橋鎮供圖
在總結每輪檢測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夏朵園居民區根據手繪圖,自創了“手形”動線,即有序安排居民分批在“手臂”處排隊,在“手腕”處“截流”安排誌願者掃碼核驗,隨後分流至“手指”處的工位完成檢測後再離開,避免了進出人流的對衝(chong) ,防止了人員集聚,更提高了檢測效率。
“目前,1個(ge) 工位平均每小時的檢測量在200人左右,一次檢測大約隻需20餘(yu) 秒!”夏朵園居民區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王曉敏很欣喜,“第五次核酸檢測,我們(men) 當天一共安排了7個(ge) 工位,從(cong) 下午2點開始,到晚上8點,6小時就檢測了8520人。”
“和第一次檢測相比,現在檢測效率高多了,甚至談不上排隊,因為(wei) 沒有停留,一次檢測20多秒就搞定了!”夏朵園居民區居民連連點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