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以全新首位度邁向典範之城
從(cong) 鍾山之巔到長江之濱,從(cong) 城市街巷到鄉(xiang) 村阡陌,南京生機盎然、活力迸發。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南京堅定不移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始終以強烈的答卷意識和執著的省會(hui) 擔當,矢誌讓“強富美高”成為(wei) 六朝古都最鮮亮的底色。十年砥礪,現實與(yu) 夢想的距離正在拉近——經濟總量躋身“萬(wan) 億(yi) 俱樂(le) 部”,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邁進全國十強;全體(ti)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萬(wan) 元;生態環境質量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全國文明城市三年綜合測評在同類城市中排名第三。一個(ge)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增長極,屹立在時代的潮頭。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聚創新之能,乘開放之勢,走共富之路,全麵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典範城市,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能級躍升,進擊“尖峰之城”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穿城而過的長江,見證了這座城市乘風破浪、向上攀升的雄心壯誌。
7月2日上午,菲律賓籍“日內(nei) 瓦商人”海輪緩緩駛離南京港新生圩港區,向巴西破浪前行。如今的新生圩,平均每月有20艘次5萬(wan) 噸級以上海輪靠岸。
10年前的夏天,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開工。6年後,5萬(wan) 噸級海輪常態化直達南京港。這座曆史上就“下西洋”縱橫四海的城市,一躍成為(wei) 最深入內(nei) 陸的“海港城”。
從(cong) 2012年的7306.54億(yi) 元,到2021年的16355.32億(yi) 元。10年間,南京經濟總量連跨9個(ge) 千億(yi) 級台階。按可比價(jia) 計算,年均增長8.3%,高於(yu) 全省0.9個(ge) 百分點。
一路奔跑趕超,南京不斷刷新城市坐標。2013年亞(ya) 青會(hui) 、2014年青奧會(hui) ,讓世界再一次認識南京;2017年,人均GDP2萬(wan) 美元,憑實力與(yu) “發達經濟體(ti) ”並肩;2020年,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邁進全國大中城市GDP十強。
南京地鐵1號線軟件大道站被命名為(wei) 創業(ye) 主題車站,因為(wei) 這裏有密集的年輕人。坐擁中國(南京)軟件穀,雨花台區吸引30萬(wan) 軟件相關(guan) 人才在此就業(ye) 創業(ye) ,“最年輕、最創新”成為(wei) 城市的亮麗(li) 名片。
在鍵盤上“敲打”人生的年輕人改變了這座城市的氣質。昔日以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見長的南京,收獲了產(chan) 業(ye) 升級的“軟實力”。10年間,軟件和信息服務業(ye) 收入從(cong) 2012年不足2000億(yi) 元,到2021年突破7200億(yi) 元,衝(chong) 刺第一個(ge) 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作為(wei) 首座中國軟件名城,南京的下一站錨定“數字經濟名城”。
打造地標產(chan) 業(ye) ,托舉(ju) 頭部城市。競速新發展階段,南京全力打造“2+2+2+X”創新產(chan) 業(ye) 體(ti) 係,著力提升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電網兩(liang) 大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做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兩(liang) 大先導產(chan) 業(ye) ,著力突破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等潛力產(chan) 業(ye) ,積極布局未來網絡與(yu) 通信、基因技術、氫能與(yu) 儲(chu) 能等產(chan) 業(ye) 新賽道。
開疆拓土,城市進擊更高層級。2015年6月27日,國家級新區——江北新區獲批。從(cong) “秦淮河時代”邁向“揚子江時代”,南京淩波展翅,打開江南江北“雙主城”新格局。南京江北新區以高於(yu) 全市5個(ge) 點的增速奔跑,地區生產(chan) 總值占全市比重已達22.1%,綜合實力躍居19個(ge) 國家級新區第6位。
放眼6500平方公裏全域,“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xiang) 融合”的城市布局生機無限。但南京始終存有“再出發”的發展焦慮。地處“一帶一路”交匯點、長江經濟帶關(guan) 鍵節點、長三角地理中心,兼具國家級新區與(yu) 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台。貫徹國家戰略布局,南京校準航向、揚帆新征程。
