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激活“人才引擎”,推進產才深度融合
7月27日,省委人才辦召開科技鎮長團、產(chan) 業(ye) 教授、科技副總隊伍建設暨深化產(chan) 才融合發展電視電話會(hui) 議,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麵落實中央及省委人才工作會(hui) 議精神,謀劃部署科技鎮長團、產(chan) 業(ye) 教授、科技副總三支隊伍建設,推進產(chan) 才融合深度發展,為(wei) “扛起新使命、譜寫(xie) 新篇章”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破解難題,
建好建強“三支隊伍”
目前,我省產(chan) 業(ye) 總體(ti) 上還處於(yu) 全球價(jia) 值鏈的中低端,高新技術企業(ye) “多而不強”,麵臨(lin) 諸多“卡脖子”技術難題,直接影響產(chan) 業(ye) 鏈穩定和技術創新。破解這些難題,迫切需要三支隊伍更好發揮自身優(you) 勢,切實為(wei) 科技自立自強、產(chan) 業(ye) 自主可控注入強勁動力。
揚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焦慶標說,揚州將堅持把科技鎮長團、產(chan) 業(ye) 教授、科技副總三支隊伍作為(wei) 產(chan) 業(ye) 科創名城建設、人才強市戰略的生力軍(jun) ,推動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人才鏈“三鏈融合”,企業(ye) 、高校、地方“三方協同”,切實增強建好三支隊伍、深化產(chan) 才融合的責任感使命感。
“地方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要做什麽(me)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登記注冊(ce) 局注冊(ce) 指導處處長王 丹作為(wei) 科技鎮長團團長,來到常州市新北區後,帶領團員將助力生物醫藥和先進碳材料兩(liang) 條產(chan) 業(ye) 鏈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重點,聚焦“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地方、企業(ye) 和高校院所加強校地校企合作。兩(liang) 年間,先後邀請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中央部委和專(zhuan) 業(ye) 機構的80多位頂尖專(zhuan) 家調研指導,協助企業(ye) 申報省級以上項目23個(ge) 、授權發明專(zhuan) 利97個(ge) ;促成產(chan) 學研合作53項、金額2.87億(yi) 元,提供融資支持5.2億(yi) 元;推動籌建國家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促成常州國家高新區與(yu) 省醫療器械檢驗所共建全省首家醫療器械創新產(chan) 品服務站,有力保障美敦力康輝常州科技園項目簽約落戶。
聚焦重點,
探路“產(chan) ”“才”精準嫁接
此次會(hui) 議指出,要聚焦攻關(guan) “卡脖子”技術、全產(chan) 業(ye) 鏈創新、服務領軍(jun) 型企業(ye) 、暢通人才資源循環等工作重點,在“產(chan) ”“才”嫁接上探索更多有效路徑。
西安交通大學累計向江蘇選派各類教師幹部共計116人次,覆蓋全省13個(ge) 設區市。去年以來,雙方簽署橫向技術合同247項,總經費達1.76億(yi) 元。“我們(men) 將進一步鞏固深化與(yu) 江蘇各地、各企業(ye) 的合作,聯合開展科研攻關(guan) 、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等合作,以建好西交利物浦大學、西安交大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蘇州)為(wei) 契機,打造更多‘科學家+工程師’聯合團隊,聯合培養(yang) 國家急需的創新人才,加快破解更多‘卡脖子’問題,進一步推動產(chan) 才融合、產(chan) 教融合。”西安交通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盧建軍(jun) 說。
實現“產(chan) ”和“才”精準嫁接,人才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揚州在全省首創科技鎮長團+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團室共建”機製,兩(liang) 年遴選66名團員結對88家勞模創新工作室,聯合完成科技創新項目300項,推動轉化科技成果50項。“我們(men) 連續4年跨地域、跨任期組建28個(ge) 產(chan) 才對接專(zhuan) 家組,打造7個(ge) 產(chan) 業(ye) (專(zhuan) 業(ye) )方向、416名團員聯合作戰的‘集團軍(jun) ’,讓產(chan) 才對接更匹配、成果轉化更精準。”焦慶標說。
來自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yu) 能源學院的陳俊鬆教授,今年成功入選江蘇省科技副總,在沛縣的邀請下,即將擔任省第十五批科技鎮長團團員。“新能源產(chan) 業(ye) 是沛縣三大主導產(chan) 業(ye) 之一,不僅(jin) 擁有全產(chan) 業(ye) 鏈條的光伏產(chan) 業(ye) ,還在大力發展氫能和新能源電池產(chan) 業(ye) ,與(yu) 我的研究方向比較契合。”陳俊鬆十分期待,能夠結合自身專(zhuan) 業(ye) 和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科優(you) 勢,助力沛縣新能源產(chan) 業(ye) 解決(ju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瓶頸。
凝聚合力,
點亮創新“滿天星”
產(chan) 才融合越向縱深推進,越需要人才資源的協同整合。因此,要進一步打通三支隊伍壁壘,堅持力量整合、資源整合、工作整合,以人才資源“一把火”,點亮全省創新“滿天星”。
記者從(cong) 會(hui) 上了解到,當前省委人才辦正在研究製定人才協同攻關(guan) “卡脖子”技術難題專(zhuan) 項行動計劃,探索打造一批人才創新聯合體(ti) ,鼓勵三支隊伍積極融入創新聯合體(ti) 建設,發揮離市場最近、與(yu) 技術最緊的獨特優(you) 勢,協助探索“揭榜掛帥”“賽馬製”等攻關(guan) 機製,讓各方創新資源有效匹配,更好推動解決(jue) 關(guan) 鍵共性技術難題。
“產(chan) 才融合的關(guan) 鍵在共贏,基礎在共享,路徑在共創。”這些年,從(cong) 科技鎮長團團員到企業(ye) 家再到一名產(chan) 業(ye) 教授,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黨(dang) 建兵不斷完成角色轉變,成為(wei) 校地融合、校企合作的參與(yu) 者、見證者和受益人。他表示,下一步,將充分發揮作為(wei) 產(chan) 業(ye) 教授的優(you) 勢資源,利用好企業(ye) 平台,為(wei) 高校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見習(xi) 機會(hui) 和更寬廣的就業(ye) 平台,為(wei) 更好地推進產(chan) 學研合作,探索高校與(yu) 企業(ye) 聯合培養(yang) 人才的新機製做出貢獻。
12年來,江蘇先後選聘科技企業(ye) 家2907人,到全省150所高校擔任產(chan) 業(ye) 教授,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漆穎斌就是其中一員。在擔任南京理工大學、南通職業(ye) 大學產(chan) 業(ye) 教授期間,他積極推進企業(ye) 與(yu) 高校產(chan) 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建立全國領先的數字化紡紗車間和智慧化紡紗工廠,聯合培養(yang) 高層次人才超百人,實現了人才鏈與(yu) 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下一步,我們(men) 將圍繞產(chan) 業(ye) 布局,從(cong) 人才隊伍規模、質量等方麵入手,推動‘產(chan) 學研用育才’格局構建,更加重視技術技能型、創新研發應用型專(zhuan) 業(ye) 人才引進培養(yang) ,推動紡織行業(ye) 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漆穎斌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