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城市便民利民舉措受好評
原題: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
城市便民利民舉(ju) 措受好評(產(chan) 經觀察·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③)
一座城市的溫度體(ti) 現在哪裏?
人行道上漸漸完善的盲道,銀行網點中的老年人專(zhuan) 用衛生間,老舊小區電梯裏、台階旁新裝的扶手……一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改變,方便了殘障人士、老年群體(ti) 的日常生活,也讓城市變得更友好更宜居。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近年來,我國相關(guan) 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給各地群眾(zhong) 生活帶來哪些變化,下一步應如何推進?記者進行了采訪。
讓殘障人士出行更順暢
減少道路盲道“斷點”、緣石坡道高差
視障人士日常出行,障礙總會(hui) 在不經意間出現:可能是路口凸起的台階,可能是高出地麵一截的井蓋,或是一段不連續的陡坡。在首都北京,這些昔日的“堵點”,正在逐步減少。
家住北京東(dong) 城區法華南裏小區的視障人士史敬今年54歲。上世紀90年代從(cong) 盲人學校畢業(ye) 後,他成為(wei) 一名盲人按摩師。這些年,日複一日地往返於(yu) 家與(yu) 殘疾人活動中心之間,史敬用一根盲杖丈量著北京道路無障礙建設的步伐。
“出行得過三關(guan) ,上步道、過馬路、找車站。”史敬說,過去,很多地方盲道不健全,隻能敲著馬路牙子走,時常會(hui) 走偏。如今,出小區轉入步道,鋪設著大麵積的提示盲道;馬路和步道接口處,台階被改成了緩坡;繞著公交站台,還增加了一圈行進盲道,走起來很踏實。
視障人士出行更便利背後,離不開相關(guan) 部門的付出和努力。北京市交通委員會(hui) 城市道路管理處相關(guan) 負責人荊祿波告訴記者,自2019年北京市啟動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專(zhuan) 項行動以來,全市累計治理盲道各類問題2.6萬(wan) 多處,人行橫道緣石坡道坡化6500多處,改造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35個(ge) ,實現城市主要道路盲道基本“無斷點”、緣石坡道基本“零高差”。
為(wei) 了打造無障礙環境,相關(guan) 部門精雕細琢——
化曲為(wei) 直。一些步道上井蓋多,過去盲道繞著井蓋建,雖然避開了障礙,但不夠方便。多次走訪傾(qing) 聽使用者需求和建議後,交通部門下手改造:先“去高差”,把凸起的井蓋盡量下沉到地麵;再“曲改直”,將設在井蓋兩(liang) 側(ce) 的行進盲道改為(wei) 直行的提示盲道,既給視障人士提了醒,還能讓他們(men) 少走彎路。
變急為(wei) 緩。按照無障礙設計規範,馬路與(yu) 步道接口處應設置坡度約為(wei) 8度的緩坡。但不少設置在隔離帶上的公交站台麵積較小,難以雙向坡化處理,設計團隊在方寸之間下“繡花”功夫,將緩坡從(cong) 橫向變為(wei) 縱向,並增加扶手,既使坡道足夠平緩,又讓空間得到有效利用。
對很多城市來說,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已經成為(wei) 一道“必答題”。在北京這座人口逾2000萬(wan) 、城市道路裏程超8400公裏的超大城市裏,每一處“微改造”都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上午9點早高峰,北京海澱區,中關(guan) 村東(dong) 路和知春路十字路口,人車穿梭而過,卻井然有序。“這樣的場景,在兩(liang) 年前是難以想象的。”指著與(yu) 知春路主路隔著綠化帶的輔路,北京市城市道路養(yang) 護管理中心養(yang) 護管理科科長楊揚告訴記者,輔路原來既有機動車道,也設置了非機動車道,沒有空間施劃步道,更別提盲道了,高峰時期,人車混行,車行不暢,人行不便。
問題如何解決(jue) ?通過長期監測分析路口的交通情況,最優(you) 解很快浮現:撤掉輔路上的機動車道,將右轉車道並入主路,同時新建步道和盲道。依此方案實施後,果然交通更順暢,各方滿意度都很高。
