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國鄉村發展變化(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小康生活)
隨著我國加快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推進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改善,建設宜居宜業(ye) 美麗(li) 鄉(xiang) 村,許多在中國鄉(xiang) 村工作、生活的外國人,收獲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增強了在中國發展的熱情和信心。
“我真的太愛這裏的人了”
本報記者 李 縱
廣西桂林陽朔縣白沙鎮遇龍村,青磚瓦房下,伊恩·漢姆林頓正蹲在門前,用手中的工具來回打磨木板,準備裝修房子。“我以前在南非是建築師,理想就是要保護這些漂亮的房子。”
20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伊恩來到陽朔縣舊縣村,對當地古民居一見鍾情,“這就是我想要的那種有小院的宅子,很可惜當時已經租出去了”。伊恩帶著遺憾離開,此後雖在多個(ge) 城市輾轉,心裏卻依然掛念著這片古色古香的老宅。
2009年底,伊恩再次來到陽朔。這次他定居在舊縣村,租下老宅,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限度還原古建築麵貌,恢複桂北民居的傳(chuan) 統模樣。
伊恩在將古民居打造成精品民宿的過程中,與(yu) 當地村民共同見證了中國農(nong) 村的發展。當時舊縣村的旅遊並不發達。“我2009年到舊縣村時,村子裏幾乎沒有年輕人,都是老人,大部分年輕人都去外地打工了。”伊恩回憶道。2011年,伊恩將第一棟老宅裝修完畢,開辦了一家民宿。2012年,舊縣村被列入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古民居的修護工作也同步啟動,此時很多村民開始返鄉(xiang) 。
“他們(men) 回來可以自己做生意、撐竹筏、種果子、經營農(nong) 家樂(le) ,現在年輕小夥(huo) 伴也越來越多了。”看到這些變化,伊恩很開心,他的修護工作,也讓人們(men) 感受到古民居的魅力和價(jia) 值。很多人回到村裏,修繕古民居,辦起民宿,村裏湧現出一批如“時間牧歌”等特色古民居民宿。村民們(men) 依托陽朔的旅遊優(you) 勢,發展鄉(xiang) 村休閑旅遊,不僅(jin) 發家致富蓋起了新房,更讓承載著曆史記憶的古民居煥發新活力,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注入“文化動能”。
遇龍村和舊縣村都是坐落在遇龍河沿岸的村落,都留有許多古民居。這些村莊堅持保護傳(chuan) 統村落完整性、促進活態傳(chuan) 承,在保護改造中做到既能反映傳(chuan) 統民居特點,又能滿足生產(chan) 生活需要,積極探索創新傳(chuan) 統村落、鄉(xiang) 村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發展模式,打造“旅遊+產(chan) 業(ye) +生態+文化”四位一體(ti) 的鄉(xiang) 村旅遊發展新格局。
“以前的路不好走,下雨天泥濘不堪,晚上漆黑一片。如今交通方便,到處都是水泥路,路燈、水溝、排汙管道、化糞池都修好了。以前甚至沒有自來水,現在每天都有人處理垃圾。”伊恩說,他晚上喜歡散步、騎著自行車尋找山水間的人文記憶。“這幾年變化特別大,因為(wei) 經常和村民一起吃飯聊天,老百姓都說自己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大家都蓋起了新房子,村子建設得很漂亮。政府把村子清理幹淨,種了各種植物,還建了很多美麗(li) 的地方,鄉(xiang) 村風貌有很大的提升。”伊恩喜歡這裏的山、這裏的水、這裏的老宅,還有這裏的風土人情。
近年來,陽朔大力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推進“五清五拆五建”工程,許多農(nong) 村地區和舊縣村一樣實現了美麗(li) 蛻變,形成“山水田園+鄉(xiang) 村風貌+精品民宿”整體(ti) 提升的“陽朔模式”。
物質富有的同時,當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斷富足,黨(dang) 支部帶動村民轉變思想觀念、生產(chan) 方式,改變居住環境、陳規陋習(xi) 。“現在這裏的治安好,我家裏從(cong) 來不鎖門,非常安全。因為(wei) 我的朋友們(men) 會(hui) 經常來和我吃飯,有時候我回來,他們(men) 已經做好菜等我了。”伊恩感歎道,他深刻體(ti) 會(hui) 到了農(nong) 村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十幾年的生活已經讓他完全融入這裏,村民都和他稱兄道弟。他的臉上永遠充滿笑容。“我真的太愛這裏的人了,他們(men) 特別善良、淳樸。”
“我爸媽曾非常擔心我一個(ge) 人在中國,後來我買(mai) 機票把他們(men) 接過來,村裏每戶人家都輪流請我們(men) 吃飯,就像老朋友聚會(hui) 一樣,他們(men) 就放心地回去了。”伊恩笑著說道,“我曾經告訴自己,如果在這裏過得不開心就馬上離開,但是我每一天都過得很開心!”
