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守護“舌尖上的幸福”

發布時間:2022-05-28 12:2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守護“舌尖上的幸福”(傾(qing) 聽·關(guan) 注糧食安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cong) 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zhong) 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chan) 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各地踐行大食物觀,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nong) 業(ye) 要食物,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山裏的野生菌,護得好、賣得俏;海裏的水產(chan) 品,養(yang) 得好、種類多;田裏的稻與(yu) 蝦,同生長、產(chan) 出豐(feng) ……從(cong) 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人們(men) 的食物結構正在發生改變。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chan) 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是樹立大食物觀、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唱“林草戲”、念“山海經”、打“科技牌”,我們(men) 身邊的自然資源都能產(chan) 出舌尖上的食物。各地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cong) 耕地資源向整個(ge) 國土資源拓展,因地製宜發展農(nong) 林牧漁等,食物供給更多元,居民餐桌越來越精彩。

  順應消費需求,林下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

  涼拌沙鬆尖、苜蓿花炒蛋、蕨菜燉土雞……一桌豐(feng) 盛的菜肴,食材取自附近的山林。雲(yun) 南省昆明市宜良縣狗街鎮小哨社區村民曹福華開辦了一家農(nong) 家樂(le) ,“到6月份,遊客就能吃上菌子餐了!”他口中的菌子,是幹巴菌、牛肝菌、青頭菌等雲(yun) 南產(chan) 出的野生菌。

  小哨社區擁有1.5萬(wan) 畝(mu) 林地,森林覆蓋率72.8%。茂密的森林孕育了豐(feng) 富的林下資源,野生菌就是其中之一。幹巴菌,是小哨社區盛產(chan) 的野生菌裏經濟價(jia) 值最高的一種。

  為(wei) 更好發揮幹巴菌的經濟價(jia) 值,當地推出“包山拾菌”的集體(ti) 經濟運營模式,將出產(chan) 野生菌的林地資源按照野生菌產(chan) 量,以分片競包的方式,承包給村民統一管理、采摘、銷售。“包山拾菌”有效增加了菌源,有利於(yu) 保障野生菌品質。“社區參與(yu) 承包的有50多戶,去年平均每人分紅收益近4000元。”小哨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兼居委會(hui) 主任李海彬說。

  “包山拾菌”對保護生態環境也有幫助。曹福華承包了一片菌山,占地700多畝(mu) ,他經常到山上為(wei) 林地澆水,增加林子濕度。“隻有好林子才能長出好菌子,保護森林就是保護幹巴菌,守護生態就是守住錢袋子。”曹福華說。

  去年,曹福華承包的林子收獲了400多公斤幹巴菌。除了銷售到市場,菌子也是自家農(nong) 家樂(le) 餐桌上的主角。“7月份就有遊客進山采菌子,采完直接在農(nong) 家樂(le) 加工,一天要接待十幾桌客人。”

  今年,老曹還在林子裏養(yang) 了幾十隻雞鴨。“雞鴨吃雜草、吃害蟲,糞便能肥土,讓林子長得更好。”老曹計劃,下一步再散養(yang) 些牛羊,集養(yang) 殖、采摘為(wei) 一體(ti) ,充分利用好林下資源。

  “森林蘊藏著豐(feng) 富的食物,是天然的大糧庫。”中國林業(ye) 科學研究院首席專(zhuan) 家楊忠岐說,森林中多種多樣的動物、植物種子、果實或葉子中含有人體(ti) 所需的各種營養(yang) ,向森林要食物的潛力巨大。目前,全國以林下種植、養(yang) 殖、采集等為(wei) 主的林下經濟年產(chan) 值超9000億(yi) 元。

  今年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印發的《林草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2021—2025年)》指出,重點發展林下中藥材、林下食用菌、林下養(yang) 殖及林下采集加工等,引導加工企業(ye) 向林下種植養(yang) 殖集中區延伸。到2025年,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總麵積達6.5億(yi) 畝(mu) ,林下經濟總產(chan) 值穩定在1萬(wan) 億(yi) 元以上,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達800個(ge) 。

  政策配套給力,大海變成“藍色糧倉(cang) ”

  從(cong) 山林大川到江河湖海,拓展食物來源,眼光還要放得更遠些。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費選擇更加多樣,水產(chan) 品作為(wei) 第三大食物蛋白質來源,成為(wei) 居民飲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越來越多的鮑魚、海參、螃蟹等海洋水產(chan) 品,豐(feng) 富了尋常百姓的餐桌。

  漁船從(cong) 岸邊開出5海裏左右,轟鳴的馬達聲安靜下來。官文生穿上潛水服,背上30多斤重的氧氣瓶,躍入海中。作為(wei) 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一家海產(chan) 品公司的潛水員,官文生此行要潛到20米深的海底采捕海參。

