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味更醇“醫”更強(大健康觀察)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為(wei) 加快培養(yang) 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中醫藥人才,近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人社部、國家衛健委聯合製定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對今後一個(ge) 時期中醫藥人才工作作出了係統部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6月24日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意見》及中醫藥人才工作有關(guan) 情況。
培養(yang) 造就中醫藥領域的戰略科學家
“《意見》是首次製定的係統部署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長盧國慧說,高層次人才是中醫藥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引領帶動整個(ge) 事業(ye) 發展的排頭兵。
當前,對標中醫藥事業(ye) 高質量發展需要,中醫藥高層次人才隊伍總體(ti) 依然不足,特別是具有影響力的領軍(jun) 人才依然缺乏。對此,《意見》從(cong) 吸引、集聚、激勵人才和加強平台建設幾個(ge) 方麵提出了相關(guan) 的政策舉(ju) 措。
一是培養(yang) 造就中醫藥領域的戰略科學家,在院士評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高層次人才評選中探索中醫藥人才單列計劃、單獨評價(jia) ,注重發現和推介中醫藥優(you) 秀人才。麵向國家重大項目、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吸引、發現、造就若幹站在科技發展最前沿、在中醫藥相關(guan) 領域具有權威性和卓越的科技組織領導才能的戰略科學家。
二是培育壯大領軍(jun) 人才的隊伍。繼續實施領軍(jun) 人才計劃,繼續支持包括岐黃學者在內(nei) 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項目。創新實施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建設專(zhuan) 項,借以吸引行業(ye) 內(nei) 外包括海內(nei) 外相關(guan) 學科的優(you) 秀團隊,來開展中醫藥重點領域關(guan) 鍵問題聯合攻關(guan) ,打造一批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培養(yang) 一批多學科的交叉創新人才。同時,還要加強中醫藥與(yu) 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哲學、社會(hui) 科學等相關(guan) 領域學科的交叉融合,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視野和胸懷培育高層次的複合型中醫藥人才。
三是打造中醫藥人才發展的高地,圍繞著國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布局建設,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中醫藥優(you) 勢資源相對比較集中的區域,建設中醫藥高層次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指導推動7個(ge) 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開展人才政策綜合改革試點,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和吸引力的人才示範區。
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激勵機製
《意見》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這個(ge) 問題始終是人才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盧國慧說,《意見》從(cong) 拓寬中醫藥機構服務的崗位、落實用人自主權、加大薪酬激勵力度、完善評價(jia) 機製等四方麵進行了探索。
其中,人才評價(jia) 前端連著培養(yang) ,後端連著使用和激勵,意義(yi) 重大。人社部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劉冬梅表示,《意見》通過健全職稱評價(jia) 體(ti) 係,完善職稱評價(jia) 標準,以及鼓勵人才向基層流動等方麵的一些舉(ju) 措,來完善中醫藥領域的職稱評價(jia) 製度。
在健全職稱評價(jia) 體(ti) 係方麵,增設了中醫技師的職稱評審專(zhuan) 業(ye) ,加強中醫技師的人才隊伍建設。
在完善評價(jia) 標準方麵,分類建立了中醫臨(lin) 床人才、基礎人才、科研人才的評價(jia) 標準。
對於(yu) 臨(lin) 床人才,重點評價(jia) 臨(lin) 床療效,把診斷的準確率、治療方案、病曆分析、合理用藥、診療質量、患者滿意度以及師帶徒情況等作為(wei) 評價(jia) 的主要要素。
對於(yu) 基礎人才,重點評價(jia) 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和原創能力,把重大理論創新、重要學術專(zhuan) 著、古典醫籍挖掘作為(wei) 重要的評價(jia) 要素。
對於(yu) 科研人才,主要評價(jia) 探索疾病規律,解決(jue) 臨(lin) 床問題,用現代的科學來解讀中醫藥學原理的能力,把主持重大科研項目創新型代表作、科研成果的產(chan) 出及轉化等作為(wei) 評價(jia) 的主要要素。
“通過對中醫住院、病案的數據,以及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數據的認真梳理和研究,設置了像中藥飲片處方比、中醫治療疑難危重病患者數量、中醫非藥物療法使用率等特色評價(jia) 指標,這樣能更加準確科學地評價(jia) 中醫藥人才。”劉冬梅說。
盧國慧表示,通過建立表彰機製,《意見》提出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藥行業(ye) 特點、國家表彰和社會(hui) 褒獎相結合的激勵機製,加大向基層一線和艱苦地區的傾(qing) 斜力度。
在鼓勵人才向基層流動方麵,《意見》明確提出,中醫醫師晉升副高級職稱的時候,應當有累計一年的在縣級以下或者是對口支援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經曆。
鼓勵引導名老中醫、中醫藥專(zhuan) 家上台講課
在中醫藥高層次人才的教育培養(yang) 過程中,重視和加強中醫藥經典教學,是新時代中醫藥教育貫徹傳(chuan) 承精華、守正創新的核心要義(yi) 。
“通過加強完善‘重經典、讀經典、強師承’的中醫藥經典教學模式,推動中醫藥教學傳(chuan) 承精華,最為(wei) 核心的是要提升中醫學生的中醫思維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王啟明說。
優(you) 化課程“重經典”。加快建立以中醫藥課程為(wei) 主線的中醫藥類專(zhuan) 業(ye) 的課程體(ti) 係,要將《黃帝內(nei) 經》《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課程納入到本科、研究生教學的必修課程。同時,要進一步提高中醫類專(zhuan) 業(ye) 經典課程的比重,而且強調要把經典的教學融入基礎臨(lin) 床的課程中,貫穿於(yu) 中醫人才培養(yang) 的全過程。
以考促學“讀經典”。加強醫教協同,會(hui) 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麵推行全國中醫藥經典能力等級考試。“我們(men) 想在覆蓋全部24所獨立設置的中醫藥院校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到所有舉(ju) 辦中醫藥教育的高校,並逐步將等級考試的結果納入到學生學業(ye) 考評體(ti) 係,來引導中醫藥學生‘讀經典、用經典’。”王啟明說。
深度融合“強師承”。加快建立《意見》提出來的早跟師、早臨(lin) 床的學習(xi) 製度,特別是鼓勵引導名老中醫、中醫藥專(zhuan) 家上台。同時也讓臨(lin) 床醫師來授經典。“經典除了在院校學習(xi) 之外,還要經過在臨(lin) 床上的實踐,才能周期性、螺旋式地提升對經典的理解和認識。”王啟明說。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6月28日 第 0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