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雲消費不停歇 “宅經濟”還有啥新變化

發布時間:2022-03-29 16:13:00來源: 新華日報

  近日,受新一波疫情影響,在家上課、居家辦公又成為(wei) 大家生活的常態,“宅經濟”再一次進入大眾(zhong) 視野。根據頭豹研究院的數據,預計到2024年,“宅經濟”市場總規模超過3萬(wan) 億(yi) 元。相較疫情之初,“宅經濟”出現哪些新變化,催生出哪些新業(ye) 態,如何改變了我們(men) 的生活?

  從(cong) 緊張囤貨切換到淡定宅家

  16日早上,南京工作的楊勤在等地鐵間隙收到了居家辦公的消息,“看到消息,我立刻就返回了,路上經過菜市場買(mai) 了點菜,中午自己做飯吃。”她說,經曆過幾次居家辦公,家裏換了大書(shu) 桌,添置了大屏顯示器、電腦升高架,總之可以“一鍵切換”宅家模式。

  身處市場一線的大小商家最先覺察到變化。南京山姆會(hui) 員店負責人倪明輝表示,此次疫情發生後,山姆線上線下的客流發生了明顯變化。“線下的客流有所下降,山姆線上‘次日達’和‘一小時極速達’客流上升很快,增長約50%以上。”

  相較於(yu) 兩(liang) 年前,“宅”在家中,消費者買(mai) 買(mai) 買(mai) 的產(chan) 品也發生了改變。“最開始疫情發生時,很多會(hui) 員會(hui) 囤米麵油蔬菜肉,現在大家知道市場供應充足,基本上按需購買(mai) ,此類商品疫情前後變化在10%以內(nei) ,是非常微弱的一個(ge) 變化。”倪明輝說,最近雞蛋、休閑小零食和酒精衛生濕巾幾個(ge) 品類增長很快。

  叮咚買(mai) 菜的數據顯示,從(cong) 3月16日以來,南京區域訂單量增加了50%以上,部分站點訂單量增長超過100%。從(cong) 客單價(jia) 也看出有近50%增長。叮咚買(mai) 菜華東(dong) 地區負責人田飛介紹,目前已建成常溫、冷藏、冷凍多溫層的倉(cang) 儲(chu) 和運輸車隊的全程冷鏈係統。在騎士配送過程中,也會(hui) 以保溫袋+冰袋或者冰塊的形式,確保冷鏈安全。“騎士這塊,其實一直有缺口。”田飛說,目前平台主要還是內(nei) 部挖潛,另外臨(lin) 時引進少部分眾(zhong) 包小哥和兼職小哥,我們(men) 嚴(yan) 格按照疫苗接種和核酸檢測的措施要求進行,這也增加了相關(guan) 招聘的難度。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宅經濟’逐漸滲透到各個(ge) 年齡段的人群,在家電領域,消費者對於(yu) 健康除菌功能的重視程度持續升級。”博西家電相關(guan) 負責人說,近幾年,博西家電陸續推出多款帶有健康除菌功能的創新產(chan) 品,滿足家庭清潔、除菌的需求。例如,有效清除動物毛發的電動吸塵器、除菌除蟎洗衣機、除菌淨味儀(yi) 等。

  全球開啟“宅家”模式,海外消費者對庭院、草坪的美化服務需求上漲,給外貿企業(ye) 帶來了機遇。蘇州美林蓓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介洪說,“公司生產(chan) 的睡蓮種球主要銷往歐美國家,因獲得了全球良好農(nong) 業(ye) 操作認證(GlobalGAP)這塊‘金字招牌’,國外客戶對出口產(chan) 品更加認可,訂單一年比一年多。”據太倉(cang) 海關(guan) 數據統計,今年1—2月份,太倉(cang) 地區出口水生植物如睡蓮、鳶尾、蒲草等共計184.27萬(wan) 株,同比增長119.89%。

  重新發現“周邊”與(yu) “遠方”

  疫情之下,慢下來的城市“流動”在變緩,這也讓大家對物理空間重新“打量”。此前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曾一度出現“附近的消失”,消費者習(xi) 慣於(yu) 打開手機購買(mai) “千裏之外”的產(chan) 品,然而疫情又重新讓社區商業(ye) 成為(wei) 重點。

  家住南京市建鄴區的蔡曉凱最近在網上下單了洗碗機專(zhuan) 用的洗碗粉,“等了三四天,快遞絲(si) 毫沒有動靜,最後還是在家門口超市買(mai) 到了,還有一些快遞想退被告知當地疫情不能接收。”在他看來,每一輪疫情都會(hui) 讓自己重新發現周邊,“你會(hui) 關(guan) 注到最近哪家醫院可以做核酸檢測,哪些商場超市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家門口的菜場幾點開門和關(guan) 門。”

  記者采訪時,南京萊蒙·水榭春天社區團購群團長王慧正在挨個(ge) 給業(ye) 主打電話,身邊的包裹已堆成小山,時不時為(wei) 取貨的業(ye) 主翻找包裹。“以前哪有這麽(me) 多的訂單,都是在置物架上自行取貨。前幾天臨(lin) 時找了一塊空地,要不然包裹沒地方放。”王慧說,現在很多業(ye) 主一買(mai) 就是一大包,最多一次訂單價(jia) 超500元。

