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場景 新故事 新力量(國際博物館日特別報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十三五”期間,我國備案博物館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博物館體(ti) 係布局逐步優(you) 化的同時,社會(hui) 功能有效發揮。從(cong) “到博物館去”成為(wei) 社會(hui) 新風尚到文創產(chan) 品引領“國潮”新時尚,從(cong) 文博探索類節目大受歡迎到多姿多彩的展覽提供豐(feng) 富體(ti) 驗,如今,博物館的展廳早已延伸進公眾(zhong) 生活,延伸向更廣闊的世界。今年國際博物館日聚焦“博物館的力量”這一主題,我們(men) 關(guan) 注屏幕上的數字博物館,能帶回家的博物館文創,到課堂、社區、鄉(xiang) 村去的流動博物館,看博物館解鎖了哪些新場景,釋放了哪些新力量,由此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讓人們(men) 得以更便捷、更深入地觸摸悠久曆史、感受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編 者
陝西曆史博物館——
在雲(yun) 端,沉浸看展
前陣子,陝西西安市民李延本想與(yu) 朋友相約去逛陝西曆史博物館,卻碰上了疫情閉館。“可以去官網看線上展呀。”朋友的一句提醒,讓李延好奇地點開了博物館的線上展廳。
動動手指,輕點鼠標,就可以在VR(虛擬現實)全景展廳裏漫遊。“駐足”在一件文物前,還可以點開高清圖片,收聽語音講解。“線下展我去過3次,每次都因為(wei) 時間緊張留有遺憾。這下好了,感興(xing) 趣的戰國錯金杜虎符、西魏獨孤信印等文物都能反複觀賞,坐在家裏也能領略周秦漢唐的曆史風華。”李延說。
“雲(yun) 端展廳”讓觀眾(zhong) 體(ti) 驗到與(yu) 線下展覽截然不同的沉浸感。在“韓休墓壁畫虛擬展”中,李延滑動手機屏幕,“置身”考古現場。《山水圖》《樂(le) 舞圖》《玄武圖》等精美壁畫出現在眼前,“微小的細節都能放大端詳,比線下參觀還清晰。”
陝西曆史博物館數據管理科副科長張傑奎介紹,因為(wei) 展廳空間有限,韓休墓的壁畫一直無緣與(yu) 公眾(zhong) 見麵,“韓休墓在田野發掘階段就進行了數字化保護,我們(men) 以采集的大量高精度數據為(wei) 基礎,依托虛擬現實技術、視頻切片技術、H5技術做成了虛擬展,這也是陝西首次將考古現場信息完整地公之於(yu) 眾(zhong) 。”
“進入實驗操作區域之前,要全身除塵消毒。修複這幅《玄武圖》就是我們(men) 的任務。”在“妙手回春——韓休墓壁畫玄武圖修複虛擬展”中,李延在“雲(yun) 端”當了一回壁畫修複師。清理草泥層、背部貼紗布、表麵清理、拚接壁畫殘塊、回貼、補色……一連串步驟下來,李延嘖嘖稱奇:“原來我們(men) 看到的壁畫要經過這麽(me) 繁複而精密的修複工作,敬佩文物保護修複工作者的匠心。”
“《玄武圖》的修複曆時一年,傾(qing) 注了壁畫修複團隊的大量心血。用數字展覽的形式讓觀眾(zhong) 離文物再近一些,了解更多文物保護背後的故事。”張傑奎說。
“數字博物館建設在互聯網時代讓文物科普有了更多元、更新穎的‘打開方式’,不僅(jin) 能夠跨越時空讓公眾(zhong) 領略文物之美,更通過趣味性和互動性讓文物‘活’起來。下一步我們(men) 還將加大文物數據分享公開力度,加快數字化轉化,讓文物藏品從(cong) 博物館中‘走’出來,更鮮活地呈現在大眾(zhong) 麵前。”陝西曆史博物館信息資料部主任盧軒說。
(本報記者原韜雄)
三星堆博物館——
做文創,腦洞大開
定期去三星堆博物館尋找創作靈感,成了袁勝男近一年來的生活常態。作為(wei) 四川弘源卓智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創負責人,過去的8個(ge) 月,她和她的團隊都在為(wei) 三星堆博物館的一款文創產(chan) 品而忙碌。
這是一套以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鳥頭為(wei) 原型的快客杯茶具。“說到三星堆,人們(men) 總會(hui) 想到青銅麵具。”怎樣才能做出既有辨識度,又區別於(yu) 三星堆其他文創產(chan) 品的新“爆款”?袁勝男和團隊絞盡腦汁,最終選擇了青銅鳥頭。羽冠略淺,鳥喙內(nei) 勾,昂首睥睨四方,這款文物造型獨特,該如何“活化”成符合現代社會(hui) 大眾(zhong) 審美的實用器具?