“我非常享受在這裏的生活”
本報記者 邵玉姿
走進河北石家莊市正定縣南樓鄉(xiang) 廂同村,綠樹環繞、鳥鳴聲聲。在村北的一處院子裏,幾株玫瑰花開正豔。一旁,費美麗(li) 正帶著兩(liang) 歲的兒(er) 子,看著花朵學算數。
今年25歲的費美麗(li) 是莫桑比克人。5年前,她與(yu) 丈夫錢衝(chong) 在莫桑比克港口城市貝拉的一家超市相識。2019年,兩(liang) 人結婚後,費美麗(li) 跟隨丈夫一起來到中國生活。
“道路平整幹淨,兩(liang) 側(ce) 種滿了綠植,路邊的牆麵上還畫滿了各式各樣多彩的圖畫,特別好看。”說起剛到廂同村時見到的場景,費美麗(li) 仍十分興(xing) 奮。
2016年,廂同村啟動人居環境整治,對村內(nei) 大大小小70多條街道進行了硬化、美化和亮化。修路、繪牆、安裝路燈……不到一年的時間,破舊的小路變成了林蔭小道。這幾年,廂同村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如今,縣裏的垃圾清運車每天都會(hui) 準點來到廂同村將生活垃圾統一收集、運走處理。在征求村民意見後,村兩(liang) 委還將垃圾治理騰出的空地建成了一個(ge) 個(ge) 大小不一的“小遊園”。
“現在廂同村的小遊園加起來已經有十幾個(ge) ,村民們(men) 時常到這裏休閑遊樂(le) 。”費美麗(li) 已融入廂同村的生活,看到鄉(xiang) 村的變化,內(nei) 心感到很溫暖。
環境美了,產(chan) 業(ye) 也升級了。廂同村2019年啟動建設的高端設施農(nong) 業(ye) 示範園項目就在村子北邊,離費美麗(li) 家特別近。現在,7個(ge) 溫室大棚成為(wei) “廚餘(yu) 養(yang) 蟲、以蟲喂魚、以魚養(yang) 菜、以菜淨水”的蟲魚菜循環種養(yang) 模式示範點,帶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就業(ye) 增收。費美麗(li) 和家人曾一起到示範園的溫室大棚裏參觀。“看到紅彤彤的西紅柿掛滿枝頭,紅紅火火真漂亮!”費美麗(li) 說。
剛到中國時,費美麗(li) 感到最不可思議的就是移動支付和網絡購物。“現在網上下單,快遞可以直接送到我們(men) 村,這非常棒!”