  今年以來,不少商家持續布局小型化、近場化的門店。例如,作為(wei) 盒馬鮮生大店補充的盒馬鄰裏近日推出“送貨上門”服務。同時,美團表示今年對美團優(you) 選等業(ye) 務會(hui) 繼續聚焦資源配置和增長質量的提升。線下零售店持續發力,羅森2022年將在中國布局6000家便利店。

  根據麥肯錫測算,線上消費每增加1個(ge) 單位,61%為(wei) 替代原有需求,39%為(wei) 新增需求。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國有經濟研究院教授楊繼東(dong) 認為(wei) ,“宅經濟”發展層次不斷演變,從(cong) 最初的消費需求,到工作需求、娛樂(le) 需求和更深層次的個(ge) 性化需求。

  不隻是重新發現“周邊”,到不了的“遠方”也在線上呈現。雲(yun) 辦公、雲(yun) 健身、雲(yun) 相親(qin) 持續火熱。《中國在線婚戀交友行業(ye) 分析2021》數據顯示,中國在線婚戀交友行業(ye) 月度活躍用戶在2021年下半年顯著增長至1200萬(wan) 以上,1至11月的複合增長率達2.02%。

  “大齡單身”男青年宋鈺的朋友和同學陸續向他推薦線上交友平台,“線上交友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學會(hui) 辨別‘陷阱’,像我明確了一個(ge) 底線——不轉賬、不匯款。翻看交友平台的留言和評論後,選擇了參加概率論心動小屋活動,報名費59.9元。”宋鈺說,活動一共7天,活動前一晚,心動小屋的房主將所有報名的同城玩家拉進群。活動期間,每天都設置不同的主題,房主每日發布主題任務。“7天時間一晃而過,小屋設置的任務讓我之前焦慮的心情得到緩解,讓我更加安心、自信,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在活動中雖然沒有找到自己的CP,但認識了許多有相同喜好的小夥(huo) 伴,大家想等疫情結束約出來線下聚會(hui) 。”

  暫時存在還是永久“宅”下去?

  在“宅經濟”的作用下,家開始擁有“多重屬性”,隨時可以轉換為(wei) 小型辦公室、健身場所等。越來越多人習(xi) 慣於(yu) 線上消費、線下近距離購買(mai) 。消費者的習(xi) 慣在發生改變,但誕生在疫情之下“宅經濟”的新業(ye) 態卻有著不同的“命運”。

  記者梳理發現,曾經被“宅經濟”催熟的社區團購迎來了尾聲,今年年初滴滴旗下的橙心優(you) 選逐漸退出市場;京東(dong) 旗下京喜拚拚在眾(zhong) 多城市撤退,僅(jin) 剩下4省市業(ye) 務;“十薈團”小程序在消費者的微信對話框中漸漸消失。在眾(zhong) 多商家看來,社區買(mai) 菜的需求並未消退,單純的拚價(jia) 格階段已經過時,需要的是更便利的服務、更優(you) 質的產(chan) 品。

  同樣誕生於(yu) “宅經濟”的預製菜這一賽道卻仍舊火熱。預製菜更切中消費者對即時性、便利性的需求。盒馬南京區域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想要自己做飯,但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買(mai) 菜、洗菜、切菜、配菜,所以更願意嚐試已經搭配好的預製菜。此外,很多有孩子的家庭,更傾(qing) 向於(yu) 用預製菜解決(jue) 沒時間給孩子做飯的問題。”據了解,此次疫情下,多家預製菜廠家全力生產(chan) 保供,實現消費者居家也能吃上新鮮菜。

  不僅(jin) 新業(ye) 態瞬息萬(wan) 變,“宅經濟”下熱銷產(chan) 品變換也很快,此前電腦、手機、家用電器、床上用品、遊戲產(chan) 品以及健身用品都成為(wei) 一時熱點,但隨著原有需求被滿足,新的消費需求又會(hui) 出現,這對商家即時把握市場的動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楊繼東(dong) 看來,疫情過後,隨著經濟回到正常狀態,“宅經濟”增長速度不可避免地會(hui) 放緩。然而居家消費不能完全替代戶外的消費需求,網絡社交也不能完全替代線下交流。之前受益於(yu) “宅經濟”的企業(ye) 收入增長可能會(hui) 降低,但“宅經濟”的發展並不會(hui) 因此結束。“企業(ye) 不僅(jin) 要關(guan) 注疫情帶來的短期影響,更要考慮在網絡時代,哪些消費行為(wei) 和習(xi) 慣發生了改變,提升服務質量,解決(jue) 消費‘痛點’,加快自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傳(chuan) 統行業(ye) 數字化基礎薄弱、虛擬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度低等,這些因素製約了‘宅經濟’新需求新模式的湧現。”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學院齊驥和陸梓欣兩(liang) 位學者研究認為(wei) ,要推動“宅經濟”在後疫情時代持續發展,需要建設完備的新型基礎設施才能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數字化轉型,營造高效、高質、有活力的網絡場景,補齊農(no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為(wei) “宅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打下紮實基礎。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