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陝西綏德郝家橋村:“紅色山村”處處好光景

發布時間:2022-06-29 16:57:00來源: 人民網-陝西頻道

  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郝家橋村新貌。人民網 黨(dang) 童 攝

  6月的陝北大地,林木蔥蘢,溝峁間綠意盎然。

  從(cong) 綏德縣城出發,不到20分鍾車程就來到陝北有名的郝家橋村。走進郝家橋村,一排排窯洞錯落有致,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

  

  初夏時節,郝家橋的山峁間披上了綠裝。人民網 吳超攝

  郝家橋村有著光榮曆史。早在抗戰時期,中共綏德地委通過開展“村村學習(xi) 郝家橋,人人學習(xi) 劉玉厚”活動,掀起了大生產(chan) 熱潮;1944年,郝家橋村被評為(wei) 陝甘寧邊區“農(nong) 村楷模”。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郝家橋村積極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陝西省榆林市考察。這是14日下午,習(xi) 近平在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考察時,向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2021年9月14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郝家橋村考察,詳細觀看村史展覽,了解這個(ge) “紅色山村”的光榮革命曆史以及革命傳(chuan) 統傳(chuan) 承情況,並提出了“努力把郝家橋村建設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楷模”的殷殷囑托。

  山溝溝怎樣走出致富路?小山村緣何能成為(wei) “楷模村”?近日,人民網記者走進郝家橋村一探究竟。

  好光景:從(cong) “起床一身灰”到“光鮮好生活”

  

  郝家橋村村口。人民網 黨(dang) 童攝

  早上天剛亮,郝家橋村村民侯誌榮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家的小院從(cong) 裏到外打掃一新。侯誌榮說:“每天都有遊客來,咱要把最好的一麵展示出來!”

  1951年出生的侯誌榮滿麵紅光,看起來精神十足,忙前忙後,不像個(ge) 70後。

  窯洞裏,老伴蒸的羊肉包子香味飄滿屋。室內(nei) 窗明幾淨,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侯誌榮指著雪白的屋頂,滿是感慨,“以前躺在這老窯,黑乎乎的,土灰往下掉,每天起床一身灰。現在的新窯洞,每天醒來都是敞亮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村考察時,曾到侯誌榮家中看望。習(xi) 近平強調,看到你們(men) 一家人日子越過越好、人丁興(xing) 旺,我感到很欣慰。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好光景,是我們(men) 黨(dang) 始終不渝的初心使命,共產(chan) 黨(dang) 就要 把這件事情幹好,不斷交上好答卷。全黨(dang) 全國全社會(hui) 都要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奮發圖強、自力更生,不斷奪取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的更大勝利。

  

  侯誌榮家的窯洞小院。人民網 黨(dang) 童攝

  夏季的陝北,天高雲(yun) 淡,室外是37攝氏度的高溫,窯洞裏卻涼涼爽爽。坐在炕沿,談起以前的日子,侯誌榮感慨萬(wan) 千。

  2013年,侯誌榮的老伴患了乳腺癌 ,為(wei) 治病欠下30多萬(wan) 元貸款還不上,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難。“那個(ge) 時候住在老舊的窯洞裏,過年的時候連買(mai) 肉的錢都沒有。”

  後來,在扶貧幹部的幫扶下,老侯樹立信心,開起了小磨坊加工高粱、小米,村裏給他老伴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加上兒(er) 子外出打工,老侯一家逐步有了穩定的收入。

  “老伴公益性崗位工資一年收入1萬(wan) 元,我的零碎收入加上分紅、補貼每年1萬(wan) 元左右,加起來一年收入2萬(wan) 元哩!”2016年,老侯一家脫了貧。

  “今年以來,村裏土地流轉和集體(ti) 經濟分紅又增加了近千元,孩子們(men) 在外打工更安心了。”坐在窯洞裏,侯誌榮欣喜不已。

  “政府出一點,自己掏一點,現在窯洞修得跟新的一樣,咋能不感謝黨(dang) 帶來的好日子!”老侯和老伴商量著下一步的計劃,“再開個(ge) 小賣部,讓兒(er) 子兒(er) 媳回來在家裏開個(ge) 農(nong) 家樂(le) ,收入還能增加不少哩!”

