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並舉,優化全民健身資源配置(全民健身添彩美好生活)
核心閱讀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ti) 係的意見》,明確了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ti) 係目標,到2025年,政府提供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更加完善、標準更加健全、品質明顯提升,社會(hui) 力量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服務實現付費可享有、價(jia) 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
最近,一場“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hui) ”讓很多居家的人有了新樂(le) 趣:在線上參與(yu) 活動,有跳繩、廣播體(ti) 操、毽球、乒乓球等45個(ge) 運動項目可以選擇,和各地的健身愛好者一起“雲(yun) 端”比拚,既鍛煉了身體(ti) ,又豐(feng) 富了生活。截至5月17日,該活動上線20天累計參賽人數突破130萬(wan) 。
把健身房搬到家裏,把客廳變成賽場,“處處可鍛煉”的運動氛圍折射出大眾(zhong) 旺盛的健身熱情。隨著“運動是一種生活方式”理念深入人心,群眾(zhong) 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需求和期待也越來越多。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ti) 係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ti) 係目標,到2025年,政府提供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更加完善、標準更加健全、品質明顯提升,社會(hui) 力量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服務實現付費可享有、價(jia) 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關(guan) 鍵是讓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圍繞人轉、跟著人走,讓人口成為(wei) 公共體(ti) 育資源配置的‘定位器’。”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hui) 發展司司長歐曉理說。
緩解供需矛盾
優(you) 化資源布局
幾年前,北京市西城區榮豐(feng) 社區居民曾因健身問題產(chan) 生了糾紛。在這個(ge) 常住人口1.3萬(wan) 多人的社區裏,唯一的健身場地籃球場每天“超負荷”使用,離籃球場最近的住戶深受夜晚噪聲問題困擾。後來幾經改造,拆除了靠近居民樓的籃球場,改建成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種不同類型的社區運動場所,向周邊小區居民免費開放,健身場地供需矛盾得到緩解。
在城市居民日常鍛煉缺乏場地的同時,一些城市郊區、農(nong) 村的健身設施卻經常閑置,這樣的反差折射出全民健身資源布局不均衡的問題。“以往,健身資源供給以行政區劃配置為(wei) 主,與(yu) 人口總量、結構和流動趨勢適應性不強。區域之間、城鄉(xiang) 之間、不同類型城市之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差異也較大。”中央財經大學體(ti) 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說。
《意見》提出“按人口要素統籌資源布局”,正是讓全民健身資源“跟著人走”、推動公共服務優(you) 質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於(yu) “人口定位器”的創新嚐試,清華大學體(ti) 育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認為(wei) :“圍繞居住區常住人口數量來配置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能及時跟上快速更迭的城鄉(xiang) 發展,更關(guan) 注人的實際需求。”
當人口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場地設施、賽事活動、健身指導等產(chan) 品和服務總量短缺問題愈加凸顯。而一些自然資源豐(feng) 富的小城市、農(nong) 村的常住人口在流出,這些地方往往具有發展戶外運動的條件。結合不同地區的特點,探索差異化的全民健身發展路徑,成為(wei) 各地政府在配置全民健身資源方麵發力的方向。
在長三角地區,江浙滬三省市花了10多年的時間,因地製宜建起一體(ti) 聯動的“體(ti) 育圈”。上海的城市健身運動、江蘇浙江以山水為(wei) 特色的運動項目,打破地域限製,形成優(you) 勢資源互補,帶動了這一區域的全民健身熱潮。如今,這個(ge) “圈”已經擴展到整個(ge) 華東(dong) 地區。
隨著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同進程加快,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也在提速。國家體(ti) 育總局群體(ti) 司公共服務處處長趙愛國表示:“我們(men) 正在推動各地按人口規模配建體(ti) 育公園,在新建居住區按室內(nei) 人均建築麵積不低於(yu) 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yu) 0.3平方米標準配建公共健身設施等,讓新政策落實落地。”
政府兜牢底線
社會(hui) 積極參與(yu)
