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江蘇:技術創新 製造升級
《人民日報》2022年07月20日 第10版 版麵截圖
圖①:南通通富微電子有限公司智能芯片封裝測試項目是江蘇省重大先進製造業(ye) 項目。圖為(wei) 南通通富微電子有限公司的封裝生產(chan) 線。許叢(cong) 軍(jun) 攝(人民視覺)
圖②:2022年“六一”國際兒(er) 童節,南京市閱城幼兒(er) 園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們(men) 在歡樂(le) 中度過自己的節日。蘇 陽攝(人民視覺)
圖③:鎮江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團隊為(wei) 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方便老年人居家養(yang) 老,提升了百姓幸福感。 陳 崗攝(人民視覺)
圖④:江蘇高品質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成為(wei) 示範樣板。圖為(wei) 大運河河水滋潤的揚州大地。曲蘇偉(wei) 攝(人民視覺)
原題:爭(zheng) 當表率 爭(zheng) 做示範 走在前列
技術創新 製造升級
十年前,麵對中國核電技術不斷發展帶來的廣闊前景和世界核級電纜領域的市場空白,上上電纜集團沒有現成材料、沒有現成工藝,這樣的被動局麵該如何破局?
常州溧陽市江蘇上上電纜集團產(chan) 品展廳,陳列著核電站模型,模擬了上上電纜在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中的應用。核電站殼內(nei) 電纜,對保障核電站安全運行具有重要意義(yi) ,而特殊的工作環境又要求其在輻射、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壽命達60年,堪稱電纜界“皇冠上的明珠”。
江蘇上上電纜集團董事長丁山華記得, 2013年,上上電纜的科研團隊攻克了幾十個(ge) 難關(guan) ,終於(yu) 研製出三代核電AP1000殼內(nei) 電纜,填補了空白。
十年前,上上電纜為(wei) AP1000做核電纜的時候,沒有現成材料可用,就自己研發;工藝上需要優(you) 化,就自己設計實驗裝置測試。如今,公司已經建起了3個(ge) 工藝工裝研究室、8個(ge) 可靠性實驗室、10個(ge) 材料研發實驗室,可以滿足模擬實際工況的使用驗證等環節的需求,為(wei) 技術創新搭建了更高的研發平台。現在,中國在建、已建的核電項目幾乎都用上上電纜的產(chan) 品。繼應用於(yu) 三代核電的產(chan) 品成功後,這幾年,隨著中國核電技術的發展,上上電纜又開始了應用於(yu) 四代核電技術的產(chan) 品研發。
在常州,像上上電纜這樣秉承“專(zhuan) 精主業(ye) ”工匠精神的企業(ye) 不少。常州市副市長徐華勤介紹,常州目前擁有200多家細分行業(ye) 的“隱形冠軍(jun) ”,國家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24家,位居全省第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江蘇,目前已累計培育國家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138家、國家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285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