  

  新建的郝家橋小學。人民網 黨(dang) 童攝

  近年來,郝家橋村立足村情實際,積極進行三變改革,深挖紅色旅遊資源,創新進行“紅綠融合”發展,村集體(ti) 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和不斷壯大。

  村容整潔,綠柳蔭蔭,山大溝深的郝家橋村一年一個(ge) 樣。山上是現代農(nong) 業(ye) 、規模養(yang) 殖、光伏發電次第開花,山下是幼兒(er) 園、學校、互助幸福院承載著村民的好生活。

  “山溝裏把溫棚建,荒山變成花果園。修學校幼兒(er) 園,給老年人修個(ge) 幸福院。兩(liang) 不愁三保障,家家戶戶過小康。千年長來萬(wan) 年長,永遠不忘共產(chan) 黨(dang) ……”77歲的村民馬興(xing) 業(ye) 自編的順口溜描述了郝家橋村的好光景,每天他都要給來村子學習(xi) 的學員和遊客講一講郝家橋村的今昔對比。

  

  村民馬興(xing) 業(ye) 正在給前來郝家橋村學習(xi) 的學員講解。人民網 吳超攝

  傍晚時分,忙完講解,馬興(xing) 業(ye) 就往村裏的互助老人幸福院走去。老人們(men) 圍坐在敞亮的幸福餐廳的餐桌前,一碗碗羊肉臊子麵已經端上來,就著小菜,香!

  “在我們(men) 村,老人每人每天隻需5元就能吃上兩(liang) 頓熱乎飯,這裏不僅(jin) 管吃飽,花樣還多。”馬興(xing) 業(ye) 感慨地說。

  講起郝家橋村的變化,第一書(shu) 記常晉乾如數家珍:清晨, 琅琅的讀書(shu) 聲從(cong) 嶄新的郝家橋小學傳(chuan) 來,教室裏窗明幾淨,孩子們(men) 每天中午不但能吃上免費的午餐,還能坐上校車;村衛生室為(wei) 老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並定期為(wei) 老人進行體(ti) 檢,實現了“小病不出村”。

  產(chan) 業(ye) 旺:山溝溝能走出致富路

  

  郝家橋村的蔬菜大棚。人民網 黨(dang) 童攝

  天剛蒙蒙亮,村民高玉奇就在蔬菜大棚裏忙活起來。現在正值黃瓜的銷售旺季,高玉奇每天要摘300多斤送往市場銷售。

  “黃瓜、辣椒這幾天價(jia) 格好、賣得快,跑一趟縣城就上千塊哩!”58歲的高玉奇工作嫻熟,說話間幾筐黃瓜已裝上了電動車。

  

  在自家大棚裏,高玉奇拿著剛采摘的黃瓜笑得合不攏嘴。人民網 吳超攝

  看著現在的高玉奇,誰也想不到他曾經是貧困戶。2018年,在村幹部的幫扶下,高玉奇承包了3個(ge) 大棚種植蔬菜,並主動跟著專(zhuan) 家學種植技術,3個(ge) 大棚每年收入都超過6萬(wan) 元。

  脫貧後,高玉奇還搞起了養(yang) 殖,養(yang) 羊、養(yang) 豬,錢袋子漸漸鼓起來,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紅火。

  “人勤快了天不負,現在一年收入10多萬(wan) 呢,都得感謝黨(dang) 的好政策。”高玉奇激動地說。

  在郝家橋村像老高這樣勤勞致富的村民還有不少,郝長雄就是其中之一。

  看著村子發展得越來越好,今年年初郝長雄撇下打拚多年的汽修廠和保險公司回鄉(xiang) 創業(ye) 。他在山上箍了三孔窯洞,跟他在村上承包的520畝(mu) 杏樹一起紮下了根,搞巴杏種植!