起初,廂同村隻有一兩(liang) 家快遞公司入駐,這導致大部分的網絡訂單都無法直接送達。費美麗(li) 便開著三輪車到鄰村去取,路途不遠,還算方便。今年年初,廂同村增設了快遞服務站點,幾大快遞公司全部入駐。從(cong) 鄰村到“家門口”,費美麗(li) 的網絡購物體(ti) 驗越來越好。“現在,我連買(mai) 菜都是在網上下單。”前不久,幾家社區團購平台入駐廂同村,費美麗(li) 得知後進行了嚐試,“今天下的單,明天就能到。”幾次購買(mai) 後,費美麗(li) 發現網上買(mai) 菜不僅(jin) 品類多,而且價(jia) 格實惠。“我還買(mai) 到了很多之前一直想買(mai) 卻沒能在村裏超市買(mai) 到的菜。”說起自己的網絡購物體(ti) 驗,費美麗(li) 讚不絕口。
傍晚時分,微風徐徐吹過。費美麗(li) 和丈夫帶著孩子出了門,一路慢走來到了村中心的小遊園。滿目的綠色、別致的休息亭、多樣的健身設施……小遊園裏,大人閑聊家常、孩童嬉戲打鬧,一片歡聲笑語。“我非常享受在這裏的生活,對未來也充滿期待。”費美麗(li) 說。
“旅遊發展讓鄉(xiang) 村越來越熱鬧”
本報記者 徐 靖
漫山金果綴滿枝頭,黃澄澄,水靈靈,掩映在藍天綠水之中、粉牆黛瓦之間,優(you) 美寫(xie) 意。安徽黃山市歙縣深渡鎮綿潭村坐落在新安江畔,風景如畫,盛產(chan) 枇杷,每年的收獲季特別熱鬧,賞美景、吃枇杷,早已成為(wei) 遠近遊客們(men) 競相打卡的“詩和遠方”。
拿著三腳架,舉(ju) 著手機,邊走邊看邊拍,一邊還對著鏡頭說著什麽(me) ,如織的遊人中,美國小夥(huo) 子卓文尤其顯眼。
“現在正是枇杷的成熟季節,到達歙縣後,我們(men) 開車沿著新安江山水畫廊行進了10公裏左右,不僅(jin) 為(wei) 了品嚐到最鮮的枇杷果,更希望通過此次拍攝的短視頻宣傳(chuan) 好當地的枇杷節。”卓文說。
卓文是一名外語教師,在黃山學院任教已達4年時間,妻子邱桐是徽州人。2015年,他第一次來到了邱桐的老家黃山。這裏的自然風景和傳(chuan) 統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2018年,他徹底紮根在了黃山。
卓文和妻子都很喜歡旅遊,尤其喜歡到農(nong) 村去。閑暇之時,卓文常和妻子一道在黃山周邊村莊、古道遊玩采風,足跡遍布黃山各地。“我很喜歡去黟縣南屏、碧山這些村莊,體(ti) 驗原汁原味的鄉(xiang) 野生活。”卓文說。
4年時間,卓文見證了黃山鄉(xiang) 村的變化,村落“顏值”不斷提升,“以前很多比較偏遠的村子,道路都不太好,行車比較困難,好幾次都因為(wei) 道路難行最終放棄。如今,道路比以前好了很多,而且鄉(xiang) 村裏比以前幹淨,變得更美了。”
但是,令卓文印象最為(wei) 深刻的,是村民對他的態度。“很多村子我幾年前去,也許因為(wei) 我是外國人嘛,看到我的人都很小心。”卓文笑著說,“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很多村民看到我都會(hui) 熱情地和我打招呼,有的還可以講英語。”
卓文認為(wei) 是旅遊改變了鄉(xiang) 村的麵貌。“很多村子以前很少被開發,遊客很少,很多村民外出打工,留在村裏的村民很少看到陌生人。但是現在,很多村子都開發了旅遊景區,有了當地特色的旅遊產(chan) 品。道路、民宿等保障設施也很完善,遊客可以玩好幾天。旅遊發展讓鄉(xiang) 村越來越熱鬧,村民自然變得更熱情,即便對我這個(ge) 外國人,也見怪不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卓文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中國人常說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我覺得在黃山,依托自身優(you) 越的自然環境,發展鄉(xiang) 村旅遊,讓農(nong) 村有了產(chan) 業(ye) ,村民有了收入,這就是非常好的印證。”
2021年,卓文開設了短視頻賬號,以一名短視頻博主的身份在網絡平台被全國各地網友所熟知,目前已擁有11萬(wan) 粉絲(si) 。他說,他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體(ti) 驗者,更是傳(chuan) 播者,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記錄並傳(chuan) 播黃山的鄉(xiang) 村美景、美食,激發更多人對黃山的美好向往。
