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讚東營楊廟社區:昔日灘裏“窮窩窩”,如今新貌入眼來
文化廣場、新型社區、數字平台……各地不斷完善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
設施更完善 宜居更宜業(ye) (關(guan) 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②)
本報記者 劉洪超 李 蕊 宋豪新
核心閱讀
建設文化廣場、安裝運動器材、水電氣暖入戶;水泥路通到家家門口,自來水流入戶戶室中,新型基礎設施助農(nong) 增收……近年來,各地不斷推動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保障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生產(chan) 生活水平更上一層樓。
水泥路通到家門口
自來水流入村民家
“在外打工一年多沒回家,沒想到村子變化這麽(me) 大,這小胡同以前坑坑窪窪的,雨雪天走一趟兩(liang) 腳泥,就連家裏新買(mai) 的小汽車都開不進院子。” 遼寧省北票市涼水河蒙古族鄉(xiang) 高台村村民王文剛告訴記者:“現如今,省裏的駐村工作隊給咱修了寬闊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大門口,還對胡同兩(liang) 側(ce) 的牆體(ti) 進行了粉刷。”
“在城裏的時候我總喜歡到樓下的廣場遛遛彎,跳跳廣場舞,沒想到如今村子裏也建成了文化廣場,還安裝了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衝(chong) 水廁所方便衛生,這條件和城裏相差不大呢。”65歲的劉文秀一直在大連給兒(er) 子帶孩子,今年春節回家,村子的變化讓她大吃一驚。
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戶戶通上了自來水;寬敞明亮的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千餘(yu) 平方米的文化廣場、設備齊全的村衛生室……讓這個(ge) 曾經的貧困村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men) 村處在沙土岩地上,前些年村民們(men) 隻能到離家較遠的地方挑水吃,而農(nong) 田灌溉更是無法解決(jue) ,隻能靠天吃飯。” 高台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劉鳳山告訴記者。北票市政府多方協調,在村裏新打大口井3眼,維修2眼,解決(jue) 了全村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和近300畝(mu) 的土地灌溉問題。“在鋪設管道的時候,主管道都是用機械來挖,而村民家中的管道,都是村民主動配合挖好,工期一點沒有耽擱。”
“我們(men) 累計投入20萬(wan) 元用於(yu) 村屯路路改,解決(jue) 了5條村組路6620米路改和全村166戶村民行路難問題,修建了村民休閑健身廣場,並協調購買(mai) 了各種健身器材。”遼寧省教育廳駐村工作隊負責人趙海強告訴記者:“在修路建廣場期間,村民們(men) 主動清理了胡同裏麵的雜物堆,不少人還主動來幫忙,幫我們(men) 鋪設花磚,安裝器材。”不僅(jin) 如此,駐村工作隊還在林業(ye) 部門支持下,在村路兩(liang) 側(ce) 栽種梧桐樹苗200餘(yu) 株。
“工作隊為(wei) 村民修建的3座水衝(chong) 公共廁所,全部采用最新的采暖技術,解決(jue) 東(dong) 北地區水衝(chong) 廁所冬季防凍難題,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我們(men) 也爭(zheng) 取在村民家中推廣。”劉鳳山介紹,下一步,高台村還將對村文化廣場進行亮化工程改造、建設婦女兒(er) 童之家,不斷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建設新型農(nong) 村社區
水電氣暖統一入戶
齊魯大地,暖意漸濃。走進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昔日黃河灘裏的“窮窩窩”,如今變化翻天覆地,新村新貌入眼來——
“嘀嘀嘀”,一輛公交車從(cong) 社區平坦的水泥路上駛過。沿著小路往裏走,一幢幢紅色樓房整齊排列,兩(liang) 旁小樹抽出嫩綠的枝芽。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幾個(ge) 孩子正相互追逐嬉鬧,偶遇幾位老人,沏一壺花茶,圍桌而坐。
穿過廣場,來到社區展廳,可見幾張黑白舊照片:低矮的土房連片,院落密密麻麻地擠靠著,狹窄的胡同僅(jin) 能通過一輛馬車。“這是村民們(men) 原先住在房台上的老屋。”董集鎮副鎮長、楊廟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張麥榮說:“那時候,一到下雨天,老屋就掉牆皮。沒修路,一出門,鞋粘一腳土;一刮風,說會(hui) 兒(er) 話,嘴裏都是沙子;交通不方便,外出務工的少,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一般。”
上世紀70年代,為(wei) 解決(jue) 黃河下遊河道防淩防汛問題,國家批準建設黃河南展寬工程。東(dong) 營市黃河原蓄滯洪區群眾(zhong) 響應國家號召,搬遷至沿黃大堤的房台上居住。2013年起,東(dong) 營市對66個(ge) 房台村進行住房拆遷改造,建設新型農(nong) 村社區,其中,楊廟社區安置了董集鎮的11個(ge) 房台村。
蓋新樓可不是件容易事。“最大的困難不是建,而在於(yu) 怎麽(me) 分配。”張麥榮說,當時,墾利區政府專(zhuan) 門成立指導組,董集鎮政府組建工作專(zhuan) 班,全麵盯靠社區建設。他們(men) 與(yu) 楊廟社區黨(dang) 員幹部齊心協力,共同奮戰在一線,通宵製定方案,圖紙畫了一張又一張,不厭其煩地挨家挨戶做工作。
2016年底,楊廟社區建起82棟住宅樓、1446套住房,原11個(ge) 房台村村民搬進新樓,水電氣暖統一入戶,還聘請了專(zhuan) 門物業(ye) 公司服務。近幾年,社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修了新公路,開通了校車、公交車,村民務工方便了,腰包也鼓起來了。
“接下來,我們(men) 還要開發智慧黨(dang) 建、智慧物業(ye) 等板塊,打造‘社區居家+醫養(yang) ’模式,滿足社區居民高品質生活。”張麥榮手指遠處,眼裏閃著光。“將來,我們(men) 要繼續推動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把楊廟建成產(chan) 業(ye) 興(xing) 、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的幸福家園!”
