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的新潮模樣(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圖①:“平遙瓦當”係列文創產(chan) 品。
肖 旭攝
圖②:平遙古城。
梁生仁攝
圖③:《又見平遙》劇照。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到數字博物館了解古城曆史、試穿還原自曆史文物的傳(chuan) 統服飾、把瓦當圖案的冰箱貼帶回家、看一場沉浸式情境體(ti) 驗劇……近年來,山西平遙不斷探索用多種方式闡釋曆史文化,讓更多人走進這裏,感受這座古城曆久彌新的魅力。
躺在沙發上,如同坐在一艘時光飛船裏。銀河係、太陽係、地球在身邊掠過,星光閃爍。此時,畫麵突然倒轉,場景飛速來到平遙古城,耳畔傳(chuan) 出晉商商隊的駝鈴聲……
這是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數字博物館的“光陰流逝”板塊。這個(ge) 空間裏沒有屏幕,而是用聲光電打造出一個(ge) 體(ti) 驗環境。在這裏,平遙的曆史和文化以一種新鮮的方式,浸染著觀者心田。
還原傳(chuan) 統服飾
曆史走進生活
平遙古城位於(yu) 山西省晉中市,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獲得成功的古縣城。近年來,平遙不斷探索用多種方式闡釋曆史文化,讓更多人走進並了解這座古城。
在古城長大的肖旭對這座城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打小喜歡收藏老物件,對傳(chuan) 統文化很感興(xing) 趣。4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肖旭參加了一個(ge) “國風集市”,在那裏,一場傳(chuan) 統服飾秀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覺得很震撼,沒想到傳(chuan) 統服飾受到這麽(me) 多年輕人的喜愛、這麽(me) 有市場。”肖旭久久不能平靜,他感覺找到了自己前進的新方向。
“我查文獻資料,梳理各個(ge) 時期的服飾的風格特點、曆史背景、技藝樣式。”功夫不負有心人,肖旭找到了自己的坐標:“平遙古城豐(feng) 富的文化、文物資源裏有不少反映生活的畫作、雕塑,為(wei) 何不借助傳(chuan) 統服飾,將這些文物進行現代化展示?”
下定決(jue) 心後,肖旭做了一件沒人做過的事——還原平遙古城中文物泥塑的傳(chuan) 統服飾。有的泥塑衣服紋路看不清怎麽(me) 辦?他查閱相關(guan) 學術文章,專(zhuan) 門到北京請教相關(guan) 專(zhuan) 家;多數泥塑因年代久遠,掉漆發灰,本來的顏色不清晰怎麽(me) 辦?學過國畫的他通過不同側(ce) 麵進行還原,“隻要有小塊地方尚有顏色,通過色度還原就能掌握當時的著色。”肖旭說。
2020年,成功複原20件傳(chuan) 統服飾的肖旭,請來了短視頻平台的主播,讓她們(men) 穿上這些服飾,在平遙古城的大街上進行了一場走秀,吸引許多人駐足。看著幾百年前的服飾重新走進人們(men) 的生活,肖旭感到十分欣慰。如今,他還開拓了傳(chuan) 統服飾旅拍,很多愛好者慕名而來,將古城的傳(chuan) 統文化“穿在身上”,並發布到新媒體(ti) 平台上。“希望人們(men) 看到這些傳(chuan) 統服飾,就能想到平遙古城。”肖旭說。
製作瓦當文創
文物融入時尚
平遙古城中拾六陶藝的90後“掌櫃”趙凱很喜歡收藏瓦當——這種古人在門頭、瓦片上“標配”的裝飾品。說起來,趙凱第一次接觸瓦當,要追溯到小學二年級。有一次,他在樹林裏和小夥(huo) 伴們(men) 玩耍,突然發現地上有一塊手掌大的瓦片,另一麵還雕刻著一個(ge) “獅子頭”。那次“相遇”,讓趙凱喜歡上了瓦當,從(cong) 那時起,他開始收藏瓦當,現在他已經收集了2000多片。
空閑時,趙凱常常端詳、擦拭他收藏的這些瓦當,“福祿壽喜”文字圖案、“貓頭滴水”的獅虎圖案……趙凱覺得,自己在和它們(men) “對話”。
接觸陶藝製作後,趙凱想到了把瓦當上的圖案搬到自己的作品上。“我的瓦當全部是從(cong) 古城及周邊收集而來,這些物件體(ti) 現著平遙的建築文化、審美文化。”他想,如果把這些瓦當及圖案做成現代的陶藝品、生活用品,不僅(jin) 是一種原汁原味的文化體(ti) 驗,更是把平遙文物變“活”、變時尚的好辦法。