“鄉(xiang) 村遊越來越火,希望今後這些村莊多一些戶外項目、配套設施,讓大家的體(ti) 驗更加豐(feng) 富多元,同時也能更好地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卓文說。
對於(yu) 未來,卓文希望在黃山的鄉(xiang) 村再開啟一份屬於(yu) 自己的事業(ye)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在山水之間打造一棟民宿,不僅(jin) 可以經常邀請親(qin) 朋好友過來感受徽州文化、享受寧靜的鄉(xiang) 野生活,也能為(wei)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充滿活力的小鎮讓我著迷”
本報記者 竇瀚洋
“巴西客戶最終決(jue) 定下單了!”前不久,在位於(yu) 浙江台州椒江區的傑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裏,“洋經理”南達剛談成一筆10萬(wan) 美元訂單,他興(xing) 奮地將這個(ge) 好消息分享給團隊。
南達來自敘利亞(ya) ,在台州生活工作已有9年。聊起這裏企業(ye) 的發展,他說:“這些年,台州的很多企業(ye) 從(cong) 模仿走向自主創新,不斷吸收新技術,一步步縮小和國際先進技術的差距。”
公司廠房所在的下陳街道地處農(nong) 村地區,南達至今記得初到這裏時,坐車一路顛簸,揚塵陣陣,曾讓他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當時這裏交通不便,配套不完善,與(yu) 城裏相比,留下來需要很大的勇氣。”他的妻子也曾有過要回瑞典“娘家”的念頭。
如今,坑坑窪窪的土路已變成了寬闊的雙向六車道,道路兩(liang) 側(ce) 的綠化帶裏長滿了玫瑰花;老廠區旁曾經汙臭的小河如今清澈見底,農(nong) 房門前屋後煥然一新……指向遠處建設一新的園區,南達回憶道,自己剛來時這裏還是老廠房,現在已建成科創園,標準化的廠房吸引許多企業(ye) 入駐,有些企業(ye) 還成了他的客戶,“你看,現在這裏還在擴建升級,不光是城市,中國農(nong) 村的創業(ye) 環境也越來越好”。
下陳街道是縫紉機之鄉(xiang) ,聚集著幾百家縫紉機及配套企業(ye) 。南達說,這裏的縫紉機體(ti) 現出中國製造業(ye) 的實力,其發展離不開中國政府開放靈活的政策、優(you) 厚的人才引進計劃和良好的就業(ye) 環境培育。
“我們(men) 公司正在建設‘未來工廠’,政府不僅(jin) 大力支持,還聯合全區縫製產(chan) 業(ye) 一起建設‘縫製設備產(chan) 業(ye) 大腦’,打通數據鏈,哪家企業(ye) 有資源,哪家企業(ye) 有需求,很快就能找到合作夥(huo) 伴。”南達對此讚歎不已,他相信,有企業(ye) 自身努力和政府積極推動,中國的縫紉機產(chan) 業(ye) 一定會(hui) 有新的突破。
南達和家人都愛上了這裏的田園生活,“鄉(xiang) 村建設得很美,每到周末,孩子們(men) 就嚷著要去農(nong) 業(ye) 園和古鎮玩”。
借助產(chan) 業(ye) 發展,下陳街道順勢發展起鄉(xiang) 村旅遊,建成生態農(nong) 業(ye) 園、國家級傳(chuan) 統村落橫河陳村等一批特色旅遊景區景點,在南達看來,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讓村莊變美,村民也跟著富了起來。“我去過同事的家,他們(men) 的村子改造一新,還有露天健身區、籃球場,跟我剛來時看到的完全不一樣。”南達說。
去年6月,南達如願拿到了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他欣喜地說:“充滿活力的小鎮讓我著迷,在這裏工作生活,給我帶來了足夠的幸福感,台州就是我的家。”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31日 1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