《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ti) 係“十四五”發展規劃》呈現南京能級躍升之路。昔日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如今成為(wei) 江蘇唯一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坐擁“米”字形高鐵路網,地處京滬鐵路與(yu) 長江深水航道的交會(hui) 點,南京成為(wei) “水陸空”立體(ti) 樞紐。
疫情之下,南京中歐(亞(ya) )班列拉出一條“大陽線”。在班列起點堯化門鐵路貨場,每月都有來自LG、蘇美達等重點企業(ye) 的物資啟程發往亞(ya) 歐市場。今年上半年,南京中歐(亞(ya) )班列累計開行186列7651車,開行數量同比增長137.68%。
從(cong) 乘勢而上到逆風飛揚,從(cong) 趕超者到引領者,南京的角色悄然轉換……
沿滬寧產(chan) 業(ye) 創新帶、長三角科創共同體(ti) 、“軌道上的都市圈”……南京一係列主動作為(wei) 的背後,是城市進擊的全新布局——推動南京都市圈“東(dong) 進、西融”,當好促進長三角中西部地區隆起的“尖峰”。南京市委提出,要爭(zheng) 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示範區”,全麵拓展東(dong) 西雙向開放、陸海聯動開放,更好服務長三角、聯動東(dong) 中西、鏈接亞(ya) 太。
回眸來時路,南京的 “城市首位度”答案篤定。從(cong) 創新首位度、綠色標識度、共享感受度出發,南京正係統發力,持續提升體(ti) 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綜合首位度。
創新引領,點亮“夢想之城”
創新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驅動著城市急速向前。
在紫金山實驗室,全球首個(ge) 大網級網絡操作係統穩定運行,6G通信速率刷新世界紀錄;在江蘇集創原子團簇科技研究院,國際領先的原子團簇宏觀量製造裝置成功研發;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全球第一台中尺度二氧化碳通量探測激光雷達驚豔亮相,為(wei) 天氣預報、環境監測配備“火眼金睛”……一個(ge) 又一個(ge) 硬核科技成果,標注著南京創新發展的新高度。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2012年到2021年,數據見證了南京創新的十年之變:技術合同成交額從(cong) 145.38億(yi) 元增長到752.38億(yi) 元;科技服務業(ye) 總收入從(cong) 260.93億(yi) 元增長到3989.44億(yi) 元;高企數量從(cong) 733家增長至7801家;研發投入強度從(cong) 2.92%增長到3.6%。創新,已成為(wei) 南京最鮮明的氣質、最強勁的動力、最澎湃的激情。
10年前,還在南京大學任教的高翔不會(hui) 想到,一隻小白鼠能做成年入4億(yi) 元的“大生意”。2017年底,高翔辭去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職務,與(yu) 團隊聯合籌集800萬(wan) 元現金,在南京江北新區建立新型研發機構——人源化模型與(yu) 藥物篩選創新技術研究院。今年4月12日,研究院孵化的集萃藥康登陸科創板。
科教資源沒有充分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曾是南京的一大“心病”。以新型研發機構為(wei) 突破口,南京推出人才團隊持大股、科技成果確權、引入職業(ye) 經理人、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等一攬子改革舉(ju) 措,並建立以孵化產(chan) 出為(wei) 導向的評價(jia) 體(ti) 係,破解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兩(liang) 張皮”難題。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來了、“火炸藥大王”王澤山來了、中科院院士趙東(dong) 元來了……突破機製束縛,南京已累計組建400餘(yu) 家新型研發機構,人才團隊平均持股56%,孵化9000餘(yu) 家科技人才企業(ye) 。
從(cong) 舉(ju) 措創新到製度創新、從(cong) 科技創新到全麵創新、從(cong) 對標創新到引領創新,南京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澎湃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城市排名中,南京已從(cong) 2017年的第9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8位。
恐龍、鯨魚、梅花鹿、飛鳥……燕子磯招商花園城,幾台“風扇”幻化出酷炫的3D全息影像,讓消費者目不暇接。這款高科技產(chan) 品,來自本土企業(ye) 南京達斯琪公司。
2016年,剛剛從(cong) 東(dong) 南大學畢業(ye) 的90後周全,帶著4個(ge) 學弟學妹,在南京珠江路上的眾(zhong) 創空間裏成立達斯琪公司。這群年輕人從(cong) 城市矽巷出發,一路奔赴夢想的彼岸。辦公空間不夠,地方政府幫忙協調;發展需要資金,金融機構主動對接;新產(chan) 品投放市場,首購首用政策提供應用場景……助力創新,南京既“雪中送炭”,又“錦上添花”,讓人才心無旁騖謀發展。
