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構建現代化經濟體係 競逐“數字引擎”新賽道
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既是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支點,也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年5月召開的全省數字經濟發展推進會(hui) 議,對數字經濟的作用進行了精準概括:“發展數字經濟,是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重要引擎。”
放眼未來,在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作為(wei) 經濟大省的江蘇,如何讓“數字引擎”動力更足?
做強“支點”,培育產(chan) 業(ye) 新地標
“我們(men) 2014年在業(ye) 內(nei) 率先成立徐工信息公司,經過兩(liang) 年研發後,上線運營國內(nei) 首個(ge) 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2018年發布的徐工漢雲(yun) 工業(ye) 互聯網品牌。如今漢雲(yun) 平台已覆蓋8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鏈接各類設備超120萬(wan) 台。”6年間平台利潤增長超30倍,讓徐工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CEO、創始人張啟亮,自信地亮出徐工漢雲(yun) “十四五”營收超百億(yi) 元的新目標。
在徐工等龍頭企業(ye) 數字化轉型的“雁領”下,徐州這座蘇北“老工業(ye) 基地”已建成省級工業(ye) 互聯網標杆工廠4家,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75個(ge) ,去年全市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工業(ye) 、服務業(ye) 營收分別增長52.6%、26.1%。作為(wei) “工程機械之都”的徐州,煥發出新的產(chan) 業(ye) 活力,再次證明,數字經濟是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有力“支點”。
今年以來,在各產(chan) 業(ye) 領域普遍受到疫情影響下,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業(ye) 卻實現了逆勢增長——前4月,收入增長11.8%、稅收增長5.2%。疫情之下,軟件信息等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彰顯出強大的產(chan) 業(ye) 韌性和成長潛力。
南京軟件業(ye) 、無錫物聯網、蘇州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乘著數字經濟的東(dong) 風,各地紛紛“藍海”掘金,打造產(chan) 業(ye) “新地標”和經濟新增長點。“南京將堅持傳(chuan) 統新興(xing) 並進,提升軟件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南京市市長夏心旻說,南京將加快布局6G、量子通信、元宇宙等新賽道,推進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化實踐,力爭(zheng) 到2025年新興(xing) 軟件產(chan) 業(ye) 規模突破2500億(yi) 元。
隨著全球數字浪潮風起雲(yun) 湧,5G、區塊鏈、工業(ye) 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賦能,加速了各行各業(ye) 特別是製造業(ye) 向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高端攀升的步伐。
被定義(yi) 為(wei) “全球工業(ye) 大市”的蘇州,去年規上工業(ye) 總產(chan) 值首破4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同比增長17.2%,其中,製造業(ye) 產(chan) 值占規上工業(ye) 產(chan) 值的98%,是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市。然而,蘇州還不是製造強市,尤其是沒有像GE、西門子這樣在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中起龍頭作用的“製造航母”。
數字經濟給了蘇州搶占全球產(chan) 業(ye) 高地的新機遇。今年蘇州的“新年第一會(hui) ”,連續第二年聚焦“數字化”,明確“十四五”時期,將動態投入超1000億(yi) 元專(zhuan) 項資金,用以支持數字經濟時代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發展。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shu) 記曹路寶形象地說:“蘇州製造如乘風之舟,數字經濟如鼓風之帆,創新潮起大船開,集群成勢波浪寬,托載著蘇州製造的大船破浪前行、又穩又快。”
“數”“實”結合,形成產(chan) 業(ye) 新優(you) 勢
江蘇發展數字經濟起步較早,去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為(wei) 10.3%左右,比2020年提高約0.2個(ge) 百分點。截至去年底,全省電子信息等相關(guan) 領域高新技術企業(ye) 超8000家,圍繞數字經濟培育形成1.7萬(wan)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數字產(chan) 業(ye) 規模穩步壯大。
然而,數字經濟發展不能隻看規模指標,質量指標、結構指標、可持續發展指標同樣重要,這些也是江蘇發展數字經濟亟待提升的要素指標。受環境約束和技術短板等製約,我省數字經濟的引擎拉動作用尚未完全釋放。
數字經濟不僅(jin) 是新賽道、更是主賽道,隻有正視“短板”,才能縮小差距。且看一組數據對比:2020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6.6%,同年深圳的占比更是超過了30%,反觀作為(wei) 我省數字經濟“先行者”的蘇州,占比僅(jin) 為(wei) 14.8%。