“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永無止境,不可能一蹴而就。”從(cong) 業(ye) 10餘(yu) 年,楊揚參與(yu) 並見證了北京道路無障礙設施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的變遷。“無障礙建設就是要讓道路通行的每個(ge) 環節更順暢更安全,讓更多老百姓感受到出行便利。未來,我們(men) 還將結合道路及周邊公共設施變化,逐條道路梳理調整,並加強對無障礙設施的日常巡查和管護。”
早春時節,史敬時常帶著學徒在北京城踏青。“有時重要的不是我一定要上這樓,而是我自己能上這樓。”史敬十分喜歡知名作家史鐵生說過的這句話,“這些年,視障人士出門辦事越來越方便。即使我們(men) 難以親(qin) 眼看見這座城市的模樣,也能從(cong) 心底裏真切感受到她對我們(men) 的善意與(yu) 溫情。”
讓老年人辦事更方便
線下增設“老年人專(zhuan) 區”,線上開發“關(guan) 懷模式”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讓城市對老年人更友好?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適老化改造勢在必行。
一大早,走進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大廳,71歲的南京市民戴秋蘭(lan) 心頭有點發虛:想辦理老年人優(you) 待證,但自助服務機上麵的字總看不清。後來,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湊近細看,疑竇倏然消散。
原來,自助機首頁專(zhuan) 門設置了“老年人專(zhuan) 區”,輕輕點擊,字體(ti) 變大、色彩明朗,看著省勁。不到10分鍾,戴秋蘭(lan) 就完成了申請流程,很快拿到了證件。
“便民服務想便民,得等一等老年人。”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信息技術處副處長杜忠焱介紹,近年來,南京穩步推進公共服務機構適老化改造——
老年人一走進大廳,便有專(zhuan) 人引導、全程陪同辦理;設置“老年人優(you) 先”窗口,配備敬老專(zhuan) 座;在自助服務機及線上服務網同步開設“老年人專(zhuan) 區”,關(guan) 聯基本養(yang) 老個(ge) 人賬戶查詢、市民卡補辦等50多項老年人辦理的高頻事項;打開南京政務服務網,社保、公積金、醫療等便民服務一字排開,隻需點擊“無障礙瀏覽”,一秒就能切換到“關(guan) 懷模式”。
貼心的服務贏得了戴秋蘭(lan) 們(men) 的點讚。據統計,2021年南京市開展政務服務適老化改造後,老年人辦件數量同比提升67%,滿意度好評率從(cong) 99.1%提高到99.5%。
交口稱讚得來不易。對公共場所進行適老化改造是一項係統工程,既需要增派人手,也需要加大投入。
“每位老人進入大廳,都需專(zhuan) 人引導。經過測算,服務人員缺口有30%左右。”杜忠焱介紹,相關(guan) 部門通過黨(dang) 員帶頭、評優(you) 評先等激勵舉(ju) 措,調動大家一人多崗、主動補位的積極性,人員短缺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資金也不能缺位。涉老事項辦件量低於(yu) 普通事項,適老化改造升級的成本與(yu) 使用人數很難成正比。“適老化改造,更重要的是其社會(hui) 價(jia) 值。”杜忠焱表示,目前南京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接近全市常住人口的20%,適老化改造不僅(jin) 惠及當下,還將長久發揮作用。
“城市公共空間的適老化改造既能更好滿足老年群體(ti) 需求,也有利於(yu) 經濟長遠發展。”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適老建築實驗室主任王羽認為(wei) ,“十四五”期間,我國60歲以上人口的增幅會(hui) 明顯超過“十三五”時期,根據老年群體(ti) 特征,精細化地完善城市公共設施,將有效增進社會(hui) 活力,也能進一步撬動銀發經濟發展。
讓社區養(yang) 老更舒心
硬件空間完善、軟件管理提升,係統優(you) 化配套設施
