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發力深化網絡誠信建設(金台視線·關注社會信用體係建設①)
製圖:汪哲平
完善的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you) 化配置的堅實基礎,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不斷加快推進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建設,誠信建設製度化取得階段性突破,但是仍然存在失信成本偏低、全民誠信意識和市場契約精神有待提升等問題。
從(cong) 今天起,讀者來信版推出“關(guan) 注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建設”係列報道,聚焦社會(hui) 信用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邀請專(zhuan) 家、學者、讀者等分析問題產(chan) 生的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敬請關(guan) 注。
——編 者
■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內(nei) 容服務嚴(yan) 重失信聯合懲戒機製,對嚴(yan) 重違反本規定的網絡信息內(nei) 容服務平台、網絡信息內(nei) 容生產(chan) 者和網絡信息內(nei) 容使用者依法依規實施限製從(cong) 事網絡信息服務、網上行為(wei) 限製、行業(ye) 禁入等懲戒措施。
——摘自《網絡信息內(nei) 容生態治理規定》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對網絡交易經營者實施信用監管,將網絡交易經營者的注冊(ce) 登記、備案、行政許可、抽查檢查結果、行政處罰、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嚴(yan) 重違法失信企業(ye) 名單等信息,通過國家企業(ye) 信用信息公示係統統一歸集並公示。
——摘自《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32億(yi) 。辦公、社交、購物、看新聞……許多人的工作和生活與(yu) 互聯網密不可分。但與(yu) 此同時,互聯網上的信息真假難辨、良莠不齊,製造謠言、流量造假、刷單炒信等網絡不誠信行為(wei) 仍然存在,誤導公眾(zhong) ,侵害群眾(zhong) 利益。許多讀者表示,應完善和落實相關(guan) 製度,深化網絡誠信建設。
權威部門及時發聲,阻斷謠言傳(chuan) 播,增強網民信息甄別能力
談及互聯網環境,“謠言”是不少讀者來信中的高頻詞。“要營造誠實守信的網絡環境,必須有效治理網絡謠言。”江西讀者陳斯文說,一些聳人聽聞的謠言往往發生在熱點事件、自然災害之後,人們(men) 對相關(guan) 信息的關(guan) 注度高,如果不及時糾正,有可能造成恐慌情緒滋生蔓延,甚至影響社會(hui) 安全穩定。
有的謠言偽(wei) 裝成與(yu) 群眾(zhong) 利益切身相關(guan) 的資訊,打著“溫馨提示”的幌子通過網絡傳(chuan) 播。比如,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防控政策、疫情動態等信息受到群眾(zhong) 高度關(guan) 注,有些人卻隨意發布不實信息,結果造成惡劣影響。讀者肖寬說:“有好幾次,我在群裏看到有人發截圖、聊天記錄,言之鑿鑿說幾月幾日即將實施封控,讓大家趕緊做準備。大家都慌了,趕緊下單搶購物資。結果沒過多久,權威部門出來辟謠,大家這才發現被騙了。”肖寬表示,這些信息往往打著“內(nei) 部消息”“權威信源”的旗號,但實際上卻是各種轉發,並沒有具體(ti) 的來源出處。“遇到這類來源不明的信息時,其實也不怎麽(me) 信。但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還是會(hui) 轉發給家人和朋友,實際上也幫助了謠言不斷擴散。”肖寬說。
還有的謠言會(hui) 偽(wei) 裝成所謂的“冷知識”“小技巧”,打著科普的幌子進行傳(chuan) 播,其中以健康養(yang) 生類的謠言尤為(wei) 常見。今年2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hui) 發布2021年度科學辟謠榜,其中“用乳鐵蛋白牙膏能殺死幽門螺杆菌”“水果越酸維生素C含量越高”等謠言傳(chuan) 播廣泛。記者了解到,不少偽(wei) 裝成科普知識的謠言最初來自一些營銷賬號,他們(men) 發布這些偽(wei) 科學謠言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流量,進而推銷其產(chan) 品,以此獲取不法利益。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教授張洪忠認為(wei) ,網絡謠言之所以傳(chuan) 播廣泛,很大程度上是傳(chuan) 播者利用了公眾(zhong) 對某一話題的關(guan) 切,當公眾(zhong) 急需了解某一領域的信息時,如果權威部門不及時發聲,謠言就容易出現並迅速傳(chuan) 播。他建議,互聯網時代,傳(chuan) 播渠道越來越發達,公眾(zhong) 獲取信息的來源也更加多元,有關(guan) 部門應當適應時代發展變化,重點強化傳(chuan) 播能力建設,將權威信息以更快速度、更廣範圍傳(chuan) 播出去,抵達更多受眾(zhong) ,從(cong) 而幫助公眾(zhong) 盡早識破謠言,阻斷謠言的傳(chuan) 播。
有讀者認為(wei) ,進一步提升互聯網使用人群的信息甄別能力,也是避免上當受騙的關(guan) 鍵環節。河南讀者徐笛說:“不少老年人都很關(guan) 注健康類的信息,但信息甄別能力還有欠缺,於(yu) 是經常在群裏、朋友圈等轉發一些健康養(yang) 生類的謠言。每次發現家裏老人轉發謠言,我都會(hui) 第一時間轉發權威媒體(ti) 發布的信息,避免他們(men) 信以為(wei) 真,也讓他們(men) 了解正確的健康養(yang) 生知識。”
整治虛假廣告,打擊刷單炒信,強化對市場主體(ti) 的信用約束
