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湖南:返鄉新青年 振興新力量

發布時間:2022-05-29 09:26:00來源: 人民網-湖南頻道

  和同學相比,段照總顯得不太一樣。

  26歲的段照,出生於(yu)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歐江岔。大學期間,當其他同學大學實習(xi) 期進入工廠實習(xi) ,段照選擇回到村裏的合作社進行學習(xi) ;2016年6月畢業(ye) 後,段照放棄進外企的機會(hui) ,毅然回鄉(xiang) 創業(ye) 。

  6年的時間,段照帶領合作社從(cong) 200畝(mu) 的規模發展到1568畝(mu) ,合作社成員由最初6人發展到201人。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鄉(xiang) 村順應四時,亙(gen) 古依舊;

  躍農(nong) 門、回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增添青春力量。

  接棒

  抒寫(xie) 稻作新篇章

  初夏,微熱。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歐江岔,田野上的春耕,跟隨氣溫的攀升進入高潮,已是收尾階段。望著自家合作社上千畝(mu) 青苗在夏風中搖曳,段照短暫地舒了口氣。

  一年的希望已首次播下,考慮著將接踵而至的夏耘和秋收,段照清楚自己隻有短暫的休息時間。雖早已不是種田的“初體(ti) 驗”,但每次都如同第一次般緊張、重視。

  

  段照在稻田勞作場景。受訪者供圖

  “我生長在農(nong) 村,親(qin) 朋好友都是農(nong) 民,一直想幹的也隻有農(nong) 業(ye) 這一行。”往事如流水,滋養(yang) 著禾苗的生長,也澆灌著段照內(nei) 心那顆三農(nong) 的種子。“父親(qin) 當了一輩子農(nong) 民,就希望我考出去,在城市紮下根來。”

  2012年,承載父親(qin) 希望的段照考上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跳出了農(nong) 門,但學習(xi) 的還是這片黃土地上的知識。

  2016年3月,當其他同學實習(xi) 期進入工廠時,段照的選擇卻讓父親(qin) 不怎麽(me) 滿意——回家來到父親(qin) 創辦的合作社學習(xi) 。“一半是把課本上的知識在田間實踐,一半就是希望能用努力,來讓父親(qin) 轉變想法。”

  血脈相連,泥土相依,在畢業(ye) 季來臨(lin) 之時,父親(qin) 終於(yu) 同意了段照的想法,讓他回家試一試。段照也毅然放棄進外企的機會(hui) ,回家創業(ye) 。

  “不敢說種田是熟門熟路,但對於(yu) 這片土地,我是再熟悉不過了。”回到農(nong) 村的段照,接過了父親(qin) 手中的接力棒,也接過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合作社是父親(qin) 的心血,也是老鄉(xiang) 們(men) 生活的來源,我必須要把它辦好。”

  

  段照把現代農(nong) 業(ye) 設備引入了家鄉(xiang) 。受訪者供圖

  怎麽(me) 辦?段照相信母校四年來給予的理論支撐,在老家創新性地開展“以點及麵、示範帶動”運作模式,把合作社由原來單一的水稻種植,發展成為(wei) 多元化循環式發展,致力於(yu) 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和打造水稻生產(chan) 全產(chan) 業(ye) 鏈,推動一二三產(chan) 業(ye) 高度融合發展。

  “不怕價(jia) 不高,就怕糧不好。”在產(chan) 業(ye) 發展中,段照堅持打造高質量優(you) 質稻生產(chan) 基地,並且以科技支撐農(nong) 業(ye) ,多元化發展,把家鄉(xiang) 的稻穀賣出了好價(jia) 錢。

  “作為(wei) 新時代的青年,要敢於(yu) 承擔曆史責任。”在脫貧攻堅戰中,段照主動參與(yu) ,以產(chan) 業(ye) 為(wei) 依托,帶領家鄉(xiang) 上百戶貧困戶脫貧。2017年,段照成立湖南省田間培訓學校,聘請專(zhuan) 家教授對村民進行培訓。“隻有推廣新技術,堅守綠色、環保、健康的種植理念,相互交流與(yu) 合作,才能成為(wei) 種植技術成熟、種植理念現代的新時代職業(ye) 農(nong) 民。”