目前,我國大部分老年人選擇居家養(yang) 老。社區是開展居家養(yang) 老的載體(ti) 和基礎,也是適老化改造的重點所在。
3月的杭州春光正好。上城區錢景社區裏,退休老人朱雙妹和老伴剛從(cong) 老年食堂吃過午飯,又約著合唱團的老姐妹,走到幾十米外的老年活動中心排練新歌。“社區養(yang) 老,蠻愜意的!”朱雙妹說。
規整簡約的老年食堂、設施齊全的健康問診室、嶄新精致的活動中心,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橫穿景芳東(dong) 區小區的百米小街擁有了集生活照料、文化娛樂(le) 、醫療保健於(yu) 一體(ti) 的一站式社區養(yang) 老服務。
兩(liang) 年前,百米小街卻是另一副模樣。景芳東(dong) 區小區建設於(yu) 上世紀90年代,商業(ye) 小街興(xing) 起後,方便了居民在家門口買(mai) 菜就餐,但也一度造成汙水橫流、環境髒亂(luan) 。
2020年9月,隨著上城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的持續推進,錢景社區迎來“舊貌換新顏”的契機。為(wei) 把好事辦好、將工作做到群眾(zhong) 心坎裏,社區專(zhuan) 門召開了一場意見征集座談會(hui) ,請大家集思廣益、商討方案。
“目前社區60歲以上老人已超1/3,社區公共養(yang) 老服務呼聲很高。建設一座老年食堂,不但能滿足老年人就餐需求,還麵向所有社區居民開放,可最大化利用現有空間。”會(hui) 上,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朱紅英一一列舉(ju) 社區發展需求。最終,適老化改造方案獲得了大多數群眾(zhong) 的認可。
錢景社區是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的一個(ge) 縮影。“如今,高質量滿足社區養(yang) 老需求已成為(wei) 老舊小區改造的重點工作。”杭州市城鄉(xiang) 建設管理服務中心黨(dang) 委書(shu) 記嚴(yan) 崗說,杭州通過硬件空間挖潛、多元主體(ti) 協同、軟件管理提升等措施,係統優(you) 化社區養(yang) 老配套設施,並運用市場化機製、積極引入社會(hui) 資本,激發社區服務升級的可持續動力,讓越來越多老年人在社區享受到更專(zhuan) 業(ye) 、更多元的養(yang) 老服務。
據介紹,2019年至今,杭州市已完成改造714個(ge) 小區,惠及居民近36萬(wan) 戶,全市累計新增養(yang) 老托幼、文化活動等服務設施12.1萬(wan) 平方米,其中養(yang) 老服務場所大約2.27萬(wan) 平方米,新增無障礙及適老化設施改造3851處。從(cong) 全國看,2019年至2021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5萬(wan) 個(ge) ,惠及居民2000多萬(wan) 戶;在各地改造過程中,共加裝電梯5.1萬(wan) 部,增設養(yang) 老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3萬(wan) 多個(ge) 。
朱紅英家的客廳裏,關(guan) 於(yu) 社區適老化改造的討論還在繼續。“上次提到的老年日托所,我們(men) 正在著手改造,今年會(hui) 重點落實。”朱紅英告訴大家。“這個(ge) 蠻好!聚在一起,就不孤單了。”社區居民紛紛點頭稱讚。
在全國層麵,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的藍圖已經繪就。去年底發布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律保障機製更加健全,無障礙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更加完備,信息無障礙服務深度應用,無障礙人文環境不斷優(you) 化,城鄉(xiang) 無障礙設施的係統性、完整性和包容性水平明顯提升,支持110萬(wan) 戶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加快形成設施齊備、功能完善、信息通暢、體(ti) 驗舒適的無障礙環境,方便殘疾人、老年人生產(chan) 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