自2011年以來,先後出台的3個(ge) 全民健身五年計劃均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ti) 係”的表述。當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ti) 係已基本建立,但發展不平衡、供給不充分、與(yu) 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不適應等問題仍較突出。
在王雪莉看來,《意見》的出台為(wei) 新時期全民健身工作指明了方向。《意見》提出的“更高水平”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一是強調群眾(zhong) 體(ti) 育與(yu) 身邊場地設施的利用,二是體(ti) 現各個(ge) 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三是突出政府與(yu) 社會(hui) 力量的共同參與(yu) 。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和“非基本公共服務”。“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當前階段最基本的健身需求,政府是主要提供者,起著保基本、兜底線的作用。全民健身非基本公共服務則是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健身需求,政府是間接提供方,通過政策、機製、激勵等方式引導社會(hui) 和市場來提供服務。”北京詠懷體(ti) 育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兵說。
百姓健身房在浙江省早已家喻戶曉。溫州市2017年開始探索的這種健身場館,積極引導社會(hui) 力量辦體(ti) 育,按照城市服務半徑不大於(yu) 1.5千米或服務常住人口不少於(yu) 2000人、農(nong) 村服務常住人口不少於(yu) 1500人的標準規劃布點,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深受當地群眾(zhong) 歡迎。
在瑞安市,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74個(ge) 百姓健身房。瑞安市體(ti) 育事業(ye) 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這些小而精的健身點,采取“政府主導+社會(hui) 參與(yu) ”的運營方式,以業(ye) 委會(hui) 自主管理為(wei) 主,在逐步普及後通過星級評定的方式以獎代補。2021年3月,瑞安市統一為(wei) 各健身房購買(mai) 百姓健身房指定場所人身意外傷(shang) 害險,落實保險托底,讓群眾(zhong) 鍛煉更安心。
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和政府保障能力的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範圍和內(nei) 容逐步擴大,“更高水平”的標準也逐步提升。王兵表示:“麵對2035年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體(ti) 育強國的目標,全民健身的發展理念、體(ti) 製機製、配套政策、經費投入、評價(jia) 內(nei) 容及方式等都應與(yu) 時代相適應、相協調,逐步構建政府主導、部門主管、協會(hui) 主辦、市場參與(yu) 的全民健身工作新格局。”
深化體(ti) 衛融合
普及健身文化
一套簡單易學的“毽子操”近來紅遍網絡,不僅(jin) 有眾(zhong) 多網友在線跟跳,還引來很多知名運動員“打卡”。“我給自己設定了每周鍛煉4次的目標,通過運動增強體(ti) 質。”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市民於(yu) 美說。
通過體(ti) 育鍛煉增強體(ti) 質,是實現全民健康積極有效且經濟的手段。2021年10月,上海出台探索運動促進健康新路徑的專(zhuan) 項行動計劃。在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陳元欣看來,相比於(yu) 體(ti) 醫融合側(ce) 重於(yu) 以運動治療疾病,體(ti) 衛融合則融入通過運動預防疾病的理念,讓健康關(guan) 口前移。
作為(wei) 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化體(ti) 衛融合有利於(yu) 讓體(ti) 育部門、衛生健康部門的資源形成“1+1>2”的效果。趙愛國舉(ju) 例說,江蘇、河北等地開展了運動促進健康中心建設,推動普及“運動是良醫”理念。目前,許多國民體(ti) 質監測站點設在體(ti) 育場館內(nei) ,與(yu) 醫療衛生機構合作開展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有利於(yu) 讓這些監測站點更好發揮作用,提高場館利用率。
實現健身運動“主動、前端的健康幹預”,既需要形成“人人參與(yu) 體(ti) 育鍛煉”的社會(hui) 氛圍,更需要科學健身理念和知識的普及。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山東(dong) 省日照市組織全市體(ti) 育場館的健身教練、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等,利用體(ti) 育場館開展健身視頻線上教學,帶動群眾(zhong) 堅持鍛煉。
一波波健身熱潮,是推廣健身文化的良好契機。“可以更好發揮自媒體(ti) 、優(you) 秀運動員的帶動作用,采取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宣傳(chuan) 健身文化,在線上開展健身教學,吸引更多人主動參與(yu) 進來。”陳元欣說。
針對《意見》提出的“強化全民健身激勵”,王兵建議現有的激勵方式可以進一步創新:“加強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方的獎勵,尤其對於(yu) 直接服務群眾(zhong) 健身的協會(hui) 、俱樂(le) 部等,加大政府購買(mai) 服務力度,給予更多項目、資金支持。多措並舉(ju) ,讓全民健身覆蓋全民、服務全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