建設數字管理平台
新型設施助農(nong) 增收
近年來,各類新型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不斷建設發展,有效助力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農(nong) 民增收。
春日時節,四川雅安春雨如絲(si) ,淅淅瀝瀝。將近兩(liang) 萬(wan) 畝(mu) 的雨城區藏茶產(chan) 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內(nei) ,往年滿是繁忙景象,今年卻看不到幾個(ge) 身影。
前兩(liang) 年,雨城區在茶園園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起了數字茶園管理平台,實時監測係統24小時運轉,園區內(nei) 所有茶園全覆蓋,通過將實時測溫、測濕、測蟲害的數據傳(chuan) 送到數字茶園管理平台,並通過係統對數據進行分析,一出現異常,係統馬上自動預警,幫助茶農(nong) 們(men) 減輕了不少負擔。
“我剛接管這20畝(mu) 茶園時,種茶、采摘、管護完全忙不過來,產(chan) 值不太理想。”草壩鎮合江村村民薑峰是一名90後茶農(nong) ,前幾年回到家鄉(xiang) ,接管了自家的茶園。由於(yu) 缺乏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經驗,剛開始很是頭疼。2018年,雨城區構建多層次的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通過“托管”茶園,幫茶農(nong) 排憂解難,薑峰報了名。
“一畝(mu) 茶園一年的托管費隻有幾百元,我隻負責春茶采摘,之後的夏秋季采摘、茶園管護、銷售全部由社會(hui) 化服務來完成。”薑峰說,托管後每畝(mu) 茶園收益平均增長了1500多元。
“這個(ge) 數字茶園管理平台是數字農(nong) 業(ye) 在雨城區的試點之一,當初落地時難度可不小。”合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助理王龍彩告訴記者,項目規劃中,僅(jin) 蟲情監測管理的設備就有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太陽能風吸式殺蟲燈和太陽能蟲情測報燈3種,再加上物聯網監控等設備,必然會(hui) 占用部分茶園。寸土寸金的茶園,茶農(nong) 自然舍不得。再說了,這些設備真有那麽(me) 神奇?茶農(nong) 們(men) 心裏都在打鼓。
王龍彩和鎮村組幹部挨家挨戶地勸說,不少茶農(nong) 仍然不願意。這時,村民劉文義(yi) 站出來:“在我家茶園裏先裝吧,我是黨(dang) 員我帶頭。”有人帶頭,更多的村民也站了出來,表示願意試試看,結果,都嚐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
隨著一盞盞太陽能設備安裝,一條條灌溉、補肥管網鋪設,如今,茶園科技感滿滿。隨著社會(hui) 化服務的加入,茶園管理更加統一、規範。旅遊步道、觀景平台的修建,更是給農(nong) 旅融合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年,雨城區數字農(nong) 業(ye) 試點項目即將納入雅安市全域數字農(nong) 業(ye) 平台,信息技術將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全產(chan) 業(ye) 、全鏈條中大展拳腳。此外,雨城區委、區政府也正式啟動實施雲(yun) 台山景觀化建設,萬(wan) 畝(mu) 茶園上,熱氣球低空旅遊3A景區的建設如火如荼,為(wei) 幸福農(nong) 村不斷積蓄新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9日 第 07 版)
(責編:鄭浦麗(li) 、劉穎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