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活”博物館用優秀傳統文化滋潤心靈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近年來,博物館成為(wei) 中國最熱門的文化場所之一。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各地許多博物館門前排起長龍,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時常“一票難求”,逛博物館成了不少市民,尤其是家長、學生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在這股“博物館熱”的潮流下,一個(ge) 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博物館如何持續辦出影響力,從(cong) “網紅”走向“長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feng) 富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一個(ge) “活”字道出答案。一段時期來,借《千裏江山圖》的靈感而創作的舞劇《隻此青綠》一再加演,打破演出場次紀錄;刷屏出圈的舞蹈《唐宮夜宴》讓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重量級國寶以20億(yi) 次的播放量名揚海內(nei) 外;馬王堆動態複原展《一念·辛追夢》公益演出在湖南省博物館舉(ju) 行,“穿越”千年,夢回大漢……廣大文博工作者、文藝工作者用豐(feng) 富、新穎的藝術方式,讓文物“活起來”,如一堂堂生動的人文曆史教育課,走入了千家萬(wan) 戶的心坎裏。
辦“活”博物館,更要善於(yu) 調動一切創新因素。正如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所說,“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當前VR(虛擬現實)、智能體(ti) 感互動、3D模型等新技術在文博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幾乎成了大部分博物館的標配;這幾年,盡管受疫情影響,不少地區博物館適時推出“雲(yun) 展覽”“雲(yun) 遊博物館”。去年3月,眾(zhong) 網友圍觀了三星堆的挖掘現場。新技術最大限度呈現了三星堆文物之美。博物館一頭連接著曆史,一頭關(guan) 聯著未來。堅持立足傳(chuan) 統,與(yu) 時俱進,它就會(hui) 更有生命力。
推開博物館這扇門,能洞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輝煌與(yu) 燦爛。當下,正是博物館建設的最好時代。“十三五”期間,全國備案博物館由4692家增至5788家,增幅23.4%,博物館年度參觀人數由7億(yi) 人次增至12億(yi) 人次,年均增加1億(yi) 人次。博物館從(cong) 冷到熱,映襯著中國人民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正不斷升級。曲高不和寡,踏著新時代的奮鬥節拍,博物館建設乘勢而上,必然辦得越來越活,讓傳(chuan) 統文化更好地抵達尋常百姓。(楊興(xing) 東(d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