  說幹就幹!今年1月,郝長雄與(yu) 村集體(ti) 股份經濟合作社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後,平整土地,購買(mai) 機械,不到兩(liang) 個(ge) 月近百萬(wan) 元的資金已經投入到荒山。

  郝長雄看好巴杏的市場前景。“農(nong) 業(ye) 投入大、見效慢,雖然投資大,但是我有信心。”郝長雄說,從(cong) 長遠來看,肯定收益不少,特別是周邊已經有村民嚐到了巴杏種植的甜頭。

  “上山當農(nong) 民,咱有底氣;要讓產(chan) 業(ye) 興(xing) ,就要現代化。每畝(mu) 地都通硬化路,現在真的是開著小車去種田。後麵,我能夠吸納脫貧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ye) ,而且我更想給村裏留下一筆產(chan) 業(ye) 財富。乘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東(dong) 風,好光景在後頭!”站在山頭,郝長雄信心滿滿。

  從(cong) 貧窮落後的偏僻村落,到成為(wei)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郝家橋村的曆史變遷,是幾代黨(dang) 員幹部傳(chuan) 承紅色革命精神的真實寫(xie) 照。

  鄉(xiang) 村興(xing) :從(cong)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楷模”奮進

  

  郝家橋村的光伏發電設施。人民網 黨(dang) 童攝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郝家橋村考察時指出,山溝溝能走出致富路、過上好日子,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這裏能做到的,其他地方也應該能做到。重要的是深入調查研究,摸準情況、吃透問題、找到辦法、總結經驗,持續發揮典型引領示範作用,建好黨(dang) 支部、選好帶頭人,把基層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時下,郝家橋村從(cong) 山頭到田間,幹事創業(ye) 的熱情高漲!

  “開飯了,今天我們(men) 幸福院給大家準備的是羊肉臊子麵!”郝家橋幸福院中這位精幹的90後小夥(huo) 兒(er) 叫常晉乾,2021年6月,常晉乾從(cong) 榆林市生態環境局被派駐到郝家橋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

  來村裏這一年多,人曬黑了也瘦了不少。在村裏采訪,“有困難,找小常”已經成了不少村民的口頭禪。

  “作為(wei) 黨(dang) 員,作為(wei) 第一書(shu) 記,咱就是為(wei) 村民服務,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常晉乾說。

  近年來,郝家橋村黨(dang) 員幹部帶領廣大群眾(zhong) 傳(chuan) 承紅色楷模傳(chuan) 統,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除了改善民生,還積極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形成了集綠色養(yang) 殖、山地蘋果、溫室大棚、光伏發電、鄉(xiang) 村旅遊等為(wei) 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大棚裏的蔬菜長勢喜人、山地蘋果碩果累累、鄉(xiang) 村旅遊熱鬧紅火,村集體(ti) 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的收入大幅增長。

  “我們(men) 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2021年年底就將郝家橋的規劃融入到綏德縣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規劃。”郝家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振喜介紹,綏德縣《郝家橋片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規劃》將郝家橋作為(wei) 綏德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窗口,與(yu) 縣城發展一體(ti) 設計、一並推進,將郝家橋流域沿線的5個(ge) 行政村整合資源,統一規劃,持續推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形成了“紅色教育+幹教培訓+三產(chan) 服務+果蔬產(chan) 業(ye) ”的發展思路。

  “今年以來,僅(jin) 光伏產(chan) 業(ye) 就為(wei) 村集體(ti) 增收52萬(wan) 元,2000畝(mu) 標準化果園累計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增收180餘(yu) 萬(wan) 元。”劉振喜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21年人均純收入12466元,村集體(ti) 收入132萬(wan) 元,“我們(men) 對郝家橋村624戶1629人進行了全方位調研,並結合村情實際,因戶施策,對症下藥,預計到2022年年底郝家橋村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 達到1.8萬(wan) 元以上,力爭(zheng) 到2025年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wan) 元以上。”

  

  郝家橋小學學生正在認真地聽課。人民網 吳超攝

  “從(cong) 紅色時期的‘農(nong) 村楷模’,到新時代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再到創建中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楷模,我們(men) 郝家橋人正以更昂揚的奮鬥姿態,更紮實的工作舉(ju) 措,聚焦農(nong) 戶精準增收,持續改善生態民生,進一步壯大村集體(ti) 經濟,向‘第三個(ge) 楷模’全力奔去。”談及郝家橋村的發展,劉振喜信心十足。

  “紅色”郝家橋,未來“郝”鄉(xiang) 村。綏德縣正以郝家橋村為(wei) 樣板,持續發揮典型引領示範作用,在全縣建設100個(ge) 規劃好、產(chan) 業(ye) 好、環境好、風氣好、班子好的“五好”示範村,促進全縣339個(ge) 行政村都能像郝家橋村一樣走出致富路,過上好日子。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