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傳統工藝開出燦爛之花(傾聽)

發布時間:2022-07-19 16:14: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社會(hui) 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傳(chuan) 統工藝,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jia) 值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

  7月起,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支持貴州省、上海市、浙江省開展“推動傳(chuan) 統工藝高質量傳(chuan) 承發展”試點工作。推動傳(chuan) 統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各試點省份有哪些舉(ju) 措?還將如何探索創新?

  蠟刀作筆,蜂蠟為(wei) 墨,一點、一畫、一鉤、一繞,精美的紋路躍然土布之上,圖案瞬時栩栩如生。對於(yu) 貴州省丹寨縣苗族蠟染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張義(yi) 蘋來說,蠟染的設計環節,是不容馬虎的藝術創作。

  同樣,刮薄、分絲(si) 、彎頭、挑絲(si) ……作為(wei) 點茶的重要器具,茶筅製作時需要將竹子一端剖得細如發絲(si) ,浙江省杭州市餘(yu) 杭區茶筅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陳金信總是一絲(si) 不苟。

  大江南北,長城內(nei) 外,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工藝,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訴說著綿延千百年的曆史文化積澱。

  今年6月,文化和旅遊部等十部門發布《關(guan) 於(yu) 推動傳(chuan) 統工藝高質量傳(chuan) 承發展的通知》,要求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推動傳(chuan) 統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7月起,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支持貴州省、上海市、浙江省開展“推動傳(chuan) 統工藝高質量傳(chuan) 承發展”試點工作。各試點省份在保護傳(chuan) 統工藝項目、促進傳(chuan) 統工藝發展振興(xing) 等方麵采取了哪些舉(ju) 措?還將如何探索創新?記者進行了采訪。

  提升發展活力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尖技藝成為(wei) 指尖經濟

  “我們(men) 這一群人,就想要一輩子做這一件事,因為(wei) 這門傳(chuan) 統技藝丟(diu) 不得。”29歲的張義(yi) 蘋說。

  貴州省丹寨縣揚武鎮的基加村,是張義(yi) 蘋的家鄉(xiang) 。生活在這裏的鄉(xiang) 民,把草木融入布料,把自然穿在身上,苗族蠟染技藝代代相傳(chuan) ,心靈手巧的張義(yi) 蘋更是做得一手好蠟染。

  但是,曾經的貧困和閉塞留不住年輕人,也讓蠟染技藝的傳(chuan) 承發展陷入困境。

  2014年,在省外打工的張義(yi) 蘋接到母親(qin) 的電話,“說是政府計劃支持創辦蠟染合作社,問我想不想回家帶頭做。”同一年,合作社正式成立,她返鄉(xiang) 擔任負責人,起初有20多名婦女加入。

  2015年,帶著合作社的蠟染產(chan) 品,張義(yi) 蘋到鎮裏租了一個(ge) 30平方米的門麵。“考慮到合作社初創,政府幫忙貸了5萬(wan) 元的低息貸款。我負責拓展銷路,合作社負責產(chan) 品生產(chan) ,前店後廠,經營漸漸走上正軌。”張義(yi) 蘋還堅持鑽研蠟染工藝,將其與(yu) 現代服裝相結合,產(chan) 品種類豐(feng) 富了,訂單也多了起來。

  2016年,張義(yi) 蘋創辦了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個(ge) 體(ti) ”的發展模式,動員婦女到公司、合作社就業(ye) ,帶動群眾(zhong) 致富增收。“政府還出錢組織培訓,讓更多人吃上蠟染這碗飯。”張義(yi) 蘋說。

  如今,在張義(yi) 蘋帶動下,有200多人因蠟染實現增收,藍靛和織布產(chan) 業(ye) 穩步發展,公司年銷售額達百萬(wan) 元,許多產(chan) 品已經走出國門。

  今年7月1日,由政府支持修建的非遺村正式投入使用,體(ti) 驗遊、研學遊等非遺旅遊新模式將為(wei) 張義(yi) 蘋的蠟染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新契機。

  “丹寨有8項國家級、22項省級、34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我們(men) 將縣域內(nei) 的非遺項目進行整合,打造非遺村,實現‘抱團發展’。”丹寨縣非遺中心主任韋士勇介紹,遊客到非遺村可以體(ti) 驗銀飾鍛造、古法造紙、蠟染技藝等,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貴州是傳(chuan) 統工藝的“富礦”。近年來,貴州通過數字化多媒體(ti) 手段完成了3批共計30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為(wei) 持續推進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貴州組織實施“十百千萬(wan) ”培訓工程,上萬(wan) 人依托傳(chuan) 統手工技藝就業(ye) 和創業(ye) ,幫助傳(chuan) 統工藝企業(ye) 解決(jue) 工藝難題、提高產(chan) 品品質、打開市場銷路。

  “蠟染是改變家鄉(xiang) 命運的‘金鑰匙’,讓更多人了解蠟染、喜歡蠟染,讓指尖技藝成為(wei) 指尖經濟,我們(men) 會(hui) 一直堅持做下去。”張義(yi) 蘋說。

  融入現代生活 綻放全新光彩

  文化碼頭成為(wei) 交流平台

  點煙、製墨、翻晾、描金……古法製墨工藝繁複,前來體(ti) 驗的孩子們(men) 卻沉浸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實踐的嶄新平台——“筆墨宮坊”計劃於(yu) 今年9月在上海竣工,類似的參觀體(ti) 驗,將會(hui) 成為(wei) 常態。