  隻有汗水的澆灌,這片多情的土地才不會(hui) 吝惜她的回報。短短五年多,段照帶領合作社從(cong) 200畝(mu) 的規模發展到1568畝(mu) ,合作社成員由最初6人發展到201人。2017年被評為(wei) 湖南省省級示範社,2018年獲得湖南省田間培訓學校資格,2020年被評為(wei) 全國統防統治星級服務組織。

  助農(nong)

  開啟“雲(yun) 端”致富路

  “今年是一個(ge) 豐(feng) 收年,我們(men) 正在給果園鬆土和縮果。等下個(ge) 月底成熟了,歡迎大家來吃甜蜜蜜的黃桃。”東(dong) 安縣大廟口樂(le) 福村,成片的黃桃進入掛果期,唐雲(yun) 雲(yun) 站在“雲(yun) 端”,提前向網友發出豐(feng) 收的邀請。

  

  正向網友推介家鄉(xiang) 黃桃的唐雲(yun) 雲(yun) 。受訪者供圖

  “我從(cong) 小在大山裏長大,對家鄉(xiang) 有一種融入骨子裏的熱愛和強烈的自豪感。”“90後”唐雲(yun) 雲(yun) 深知家鄉(xiang) 良好的生態孕育出優(you) 質、特色、安全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可是因為(wei) 沒有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的銷售渠道,隻能是“養(yang) 在深閨人未識”,一直無人問津。

  2015年,正在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念書(shu) 的唐雲(yun) 雲(yun) 在了解政府大力支持發展電子商務後,暗地裏下定決(jue) 心回鄉(xiang) 創業(ye) 。在東(dong) 安縣政府支持下,成立了永州市加雋食品有限公司,並且開始銷售紅薯。

  “家鄉(xiang) 的好產(chan) 品,遠不止紅薯。”隨著網店發展,唐雲(yun) 雲(yun) 不僅(jin) 銷售當地盛產(chan) 的紅薯,而且開始銷售各類優(you) 質農(nong) 特產(chan) 品,產(chan) 品從(cong) 單一化發展到多元化,土蜂蜜、土雞蛋、竹筍、東(dong) 安雞也陸續擺上了網店的“貨架”。

  唐雲(yun) 雲(yun) 在自家企業(ye) 發展的同時,開始思索如何在創富時帶動更多的老百姓改變落後的生活狀態,“我也想盡我自己的一份力量,為(wei) 家鄉(xiang) 的老百姓們(men) 做出一點貢獻。”唐雲(yun) 雲(yun) 也因此多次赴外地學習(xi) ,嚐試采取產(chan) 業(ye) 與(yu) 電商結合的模式發展種植業(ye) 。

  “隻有不斷學習(xi) ,才能找到出路。”唐雲(yun) 雲(yun) 按照“企業(ye) +基地+貧困戶”“前店+後廠”“線上+線下”模式,帶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脫貧致富。唐雲(yun) 雲(yun) 先後與(yu) 大廟口鎮、水嶺鄉(xiang) 兩(liang) 地60多戶貧困戶簽訂協議建立合作關(guan) 係,免費贈送種苗,帶動貧困戶一起種植冰淇林紅薯、沙田柚、冰糖橙,雲(yun) 妹子還手把手向貧困戶傳(chuan) 授種植技術,引導貧困戶把紅薯加工成純手工芝麻紅薯片、倒蒸地瓜幹、冰淇淋紅薯澱粉等紅薯係列產(chan) 品,以提高經濟價(jia) 值。

  2017年,唐雲(yun) 雲(yun) 帶領村民種植冰激淩紅薯120畝(mu) ,產(chan) 量達20噸,產(chan) 值達20多萬(wan) 元。不僅(jin) 帶動周邊4個(ge) 行政村的紅薯種植成規模發展,而且讓農(nong) 戶收入翻了番。

  

  正在黃桃園打理的唐雲(yun) 雲(yun) 。受訪者供圖

  在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農(nong) 產(chan) 品也從(cong) “暢銷”變成了“滯銷”,許多果蔬麵臨(lin) 爛在地裏的危機,為(wei) 最大程度降低農(nong) 戶們(men) 的損失,唐雲(yun) 雲(yun) 積極發揮電商優(you) 勢,采取“電商+直播”模式,迅速開展“戰疫助農(nong) ”活動,通過直播的模式在疫情期間銷售出了許多滯銷產(chan) 品,僅(jin) 新鮮紅薯就出售10萬(wan) 斤。