第一版樣品由青銅鳥頭造型大茶杯、茶漏和小茶杯組成,瓷釉由文物原型的青銅色延展而來,杯身上的魚形紋樣靈感則來源於(yu) 三星堆金杖。可一燒製出來就發現了問題:太重,不便於(yu) 攜帶。於(yu) 是,團隊立即著手修改設計……袁勝男說,一款文創產(chan) 品從(cong) 設計到打樣,再到微調後麵世,通常隻需要兩(liang) 三個(ge) 月,可這套茶具曆經8個(ge) 多月仍在精心雕琢。如此精益求精就是為(wei) 了讓三星堆文創無論是在產(chan) 品質量上,還是在文化內(nei) 涵上,都能提檔升級。
從(cong) 生活用品到服裝首飾,在文創這條路上,三星堆博物館的“腦洞”越來越大。如今,他們(men) 還研發起數字文創。戴上MR(混合現實)眼鏡觀展,視野中既
能看到現實中的青銅神樹展品,也能看到3000年前的古蜀人圍著神樹祈禱,還有三足金烏(wu) 繞樹飛翔……今年“五一”期間,三星堆博物館推出了MR導覽電影《古蜀幻地第一章——青銅神樹》。“觀眾(zhong) 們(men) 一邊看文物,一邊看電影,沉浸式體(ti) 驗古蜀人生活。”三星堆MR導覽係統負責人林詠說。
MR導覽係統從(cong) 立項到上線曆時一年半,經過4000多次測試,解決(jue) 了一係列技術難題。在林詠看來,數字文創是智慧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MR導覽係統在文博領域的應用場景將會(hui) 十分豐(feng) 富。”
曾經小眾(zhong) 的熱愛,如今成為(wei) 大眾(zhong) 的期待。據介紹,截至2021年底,三星堆博物館已與(yu) 30多家大型企業(ye) 進行授權合作,通過跨界聯合深挖獨特創意,構建文創產(chan) 品體(ti) 係。沉睡千年的文物不再單以古樸厚重的麵目示人,古蜀文化以更年輕、時尚的形式走進公眾(zhong) 的生活。
(本報記者宋豪新)
廣東(dong) 省流動博物館——
好展覽,你我共賞
“謫居惠州期間,蘇東(dong) 坡改進惠州菜,製作了梅菜扣肉、東(dong) 坡西湖蓮等名菜”“鹽焗雞是客家人逢年過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品”……周末,廣東(dong) 省惠州博物館舉(ju) 辦的“跟著粵菜去旅行——粵菜文化展”現場,各色粵菜老菜譜和仿真菜、近百張散發著“香氣”的照片,還有惠州美食的非遺傳(chuan) 承人現場製作食物,吸引了眾(zhong) 多熱愛美食、想要了解廣東(dong) 傳(chuan) 統文化的人們(men) 駐足觀展。
這場色香味俱全的展覽,由廣東(dong) 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dong) 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和廣州酒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之所以能夠開到離廣州100多公裏遠的惠州,離不開廣東(dong) “流動博物館+”的模式創新。廣東(dong) 省流動博物館成立於(yu) 2004年,免費向省內(nei) 文博單位推出巡展,並實施文博服務進基層,已成為(wei) 廣東(dong) 省文旅廳實施文化惠民、實現公共文化均等化的服務抓手。“我們(men) 致力於(yu) 構建‘廣東(dong) 省文博綜合資源共建共享平台’,希望整合省內(nei) 文博資源,提升各級文博單位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廣東(dong) 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黨(dang) 委專(zhuan) 職副書(shu) 記吳武林表示。
目前,廣東(dong) 省流動博物館在廣東(dong) 省內(nei) 合作的文博旅遊單位已達150多家,每年巡回展覽超300場次,年惠及觀眾(zhong) 300多萬(wan) 人次。常規巡展之外,流動的展覽還延伸到大街小巷、學校課堂、大山深處,激活基層的文博活力。今年年初,“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送進了粵北韶關(guan) 市始興(xing) 縣羅壩鎮燎原村;5月中旬,“丹青求索 器範自然——植物科學畫展”“存真·傳(chuan) 承——文物藝術品保護修複巡回展”等11場展覽流動到各地,其中很大一部分在粵東(dong) 西北欠發達地區;去年11月,由廣東(dong) 省流動博物館主辦、惠州博物館承辦的“文物入校園”活動首站走進了惠州市水北小學,探索“無圍牆”博物館,讓孩子們(men) 近距離感受文物的魅力。
如今,廣東(dong) 省流動博物館正嚐試打破省域邊界:與(yu) 毗鄰的香港、澳門等地文博單位合作交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流動博物館”品牌;為(wei) 泛珠江三角洲地區提供靈活多樣的巡展和文博服務……讓展覽“動”起來,讓文博“熱”起來。
(賀林平、李剛、龔妍)
《人民日報》( 2022年05月18日 第 0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