創新的競爭(zheng) ,本質是人才的競爭(zheng) 。為(wei) 吸引更多的城市“合夥(huo) 人”,南京在人才落戶、創業(ye) 扶持、評價(jia) 機製等方麵拿出最大誠意,妥善解決(jue) 人才安居、教育、醫療等現實需求,不唯身份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10年間,南京人才資源總量從(cong) 170萬(wan) 人增加到356萬(wan) 人,引進國內(nei) 及發達國家的院士從(cong) 4人攀升到132人。
創新驅動,始終是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華山一條路”。2021年6月,科技部複函支持南京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站上新的起點,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在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取得更大突破,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創新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wei) 。
民生提質,建設“幸福之城”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南京連續12年上榜。
過去10年,無數南京人的幸福來自家門口的變化。秦淮區宏鷹花園小區內(nei) ,一棟棟居民樓被腳手架和綠色安全網“圍住”,這個(ge) 建設於(yu) 上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要經曆一場全方位的改造。秦淮河畔的這個(ge) 老小區,很快會(hui) 有全民健身休閑廣場,居民將盡享城水相依的美好生活。
2012年至2021年,累計有1572個(ge) 宏鷹花園這樣的老舊小區得到改造,建築麵積4373萬(wan) 平方米,房屋15311幢,59萬(wan) 戶老小區居民跟上城市日新月異的腳步。南京經驗和做法兩(liang) 次被列入住建部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複製政策機製清單。
“教育局組織的第三方測評顯示,在校家長對我們(men) 學校滿意度連續4年達93%以上。”南外河西一附小校長祝瑞鬆說,創辦才5年的學校成為(wei) “熱門校”,他的幸福感來自於(yu) 家長肯定的目光。
從(cong) 奧體(ti) 小學、建鄴實驗小學到南外河西一附小,祝瑞鬆“校長的幸福”,跟著城市的發展不斷“拓界”。
百公裏外的南京最南部,高淳娃娃在家門口也上得了主城“名校”。“家長們(men) 常交流,對學校很滿意。幾年下來,孩子的進步都看得見。”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寶塔分校五年級家長孔亮亮說。
這是南京力推義(yi) 務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全力推動教育均衡的縮影。優(you) 質教育資源由主城區向新區、郊區和薄弱片區延伸。南京全市596所義(yi) 務教育學校中,納入集團化辦學的有392所,占比65.8%。
近日,南京江北新區泰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增設眼科,各類檢查檢測設備一應俱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副主任醫師現場坐診……走出城門、跨過長江、下沉社區,南京優(you) 質醫療資源更加普惠。
打造“十五分鍾健康服務圈”,全市有134個(ge)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和671個(ge) 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群眾(zhong) 不用啥病都奔到大醫院排隊。全市居民三大基本健康指標已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戶籍人口人均期望壽命達83.88歲。“健康南京”托起全城幸福。
對於(yu) 常年臥床的85歲陳奶奶一家而言,幸福感來自於(yu) 南京市政府提供的“喘息服務”,陳奶奶一年可免費入住養(yang) 老機構15天。老人晚年生活質量的改善要感謝一份“失能險”,每天有護理人員上門為(wei) 老人提供清潔、康複、鼻飼等照護服務。7月1日,南京創新實施“失能險”一周年,保險基金累計支出2.52億(yi) 元,為(wei) 近3萬(wan) 名陳奶奶這樣的老人提供失能人員照護保障。
10年間,在這座特大城市的發展路線圖中,民生福祉始終是根本追求。南京市率先提出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減輕生育、養(yang) 育負擔,建設嬰幼兒(er) 照護服務示範城市;實施青年創業(ye) 主體(ti) 倍增計劃,支持更多“寧漂”成就人生夢想;完善老年人關(guan) 愛服務體(ti) 係,深化大城市養(yang) 老服務模式創新,建設康養(yang) 之都、頤養(yang) 之城……
南京市第十五次黨(dang) 代會(hui) 報告這樣寫(xie) 道——未來的南京,時時躍動著創新創造的時代脈搏,處處散發著醇厚雋永的人文氣息,人人都擁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夢想成真的機會(hui) 、情感歸屬的認同,成為(wei) 一座居者安、近者悅、遠者來的典範之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