隨著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技術的大規模應用,電子商務逐漸成為(wei) 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信用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基礎,虛假廣告、虛假交易、刷單炒信等不利於(yu) 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失信行為(wei) 也因此成為(wei) 社會(hui) 公眾(zhong) 廣泛關(guan) 注的話題。
刷單炒信行為(wei) 困擾不少消費者。黑龍江讀者梁金璽說:“這幾年,有關(guan) 部門不斷大力整治虛假廣告、虛假宣傳(chuan) 等行為(wei) ,一些平台也不斷完善規則,堵住漏洞,明目張膽的虛假廣告少了很多。但有些商家卻另辟蹊徑,通過刷單炒信等方式,製造虛假的商品銷量和消費者評價(jia) ,這也是一種變相的虛假宣傳(chuan) ,應當引起關(guan) 注。”
在網上買(mai) 東(dong) 西,消費者評價(jia) 是重要參考之一。不少電商平台也設置了推薦、排名機製,店鋪的曝光度、推薦優(you) 先級由好評數、銷量、搜索量等指標共同決(jue) 定。有些店鋪為(wei) 了提升“數據”、增加曝光,采取雇用好評寫(xie) 手等方式,製造了大量虛假評價(jia) ,試圖以此打造“網紅”設定,欺騙消費者。隨著這種造假方式逐漸流行,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專(zhuan) 門從(cong) 事刷單、刷好評業(ye) 務的公司機構,打著“優(you) 化店鋪排名”的旗號,向商家提供一整套刷單服務。這些行為(wei) 嚴(yan) 重扭曲了正常評價(jia) 機製,讓消費者屢屢受騙上當。江蘇讀者陳揚說:“買(mai) 東(dong) 西講究貨比三家。在網絡交易中,消費者看不到實物,於(yu) 是銷量、點評就成了消費者決(jue) 策的重要參考。如果連這些信息都能夠造假,那網購產(chan) 品、服務的質量又如何保證呢?”
隨著新技術、新媒介的不斷發展創新,也出現了一些新型營銷模式。比如直播帶貨,因其直觀的產(chan) 品展示及大幅度的優(you) 惠,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然而,在直播帶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銷售假冒偽(wei) 劣產(chan) 品、虛假發貨、誇大產(chan) 品功效等多種問題。更有甚者,有的主播靠著編造故事,賺取社會(hui) 公眾(zhong) 同情,繼而欺騙消費者。
安徽讀者陳女士就曾遇到過這樣的事。去年底,陳女士偶然刷到一個(ge) 直播間,一位中年女性主播聲淚俱下講述自己身患重病,需要靠直播售賣珍珠維持生計的故事。陳女士很感動,於(yu) 是就在直播間購買(mai) 了一單。可收到貨後,陳女士發現珍珠竟然是假的,而這位主播的直播間裏有不少網友都在質疑她的悲慘故事,陳女士這才發覺上當了。
甘肅讀者馬廣民表示:“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誠信、依法都是經營者的立業(ye) 之本,電商領域也應如此。整治虛假廣告、打擊假冒偽(wei) 劣不僅(jin) 是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是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ju) 措。有關(guan) 部門應當建好用好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用完善的製度強化對市場主體(ti) 的信用約束,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嚴(yan) 密製度約束,加強宣傳(chuan) 教育,提升全社會(hui) 的誠信意識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近年來,有關(guan) 部門就整治網絡失信行為(wei) 出台了多項有針對性的舉(ju) 措,為(wei) 深化網絡誠信建設提供了製度保障。比如,2020年施行的《網絡信息內(nei) 容生態治理規定》對網絡謠言、流量造假等問題都提出了明確可操作的整治措施。2021年出台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針對虛構交易、誤導性展示評價(jia) 、虛構流量數據等新型不正當競爭(zheng) 行為(wei) 進行了明確規定。
許多讀者表示,製度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隨著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不斷做出適應和完善。廣西讀者陳安琪表示:“一方麵,已有的製度需要不斷完善、嚴(yan) 格落實;另一方麵,也要不斷研究新情況,更新、細化相關(guan) 規章製度,避免出現監管盲區。”
善用網絡技術,可以大大提升信用管理的效率。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集結各方力量,整合全國專(zhuan) 業(ye) 性、區域性辟謠平台資源,建立了對網絡謠言聯動發現、聯動處置、聯動辟謠的協同治理機製。一旦發現謠言線索,可以第一時間發送至相關(guan) 部委、地方政府部門或專(zhuan) 家學者,請他們(men) 協助查證。一些互聯網企業(ye) 也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遏製謠言傳(chuan) 播。有些平台通過算法識別閱讀過謠言文章的用戶,精準推送相關(guan) 辟謠文章;有的網站對確定為(wei) 謠言的文章、視頻等直接刪除屏蔽。電商平台則通過大數據資源建立預警機製,幫助及早發現和清理刷單炒信行為(wei) 。
還有讀者提出,網絡誠信建設應是一項人人參與(yu) 、多元共治的係統工程,除了有關(guan) 部門依法有效管理、企業(ye) 充分履行主體(ti) 責任,網民的自律同樣重要。山西讀者吳俊宏認為(wei) ,網絡上的交流、交易具有隱匿性和跨地域性,比起麵對麵的線下,無論商家還是個(ge) 人在網絡上都更容易放鬆自我約束。“應該堅持懲戒與(yu) 教育並舉(ju) ,在嚴(yan) 密製度約束的同時,通過正反兩(liang) 方麵的教育,著力提升全社會(hui) 的誠信意識。讓守信成為(wei) 每一個(ge) 網絡參與(yu) 主體(ti) 的行為(wei) 自覺,才是網絡誠信建設的根本之道。”吳俊宏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3日 1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