“冰箱貼的尺寸和瓦當很接近,形狀上也能很好的還原瓦當圖案。”為(wei) 此,他專(zhuan) 門注冊(ce) 了一個(ge) 商標“平窯”,專(zhuan) 門製作“平遙瓦當”係列冰箱貼文創產(chan) 品。
在文物到文創的轉化過程中,平遙有著年輕的血液。這些年輕人既對平遙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也對時尚有自己的認知。
設計專(zhuan) 業(ye) 出身的95後小夥(huo) 李原鍍,現在成了肖旭的徒弟,同樣把對平遙文化的理解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從(cong) 平遙縣衙的磚牆上,我們(men) 提取出了波浪紋;從(cong) 平遙票號的建築上,提取出了錢幣紋;從(cong) 平遙古城牆上,提取出了龜背紋,我們(men) 將這些元素用在了傳(chuan) 統服飾等文創產(chan) 品上,把平遙文化傳(chuan) 遞給每一名遊客。”李原鍍說。
創作情境體(ti) 驗劇
傳(chuan) 統對話現代
一座城,一台戲。10年前,一部情境體(ti) 驗劇《又見平遙》,讓更多人知道了平遙。截至2021年7月,《又見平遙》累計演出5993場,累計觀演人數達402萬(wan) 人次,常年一票難求。
“平遙人做的不是生意,是德行。”一句句擲地有聲的台詞,一個(ge) 個(ge) 震撼衝(chong) 擊的場景,讓不少觀眾(zhong) 想再次走進劇場。“演出後,許多觀眾(zhong) 久久不願離去。情境體(ti) 驗劇的現場感,加上文化內(nei) 核的呈現,才能產(chan) 生這樣的效果。”平遙縣印象文化發展旅遊公司董事長康青峰說。
《又見平遙》是一部關(guan) 於(yu) 傳(chuan) 承的故事,將晉商文化、票號文化、鏢局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家國天下的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等匯集在一起。康青峰說:“這部劇帶著觀眾(zhong) 穿越回百年前的平遙,體(ti) 會(hui) 晉商的誠、信、義(yi) 和當地人的仁德、仗義(yi) 等地域文化內(nei) 核。”
劇名為(wei) 何叫“又見”?康青峰說,這兩(liang) 個(ge) 字合起來是一個(ge) “觀”字,“觀”有洞察、體(ti) 悟的意思,“觀眾(zhong) 和演出融為(wei) 一體(ti) ,跟隨劇情的發展,行走在不同的場景中,既是觀看者,又是親(qin) 曆者。”
這種互動性與(yu) 體(ti) 驗性,給遊客留下深刻印象,為(wei) 平遙帶來了更響亮的名氣,也把《又見平遙》打造成“平遙文化”旗下最火的子IP,同時還成為(wei) 周邊7家民宿酒店、明清商業(ye) 街的“孵化器”。“文化產(chan) 業(ye) 的發展又激勵我們(men) ,更好地投入發掘和保護平遙文化中去。”平遙縣旅遊運營公司副總經理趙偉(wei) 說。
“沉浸式”體(ti) 驗仍在繼續。晉中市副市長梁豔萍最近帶隊考察,推動更深程度的沉浸式旅遊體(ti) 驗在平遙進一步落地。“下一步,我們(men) 正積極探索在古城中劃出專(zhuan) 門區域,讓每個(ge) 遊客不僅(jin) 能像《又見平遙》那樣深入其中觀看,更能成為(wei) 實景沉浸式劇本推理遊戲的扮演者,深度體(ti) 驗明清古城生活,身臨(lin) 其境感受曆史文化魅力,讓旅遊成為(wei) 文化的‘形’和‘體(ti) ’,讓文化塑造起旅遊的‘靈’和‘魂’,不斷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梁豔萍說。
“平遙是世界的平遙。今年,我們(men) 又進一步編製平遙古城保護提升規劃、保護古城文物整體(ti) 風貌,推動推光漆器、平遙牛肉、古城陳醋的立法保護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建設,持續開發非遺研學產(chan) 品。”晉中市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王兵介紹:“在這座古城裏,不僅(jin) 有攝影展、電影展等時尚元素,也有文物、文化在各個(ge) 角落的用心展示。遊客來到這裏,既是一次旅遊體(ti) 驗,更是一次全身心的文化感悟。”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31日 12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