  讓獨具魅力的傳(chuan) 統工藝,以更有趣、更豐(feng) 富的方式回歸現代人的生活,是上海傳(chuan) 統工藝保護傳(chuan) 承的著力點。地處長江口、麵向太平洋,上海天然承擔起文化碼頭的功能,為(wei) 我國傳(chuan) 統工藝打造國內(nei) 國際交流融合的大平台。

  2015年起,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e) 學院副院長章莉莉就開始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一個(ge) 全國性的研培計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群研修研習(xi) 培訓計劃。

  這個(ge) 項目由文化和旅遊部發起,通過組織非遺項目持有者、從(cong) 業(ye) 者等傳(chuan) 承人群到高校學習(xi) ,提高傳(chuan) 承實踐能力。上海是最早參與(yu) 的省份之一。

  多年來,在上海市文化旅遊局指導推動下,上海高校已經承接培訓研修任務90餘(yu) 期,培訓全國各地學員超過3000名。“非遺傳(chuan) 承人來到上海參加研培計劃,會(hui) 對自己所傳(chuan) 承的傳(chuan) 統工藝有更清晰的文化定位,直觀感受當代審美和傳(chuan) 統審美的區別、差異與(yu) 聯係,更能找到傳(chuan) 統文化和當代生活的聯結點。”章莉莉說。

  這些年來,僅(jin) 在上海大學,就有近30個(ge) 民族的非遺傳(chuan) 承人帶著傳(chuan) 統文化的基因和種子到來。“在這片包羅萬(wan) 象的土壤中,傳(chuan) 統工藝開出了美麗(li) 的花朵。”章莉莉說,“我們(men) 促成非遺傳(chuan) 承人與(yu) 國內(nei) 外設計師合作,設計出了許多符合城市現代生活審美趣味的作品。”

  在2018年的貴州遵義(yi) 班上,遵義(yi) 藤編與(yu) 鳳凰自行車跨界合作,發布了一款藤編自行車前車籃和書(shu) 報架並最終量產(chan) ,受到市場歡迎。

  此外,打造“非遺客廳”、舉(ju) 辦中國傳(chuan) 統工藝邀請展、首屆國潮文創設計大賽以“非遺新體(ti) 驗”為(wei) 主題……在上海,推動傳(chuan) 統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舉(ju) 措層出不窮。

  “隻有把傳(chuan) 統工藝真正做‘活’了、做‘新’了,才能使其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我們(men) 從(cong) 尊重非遺保護的規律出發,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麵向世界,努力為(wei) 傳(chuan) 統工藝高質量發展提供轉化發展的新力量。”上海市文旅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處負責人說。

  創新發展模式 加強宣傳(chuan) 推廣

  非遺工坊成為(wei) 體(ti) 驗中心

  浙江杭州市餘(yu) 杭區徑山村的徑山茶工坊裏,一批外國客人正在陳金信的指導下體(ti) 驗茶筅製作技藝。能工作、可參觀、便於(yu) 體(ti) 驗的工坊,讓陳金信有了發展基地。

  徑山村裏的工坊可不止這一個(ge) 。圍繞茶文化,從(cong) 炒茶、品茶再到茶產(chan) 品的製作,一整套宋韻文化的體(ti) 驗之旅吸引著不少遊客。VR體(ti) 驗館、文創商店、研學中心……村裏與(yu) 傳(chuan) 統工藝發展相關(guan) 的場所一應俱全。

  徑山風景秀美,以茶聞名。傳(chuan) 統民俗活動“徑山茶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裏還擁有“徑山茶炒製技藝”“茶筅製作技藝”“抹茶製作技藝”“徑山茶祖祭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我們(men) 希望打破各非遺項目的邊界束縛,開啟‘一核多點’抱團發展的新模式。”餘(yu) 杭區“茶道之源”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負責人王祖龍說。

  在浙江省文旅廳的推動下,去年12月,餘(yu) 杭區選擇當地最具標識符號的徑山茶為(wei) 主要建站基底,以“茶道之源”為(wei) 文化標識,創建了非遺工作站。除了工作站總部之外,工坊作為(wei) 展示體(ti) 驗中心,還有傳(chuan) 習(xi) 交流中心、數字體(ti) 驗中心以及一個(ge) 非遺直播間。

  送走了遊客,陳金信來到村裏的遊客中心,一場針對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培訓正在舉(ju) 行。從(cong) 工藝推廣到產(chan) 品開發再到市場運營,陳金信聽得認真。

  陳金信打算開網店,推出茶筅手工體(ti) 驗套裝,讓更多人接觸到傳(chuan) 統手藝。產(chan) 品還沒有上線,接洽的公司已經找上門來。“政府牽頭,工作站能和外麵的企業(ye) 、科研機構合作發展,我們(men) 放心!”陳金信說。

  下課後,陳金信前往村裏的非遺民宿,還要給住客們(men) 帶去一場茶筅製作體(ti) 驗課程。“在工作站的幫助下,民宿成了熱門打卡點,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店主章紅豔說。

  近年來,浙江持續支持在傳(chuan) 統工藝項目集中地和文化傳(chuan) 承生態保護區設立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推動非遺載體(ti) 建設。目前,已創建20個(ge) 省級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98個(ge) 省級非遺工坊。

  “依托特色非遺資源,我們(men) 努力做好傳(chuan) 統工藝推廣,推動非遺與(yu) 旅遊融合,服務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浙江省文旅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