東(dong) 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康寧認為(wei) ,江蘇是經濟大省,工業(ye) 化、城鎮化、信息化水平高於(yu) 全國,應搶占新賽道主賽道、補齊競爭(zheng) 力短板,建成一個(ge) 數字經濟發達、科技創新優(you) 勢突出的現代化經濟強省。
實體(ti) 經濟強、產(chan) 業(ye) 基礎厚,是江蘇最突出的優(you) 勢。徐康寧提醒,在邁向經濟強省的過程中,要注重將發展數字經濟與(yu) 促進實體(ti) 經濟轉型升級緊密結合,加快數字產(chan) 業(ye) 化、實體(ti) 化發展,更多利用數字技術改造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瞄準由“江蘇製造”向“江蘇智造”轉變提升的主攻方向,注重實效,真正讓企業(ye) 從(cong) 中獲得效益,讓市場機製發揮效能。
去年底,我省已提前啟動製造業(ye) “智改數轉”三年行動計劃,瞄準“數”“實”結合推進十大工程,“未來要在加快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的同時,紮實推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加速行動,鞏固提升電子、軟件等基礎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大力發展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數字產(chan) 業(ye) ,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深入開展智慧江蘇新一輪創新發展行動,持續深化數字技術全域賦能。”省工信廳廳長謝誌成說。
優(you) 化路徑,打造產(chan) 業(ye) 新生態
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wei) 繼農(nong) 業(ye) 經濟、工業(ye) 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江蘇作為(wei) 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壓艙石”,有能力也有義(yi) 務在數字經濟發展上勇立潮頭、展現更大作為(wei) 。該如何把數字經濟這個(ge) “引擎”打造得更加強勁,更好地引領和驅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建設?
“應以區域協同為(wei) 立足點,統籌優(you) 化全省數字經濟生產(chan) 力的區域布局,填補數字經濟鴻溝。”江蘇現代服務業(ye) 智庫首席專(zhuan) 家、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張為(wei) 付舉(ju) 例說,可利用南京和蘇州兩(liang) 個(ge) 數字經濟創新高地,打造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加速蘇南沿江地區數字產(chan) 業(ye) 耦合;加快南京江北新區、華東(dong) 江蘇大數據交易中心建設,推進沿江城市帶與(yu) 沿運河線、沿海線聯動發展;采取傾(qing) 斜性政策,支持數字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發展,加強地區間深層合作。
專(zhuan) 家提醒,各地在數字經濟的布局中,既要努力尋找新的發展路徑,也要警惕形成新的“路徑依賴”,應將發展著力點放在完善數字生態係統建設上,形成健康的、自主可控的、有再生力的產(chan) 業(ye) 生態循環係統。
培育數字經濟龍頭企業(ye) 成為(wei) 關(guan) 鍵。中天科技是南通最大的先進製造業(ye) 企業(ye) ,每年在智能製造方麵投入近20億(yi) 元,在南通市相關(guan) 部門的支持下,已牽頭建成國家工業(ye) 互聯網電子信息行業(ye) 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我們(men) 加大與(yu)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融通發展,已整合實現‘棒纖維’產(chan) 業(ye) 鏈協同製造,助力更多中小企業(ye) ‘智改數轉’。”中天科技集團董事長薛濟萍說。如今,南通上雲(yun) 企業(ye) 已經超過兩(liang) 萬(wan) 家。
除了大中小企業(ye) 融通,還需集結各方資源,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發揮“集群效應”。眼下,蘇州正著力彌補高教短板,明確提出將支持南京大學蘇州校區以新工科為(wei) 主要方向,對標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研究三角園區,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國際化辦學主陣地;宿遷與(yu) 京東(dong) 集團簽訂全麵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吸引京東(dong) 物流平行總部落戶,加快發展電商、大數據等數字產(chan) 業(ye) ,建設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通過發揮龍頭企業(ye) 的牽引作用,大江南北,正組織龍頭企業(ye) 、高校、科研機構和中小企業(ye) 共同打造數字經濟創新載體(ti) ,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數字化轉型示範區正在形成。
放眼更廣闊的空間,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動能澎湃。“江蘇各地應加強與(yu) 先進省市在重點領域的合作,探索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促進數據要素跨區域流通共享,打造長三角一體(ti) 化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生態,提升數字經濟的‘規模效應’。”張為(wei) 付建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