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持續提升(民生視線)
上圖:中國建築二局位於(yu) 北京市西城區的一處養(yang) 老公寓改造項目樣板間。
人民日報記者 丁怡婷攝
一條平緩的坡道,一個(ge) 寬敞的無障礙衛生間,一套實時的聾聽交流係統……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一個(ge) 國家和社會(hui) 文明的重要標誌。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wan) ,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億(yi) 。去年底印發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加快形成設施齊備、功能完善、信息通暢、體(ti) 驗舒適的無障礙環境”。
當前無障礙環境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如何讓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ti) 安全便利地融入社會(hui) 生活,平等共享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果?記者進行了采訪。
無障礙設施覆蓋範圍不斷擴大,無障礙環境不斷完善
7月14日早上7點,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杜鵬給輪椅安上電動車頭,早早來到附近的常營地鐵站。今天,他要前往30多公裏外的豐(feng) 台區匯愛大廈,為(wei) 脊髓損傷(shang) 的朋友分享生活重建經驗。
“常營地鐵站有3個(ge) 進出站口設置了坡道和直梯,並且還有援助按鈕和服務電話,以便尋求幫助。”看了看表,杜鵬出發了:上坡道,坡度很平緩;乘直梯,按鈕夠得著;入站台,閘機寬度足;進車廂,高差跨得過,一路下來僅(jin) 花了3分多鍾。
7點47分,坐了15站地鐵,杜鵬來到海澱區白石橋南站進行換乘。剛從(cong) 車廂出來,一名地鐵工作人員迎麵走來:“右邊往前走到頭就是直梯,需要幫助嗎?”“沒問題,謝謝!”作為(wei) 一名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的無障礙體(ti) 驗員,杜鵬去年的輪椅行駛裏程達8000公裏。對於(yu) 北京地鐵的無障礙設施,他諳熟於(yu) 心:“今天坐的6號線、9號線是相對較新的線路,配有直梯,車廂和站台的高差也不大,基本可以自助出行。”
8點07分,到達豐(feng) 台區六裏橋東(dong) 站,出車廂、乘直梯、上地麵都很順利。此時還剩一道坎——到達匯愛大廈還得過條大馬路,幸運的是,馬路兩(liang) 側(ce) 緣石坡道的坡口與(yu) 人行道之間“零高差”,輪椅順暢通行。
2002年,隻有22歲的杜鵬由於(yu) 脊髓瘤導致高位截癱,從(cong) 此坐上了輪椅。當時他住3樓,沒有電梯,又不想麻煩別人,因此很少下樓。後來,北京市逐步完善無障礙設施建設,杜鵬鼓起勇氣走出家門。2019年,北京市啟動全市無障礙環境建設三年專(zhuan) 項行動,無障礙設施覆蓋範圍不斷擴大,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持續提升。
杜鵬感慨,除了交通出行更加友好之外,無障礙服務也更加便利:“2018年我和媳婦結婚想拍婚紗照,但附近的攝影棚,要麽(me) 在地下,隻有樓梯,要麽(me) 門檻比較多,最後也沒拍成。去年我們(men) 發現一家影樓,無障礙設施比較完善,試衣、化妝、拍攝整個(ge) 流程下來行動都很順暢,補上了遺憾。”在杜鵬看來,從(cong) 理發、進商場等生活小事,到無障礙體(ti) 驗、生活重建培訓等工作事務,無障礙環境不斷完善,讓他可以平等、便捷地融入社會(hui) 發展,更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jia) 值。
數據顯示,北京無障礙環境建設三年專(zhuan) 項行動累計改造公交樞紐、公交站台、地鐵站、公共停車場2000多個(ge) ,城市全域主要道路盲道基本“無斷點”、緣石坡道基本“零高差”;改造街邊小餐飲、小理發店、小便民店等七小門店2.43萬(wan) 個(ge) ,努力解決(jue) 群眾(zhong) 家門口“最後一公裏”的無障礙問題。
不隻是公共場所,無障礙環境建設也走進了社區和家庭。來到北京市海澱區北窪西裏8號樓,一段長10多米的平緩坡道映入眼簾,兩(liang) 側(ce) 的棕色雙層木質扶手,既滿足了輪椅使用者、老人和兒(er) 童的扶握需求,也解決(jue) 了之前不鏽鋼扶手冬季過於(yu) 冰冷、容易結冰的不便。“我腿腳不好,出門總要用輪椅。之前雖然也有坡道,但比較陡、不安全。”這條去年新改造的無障礙坡道,讓80多歲的居民劉大爺很安心。
2019年至2021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5萬(wan) 個(ge) ,惠及居民2000多萬(wan) 戶。在各地改造過程中,加裝電梯5.1萬(wan) 部,增設養(yang) 老、助餐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3萬(wan) 多個(ge) 。“十三五”期間,我國共為(wei) 65萬(wan) 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了無障礙改造。《實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間,要支持110萬(wan) 戶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
聾聽交流係統、公交接駁無障礙導航等技術加快應用,助力信息無障礙建設
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不僅(jin) 要完善“硬設施”,也要提升“軟環境”,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深度應用於(yu) 殘疾人出行、養(yang) 老等需求。
