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激活社會資源的科普潛能(人民時評)

發布時間:2022-04-22 16:3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激活社會(hui) 資源的科普潛能(人民時評)

  走進地質公園,欣賞美景之外還可學習(xi) 地理知識;參觀工業(ye) 遺產(chan) ,懷舊之餘(yu) 還能了解現代工業(ye) 生產(chan) 流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場所融入科普教育元素,成為(wei) 科普領域的新生力軍(jun) 。前不久,中國科協認定了800個(ge) 單位為(wei) 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就包括自然保護區、科研機構等。這一創新舉(ju) 措,有利於(yu) 調動社會(hui) 各方投身科普的積極性,激活社會(hui) 資源蘊藏的科普潛能。

  科普是提升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從(cong) 供給看,麵向公眾(zhong) 科普,傳(chuan) 統的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等場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與(yu) 人們(men) 不斷增長、層次日益豐(feng) 富的科普需求相比,僅(jin) 靠現有設施,無論是數量還是覆蓋麵都遠遠不夠。去年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鼓勵和支持各行業(ye) 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大力加強科普基地建設,深化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製,有助於(yu) 推進新時代科普工作模式轉型升級,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作出積極貢獻。

  此次公布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實現了類型上的多樣化,既包括圖書(shu) 館、文化館等公共設施,也包括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公共場所,還包括工業(ye) 遺產(chan) 和閑置淘汰生產(chan) 設施建設的科技博物館、工業(ye) 博物館等。圖書(shu) 館、文化館、博物館匯集的資源多,可以拓展強化科普服務功能;植物園、動物園等與(yu) 人們(men) 日常生活融合程度較深,有助於(yu) 科普融入日常;依托科學家故居開展的科普教育,往往能更好講述科學家故事,弘揚科學精神。這些單位與(yu) 科普相遇相連,不僅(jin) 能化解以往科普場所的局限,還能發揮各單位的優(you) 勢,增加科普的廣度和深度。

  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是一個(ge) 長期過程,與(yu) 之相應,科普應當貫穿生產(chan) 生活的方方麵麵。生活處處有科普,不局限於(yu) 固定場所,也不應隻靠一場場活動,既需要“潤物細無聲”,也需要“飛入尋常百姓家”。營造良好的科普氛圍和環境,有助於(yu) 人們(men) 獲得科學知識、養(yang) 成科學思維。從(cong) 這點看,引導全社會(hui) 關(guan) 心科普、參與(yu) 科普,是適應科普規律的必然要求。吸引更多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科普,也有利於(yu) 革新科普工作模式,實現從(cong) 相對單一的推動到社會(hui) 有機體(ti) 聯合的轉變。

  中國科協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0.56%,連續數年保持較高增長。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於(yu) 我國逐漸摸索出一套“以人民為(wei) 中心、政府推動、全社會(hui) 參與(yu) ”的科普工作機製。麵向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長效激勵機製,讓各類社會(hui) 機構在科普工作中“活起來”“火起來”。具體(ti) 到科普基地建設上,一方麵需要鼓勵和支持各行業(ye) 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另一方麵要為(wei) 圖書(shu) 館、公園、工業(ye) 博物館等持續開展科普服務提供資金、資源保障。已經被管理部門認定的科普教育基地,則應因地製宜、發揮所長,加強與(yu) 專(zhuan) 業(ye) 科普機構合作,開展豐(feng) 富多樣、為(wei) 公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科普服務。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發揮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離不開一支規模龐大的高科學素質勞動者隊伍。《綱要》提出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2035年達到25%。實現這一目標,有賴於(yu) 社會(hui) 各方的共同努力。多措並舉(ju) 、凝聚合力,推動社會(hui) 各方積極參與(yu) 科普活動,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一定能再上台階,為(wei) 創新型國家建設蓄積充足底氣。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0日 第 05 版)

  (責編:鄭浦麗(li) 、劉穎婕)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