  現如今,唐雲(yun) 雲(yun) 的網店月銷售額固定在1萬(wan) 元以上,年淨收入20多萬(wan) 元。並繼續提高湖南中部地區高質量紅薯種植,預計基地擴大至1000畝(mu) ,使每戶種植戶每畝(mu) 增收2000元以上,帶動家鄉(xiang) 老百姓由村民變股民,由個(ge) 體(ti) 變集體(ti) 。

  唐雲(yun) 雲(yun) 乘上電商的東(dong) 風,把家鄉(xiang) 的農(nong) 產(chan) 品賣到城裏,用智慧和努力把“加雋薯業(ye) ”通過“基地+農(nong) 戶+工廠+互聯網+扶貧”銷售的創業(ye) 模式帶動更多的人就業(ye) 。

  連心

  服務村民繪藍圖

  家鄉(xiang) 的四季,曾曉瑤都是在舌尖上感受到的。

  “每次去老人家裏走訪,他們(men) 總會(hui) 拿出應季的水果請我吃。”曾曉瑤略帶自豪地說,在家鄉(xiang) 衡東(dong) 縣塘荷村,每一戶瓜農(nong) 家第一顆成熟的西瓜,自己總能吃上。

  

  駕駛農(nong) 機為(wei) 村民耕田的曾曉瑤。受訪者供圖

  2000年1月出生的曾曉瑤,2020年在江西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便在株洲從(cong) 事幼師工作。

  本想著就這樣教書(shu) 育人下去,但當2021年底得知村委換屆的消息,曾曉瑤立刻便動了回家當村官的念頭,經過層層選拔,成為(wei) 衡東(dong) 縣白蓮鎮塘荷村村委委員、婦聯主席。

  “那時候同齡的朋友都問我,這麽(me) 年輕,回家能幹嘛?”彼時的曾曉瑤,心裏並沒有現成的答案,但在她心裏,卻已經打定了主意:“我的父母、爺爺、奶奶都是農(nong) 民,我也應該回農(nong) 村盡一份力。”

  於(yu) 是在2021年2月份,剛滿21歲的曾曉瑤,便成為(wei) 了家鄉(xiang) 塘荷村村委委員、婦聯主席。作為(wei) 婦聯主席,曾曉瑤主要負責村裏的民政、計生,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工作,但村裏事情的突發與(yu) 繁雜程度,遠遠超過了崗位職責的劃分。

  在這個(ge) 瘦小的女孩眼裏,這些困難都是小事,她不會(hui) ,就立馬學。她能做,就主動做。曾曉瑤的工作幹得有聲有色,有時候農(nong) 戶需要插田的時候,近百斤的稻苗都二話不說往肩上扛。

  很快曾曉瑤就在工作中獲得村民和村幹部認可,“曉瑤工作能幹、大膽,進入角色很快,走家入戶,對農(nong) 機也很熟悉,還能幫助村民下田。”半年的村官工作後,塘荷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李愛梅已把發展她入黨(dang) 提上日程。

  

  曾曉瑤正幫村民幹農(nong) 活。受訪者供圖

  考慮到鄉(xiang) 村要發展必須靠產(chan) 業(ye) ,曾曉瑤想為(wei) 家鄉(xiang) 出一份力,便在外麵學習(xi) 考察,最終確定種植絞股藍。這是一種名貴的中草藥和常飲茶,茶湯碧綠,口感微涼。而每斤40元至60元的絞股藍,每季每畝(mu) 可收獲800斤至1000斤,一年可收獲3季左右。

  2021年6月,曾曉瑤和姐姐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下第一批種子,絞股藍很快結成藤,豐(feng) 收季節,曾曉瑤也小賺了一筆。技術成熟後,曾曉瑤便帶領村民在村裏的合作社種植了50畝(mu) 絞股藍。

  “我希望,我們(men) 塘荷村以後能讓每個(ge) 進村的人都能眼前一亮:‘哇,真的像世外桃源’。”談及未來,曾曉瑤勾勒出心中的一幅藍圖。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