  “上午出海,下午海參、海膽、海螺等各種海鮮就能發往市場。”官文生說,一個(ge) 氧氣瓶能支撐25分鍾左右的水下活動,一次能采上100多斤海鮮。

  舟楫為(wei) 馬,耕海牧漁,海洋自古以來就是我們(men) 重要的食物資源寶庫。調查顯示,海洋中可供食用的魚、蝦、貝、藻及其他動物不下幾千種;在全世界水產(chan) 品中,有85%以上產(chan) 於(yu) 海洋。

  靠海吃海,如何耕好“海上良田”?近年來,長海縣積極推動漁業(ye) 從(cong) “獵捕型”向“農(nong) 牧型”轉變,以發展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為(wei) 契機,全力打造海上“藍色糧倉(cang) ”。自2016年以來,長海縣獲批10多個(ge) 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成為(wei) 發展海洋漁業(ye) 的有力支撐。

  政策給力,項目支持,長海縣興(xing) 國金茂海產(chan) 品有限公司加大投資力度,向海洋投入更多真金白銀。公司總經理王立新介紹,目前,1萬(wan) 畝(mu) 海洋牧場海域內(nei) 累計投放了6000多塊人工魚礁和50萬(wan) 立方米的石料礁。

  “海底的人工魚礁是各種海洋生物棲息的‘房子’,吸引各種藻類、魚蝦蟹聚集。”王立新說,“海洋牧場加快建設,水下各類生物明顯增多了。”

  “海洋牧場基礎設施為(wei) 海洋生物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繁殖、棲息場所。近年來,在長海縣的海洋牧場示範區內(nei) ,海洋生物資源量增加30%以上,主要經濟品種產(chan) 量提高20%以上。”長海縣漁業(ye) 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任強說。

  科技賦能產(chan) 出,稻田套養(yang) 一田多收

  “現在是小龍蝦上市的季節,我們(men) 的標準化蝦稻田每天至少要產(chan) 100斤小龍蝦。”在湖北省潛江市龍居灣蝦稻共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史翠珍一邊從(cong) 水中提溜出捕蝦網一邊說。

  在潛江的標準化蝦稻田裏,各種設施設備各顯身手,成為(wei) 農(nong) 民的好幫手。在蝦稻田邊,史翠珍找到一個(ge) 冒出頭的水管,抽取最上麵的一節,田裏的水便往裏麵灌了進去,從(cong) 田埂外的另一個(ge) 出口流入水渠。“這些水管一節一節地埋在溝裏,是用來控製水位的。”史翠珍說,水的深淺影響小龍蝦繁衍速度和個(ge) 頭大小,這樣的設計,既能精確控製蝦稻田的水位,又能將水田裏多餘(yu) 的水排出去,方便種植水稻。

  潛江市建設標準化蝦稻田是從(cong) 2011年開始的。在那之前,養(yang) 殖小龍蝦大多是人放天養(yang) ,掙錢的農(nong) 戶並不多。

  如何改變這個(ge) 局麵,讓農(nong) 田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優(you) 質的食物?當地積極探索蝦稻田的建設。沿著田埂挖出深一米左右的環形蝦溝,種水稻時將農(nong) 田水位降低,幼苗期和個(ge) 頭小的小龍蝦就會(hui) 跑到深水區的蝦溝生長;待秧苗長結實了,再提高農(nong) 田水位,溝裏的小龍蝦自然又跑回稻田,實現種植養(yang) 蝦兩(liang) 不誤。為(wei) 鼓勵創新,市裏還為(wei) 改造水田的農(nong) 戶提供每畝(mu) 40元的補助,標準化蝦稻田建設加速推進。目前,潛江市共建成蝦稻共作基地85萬(wan) 畝(mu) ,其中高標準萬(wan) 畝(mu) 基地13個(ge) 、千畝(mu) 基地70個(ge) 。

  “一水兩(liang) 用,一田多收!實施蝦稻共作,每畝(mu) 可年產(chan) 水稻1500斤左右、小龍蝦400斤左右,純收入超過3000元。”潛江市龍蝦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主任劉挺介紹,為(wei) 保證小龍蝦的成活率,潛江市為(wei) 標準化蝦稻田裝上了更先進的設備。

  “現在的蝦稻田裏,水質、水溫、溶氧量等設備實時監測,數據傳(chuan) 輸到合作社的後台中心,如有異常,技術人員會(hui) 立即到田裏解決(jue) 問題。”劉挺說。

  稻漁綜合種養(yang) 帶動水產(chan) 養(yang) 殖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大量適銷對路的生態優(you) 質水產(chan) 品。據了解,我國稻蝦種養(yang) 主產(chan) 區主要分布於(yu) 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十三五”末,稻蝦種養(yang) 麵積和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分別為(wei) 1892萬(wan) 畝(mu) 、206.23萬(wan) 噸,分別占全國稻漁綜合種養(yang) 麵積和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的49.22%、63.38%。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