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創新生態再提質 科研攻關拓新局
2021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也是我省科技創新和創新生態建設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一年。我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切實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了一批變革性牽引性重大舉(ju) 措,創新生態建設體(ti) 係化布局更加完善,全省上下一盤棋“大科技”工作格局加速形成。突破了一係列基礎性全局性的工作,解決(jue) 了一些多年沒有解決(jue) 的問題,順利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鍛長板求突破,積小勝為(wei) 大勝,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不斷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頒布,山西共有10項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我省主持完成的有2項。山西省科學技術廳科技成果評價(jia) 與(yu) 監督處處長彭德全介紹說,2020年度我省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取得佳績,這是“十三五”以來獲獎數量最多的一年,也是自2006年度以來我省再次獲得自然科學獎,這與(yu) 我省近年來持續推進省科學技術獎勵製度改革密不可分。
為(wei) 了加強“從(cong) 0到1”的原始創新,2021年,我省進一步堅持需求導向,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方麵發力攻堅,製定了《省基礎研究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分兩(liang) 批立項實施2136項基礎研究計劃項目,資助經費1.4億(yi) 元,單項經費支持強度大幅增長。正式啟動實施了國家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吸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41家國內(nei) 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ye) 參與(yu) 我省基礎研究。重大科技攻關(guan) 重點突出,投入2.39億(yi) 元,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先進製造業(ye) 、數字經濟、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等領域,以“揭榜掛帥”方式組織27個(ge) 科技重大專(zhuan) 項,164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立項實施。
創新成果突破離不開獎勵導向。我省製定《山西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補充規定》,組織完成2020、2021年度省科學技術獎評審,製定《關(guan) 於(yu) 建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的實施方案》,新認定2家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和26家科技成果轉化示範企業(ye) ,培訓初級技術經紀人136名。2021年登記技術合同1424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35億(yi) 元,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首次突破500億(yi) 元。
在服務於(yu) 轉型發展的同時,麵對疫情防控的民生需求,我省科技惠民力度不斷加大,緊急立項的20個(ge) 省疫情防控科技攻關(guan) 專(zhuan) 項已取得階段性成效,5套診療方案已臨(lin) 床應用,7種中成藥顆粒等產(chan) 品已批準上市,1款抗體(ti) 檢測試劑盒已獲得歐盟CE認證許可。與(yu) 此同時,我省成功獲批2個(ge) 部省聯動項目,填補了近五年來我省牽頭承擔農(nong) 業(ye) 領域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空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製度,麵向58個(ge) 已脫貧縣組建科技特派團,選派科技特派員889名,持續推進“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培訓鄉(xiang) 土人才116名。
聚力產(chan) 業(ye) 升級,立足山西所能,創新平台建設躍上新高度
2021年8月,麵對潞安化工集團的技術需求,太原理工大學副教授鄭華豔團隊開發的碳酸二甲酯的煤化工工藝生產(chan) 路線在潞安化工集團國家工程技術中心進行中試實驗。山西潞安太行潤滑油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負責人張曉軍(jun) 深有體(ti) 會(hui) 地說:“與(yu) 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合作,意味著企業(ye) 能充分利用高校技術優(you) 勢、創新平台以及人才優(you) 勢,實現1+1>2的效應,企業(ye) 人才快速成長,創新成果得到培育和轉化。”
近年來,我省聚力產(chan) 業(ye) 升級,創新平台建設躍上新高度。懷柔國家實驗室山西基地獲批設立,國家第三代半導體(ti) 技術創新中心(山西)正式成立,國家超算(太原)中心成功獲批並投入運行,省級重大項目高速飛車推進順利,為(wei) 躋身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行列奠定了堅實基礎。紮實開展“保5爭(zheng) 5”行動,成功獲批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動態測試技術2個(ge) 國家重點實驗室,現有企業(ye) 國家重點實驗室與(yu) 省內(nei) 高校深入開展共建共管共享;重塑省級重點實驗室體(ti) 係,立項籌建10個(ge) 省實驗室、新建35個(ge) 省重點實驗室;出台《省新型研發機構認定和管理辦法(試行)》,培育認定13家新型研發機構。
與(yu) 此同時,2021年,我省完成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評價(jia) 入庫6519家。滾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ye) 倍增計劃,製定省高新技術企業(ye) 認定管理實施辦法,健全完善管理機製,高新技術企業(ye) 總數達到3553家。出台《省技術創新中心管理辦法(試行)》,首批立項建設33家省技術創新中心。新認定眾(zhong) 創空間70家、科技企業(ye) 孵化器5家。積極推動銀企對接,服務企業(ye) 242家,幫助42家企業(ye) 融資1.2億(yi) 元,推出創新型科技金融產(chan) 品“科貸通寶”,為(wei) 11家企業(ye) 提供信用貸款授信3700萬(wan) 元。
在開放中共享,在合作中共贏。在創新平台建設中,我省與(yu) 國內(nei) 科技合作不斷拓展,啟動與(yu) 中科院新一輪戰略合作,推進山西省—北京大學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長治市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山西大學科技園獲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中北大學“低成本陰離子交換膜製氫技術研究與(yu) 示範”項目列入國家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計劃。
以人才為(wei) 根本,以創新主體(ti) 為(wei) 導向,建立起產(chan) 學研用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
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係,是國之大者。我們(men)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jue) 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ge) 第一動力。
繼2021年“創新生態建設落地年”之後,我省又將2022年確定為(wei) “創新生態建設提質年”,再次明確提出,創新生態建設要服從(cong) 服務於(yu) 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在“量”的不斷積累基礎上加速實現“質”的飛躍,以局部點上突破帶動係統能力整體(ti) 提升。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富國之本、興(xing) 邦大計。我省聚焦機製創新,科技體(ti) 製機製重塑性改革紮實推進,機構重組、機製重建、科技項目專(zhuan) 員選聘落實落地。大力改革科研項目產(chan) 生方式,構建了企業(ye) 出題、政產(chan) 學研用共同參與(yu) 的科技重大專(zhuan) 項“1246”凝練新機製,強化了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更加注重青年科技人才,改善青年科研人員資助培育方式,首次設立優(you) 秀青年培育項目和傑出青年培育項目,分別立項15項和8項,單項資助強度達25萬(wan) 元和50萬(wan) 元。
目前,我省專(zhuan) 技人才總量已超200萬(wan) 人,預計到2025年全省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總量將達到230萬(wan) 人左右,高、中、初級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比例將提高到10:40:50,各類企事業(ye) 單位,特別是民營企業(ye)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將大幅增長,並成功培養(yang) 和引進一大批引領和支撐我省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高層次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下一步,我省將大力引進能夠引領產(chan) 業(ye) 調整、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的高端領軍(jun) 人才,支持留學人員回晉創新創業(ye) ,選擇500項左右留學人員創新創業(ye) 和服務項目進行重點資助。完善我省高層次人才省政府特殊獎勵製度,加快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圍繞“六新”突破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每年重點培養(yang) 2500名左右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幹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
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站在開啟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的重大曆史節點,把“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重大戰略任務作出新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將科技政策作為(wei) 2022年七大政策取向之一,凸顯了科技創新在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省第十二次黨(dang) 代會(hui) 科學判斷我省轉型發展的大前提、大邏輯、大背景,明確了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力打造創新生態的新任務。我省創新生態建設將進一步服從(cong) 服務於(yu) 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實踐載體(ti) 、製度安排和良好環境,高質量推進“111”“1331”“136”等創新工程,建立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發力、產(chan) 學研用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形成需求激發創新的有效模式,為(wei) 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為(wei) 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山西貢獻。(記者沈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