輕點液晶顯示屏、用手語“說”出想辦理的業(ye) 務,在江西省南昌市紅穀灘區市民中心,聽障人士蔣鵬很快完成了殘疾人證到期換證業(ye) 務。過去到窗口辦理業(ye) 務時,他隻能通過手機或紙筆交流;如今,借助聾聽交流係統的在線實時翻譯,“無障礙”交流方便快捷。
在浙江省寧波市,公交導盲係統則幫助更多視障乘客出行無阻。“下班車即將進站,支持導盲、支持輪椅……”6月底,公交導盲係統在寧波389路公交車上試運行,視障乘客使用下載的手機應用程序,根據語音提示選擇上下車站,便可實時收到語音提醒,公交車外置喇叭也會(hui) 進行播報。寧波市公交集團鎮海公司經理周薇介紹,這是寧波首條裝有盲人導乘係統的公交線路,為(wei) 視障人士出行提供精準的公交助乘服務。
“支持手語與(yu) 語音的轉換設施、公交接駁無障礙導航、電子盲道、無障礙數字地圖等,都是無障礙環境信息化的重要內(nei) 容,能夠為(wei) 有需求的社會(hui) 成員提供更周全、更便利的無障礙信息交流服務。”中國中建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薛峰介紹。
據了解,首批325家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序已完成適老化和信息無障礙改造。從(cong) 場景上,貼近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常用的電信服務、出行、購物等應用需求;從(cong) 流程上,實現“一鍵訂票”“一鍵叫車”等簡易操作;從(cong) 功能上,推出內(nei) 容朗讀、語音播報、人工直聯“一對一”熱線等暖心服務,幫助特殊群體(ti) 共享信息化成果。與(yu) 此同時,中國殘聯為(wei) 盲人、聾人提供盲文、有聲讀物、手語字幕等無障礙文化服務,全國各級公共圖書(shu) 館設立盲文及有聲讀物閱覽室1315個(ge) ,席位達到2.4萬(wan) 個(ge) 。
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要注重係統化推進、精細化設計、人性化服務、智慧化賦能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效果。但也要看到,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仍存在較多困難和薄弱環節。例如,法律法規政策標準體(ti) 係還不完善;無障礙設施質量有待提高,部分無障礙設施設計不合理、建設不規範、管護不到位;信息交流無障礙比較薄弱等。
杜鵬認為(wei) ,無障礙環境建設解決(jue) 了“有沒有”的問題,還得追求“好不好”的體(ti) 驗,“例如有的扶手缺少維護、緣石坡道上下坡處被阻車樁擋住等,都給特殊人群使用帶來不便。”
如何進一步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讓社會(hui) 成員廣泛受益?
——係統化推進。薛峰認為(wei) ,縱向看,要加強設計、施工、驗收、維護全過程管理力度,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研究,培養(yang)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人才。在設計上應實現由“點”到“線”和“麵”的全麵提升,尤其要注重無障礙環境的係統性和連貫性接駁。橫向看,無障礙環境建設涉及市政建設、公共交通、信息技術等多個(ge) 領域,是一項綜合性、跨部門的係統工程,需要建立多部門共同參與(yu) 、互相配合的長效工作機製。
今年4月,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發布的強製性規範《建築與(yu) 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範》開始實施,首次對無障礙設施進行分類,包括無障礙通行設施、服務設施、信息交流設施,並在設計方麵分別做出規定。例如門口有高差時應以坡度不大於(yu) 1∶10的斜麵過渡,緣石坡道的坡口與(yu) 車行道之間應無高差等。此外還明確工程驗收時,應對無障礙設施的地麵防滑性能、扶手和安全抓杆的受力性能進行驗收;無障礙設施應明確維護責任人並定期進行檢查。
——精細化設計。走進北京市西城區的一處養(yang) 老公寓改造現場,無障礙設計體(ti) 現在一處處細節之中:醫用防滑材質的地麵、帶有拉繩的緊急呼叫按鈕、能夠輔助老人抬腿坐起的護理床……
中國建築二局三公司項目經理王鐵研介紹,該項目預計明年8月投入使用,能夠容納450餘(yu) 位老年人。薛峰建議,無障礙建設要下繡花功夫,應當以解決(jue) 不同人群的無障礙需求為(wei) 目標,包括詳細的規劃布局、恰當的設施設備選用、材料材質選擇等,還可以邀請殘障人士實地監督和體(ti) 驗,提出相應的建議。
——人性化服務。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不僅(jin) 要使有需求的群體(ti) 方便、舒適地使用無障礙設施,還要在人性化服務上進行探索。不久前,北京地鐵上線“北京地鐵服務”小程序,提供一對一無障礙預約服務。乘客可以提前告知車站出行計劃,工作人員會(hui) 提前10分鍾到達點位,提供無障礙出行服務。
——智慧化賦能。“從(cong) 趨勢看,未來要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利用信息化手段對無障礙環境進行規劃設計。例如可以通過射頻識別技術與(yu) 語音合成技術,建立電子盲道;再比如通過大數據收集、分析特定群體(ti) 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作為(wei) 無障礙設計的參考依據。”薛峰表示。
杜鵬認為(wei) ,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還要提高全社會(hui) 的無障礙意識,而不隻是將它看作是殘疾人、老年人群體(ti) 的“特權”。“完善無障礙環境,受益的不隻是殘疾人、老年人,傷(shang) 病患者、孕婦、兒(er) 童、提重物者等社會(hui) 成員都有無障礙需求。應當堅持全齡友好,推動無障礙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使之成為(wei) 每個(ge) 公民的自覺行動,讓全社會(hui) 有溫度、無障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