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三載祁連情滿園,遍開齊魯援青花

發布時間:2022-08-02 14:33:00來源: 人民網-山東頻道

  2019年,山東(dong) 省濱州市第三批81名援青幹部人才踏上了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征程。三年風雨兼程、戰天鬥地,他們(men) 深入調研,走遍了祁連的每個(ge) 角落,因地製宜,抓投資、引項目、對接產(chan) 業(ye) 、扶持教育,為(wei) 當地匯集了充足資源和智力支持;三年砥礪前行、成果豐(feng) 碩,一批批新建項目、民生所需項目相繼落地見效,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得到進一步滿足……

  (一)

  7月中旬的祁連,陰雨連綿,而當地牧民說,這場雨下的及時,牧草長勢好,牛羊好長膘,等出欄時就可以賣個(ge) 好價(jia) 錢。

  “我搞了一輩子養(yang) 殖,最後這個(ge) 項目決(jue) 定放在祁連。” 已經在祁連縣搞了11年科研的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副研究員於(yu) 明勝說。

  11年的研發過程,讓他深刻認識到傳(chuan) 統養(yang) 殖和加工方法的局限;4年前,他推出犛牛現代養(yang) 殖與(yu) 生態協調技術“組裝模型”項目,每頭牛的綜合產(chan) 值可從(cong) 過去的760元到改進後的1萬(wan) 元,然而看似高標準、高效率的項目,卻碰到了缺資金、缺場地的麻煩。

  “原先在牧場選址,但因環保問題,手續根本辦不下來,正好趕上山東(dong) 援建小微企業(ye) 孵化園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啟動,真是場‘及時雨’!”於(yu) 明勝回憶說,“當時掛職的縣委副書(shu) 記勞建剛同誌跟我說,‘先在這幹,把產(chan) 品拿出來,把產(chan) 值提上去,缺什麽(me) 跟我說!’工程進度慢,他比誰都著急,三天兩(liang) 頭來電話問,有一次他還把當地主要負責人都拉了過來,核定項目主要指標後,工程進度才加快。”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科技先行,為(wei) 科研人員提供施展拳腳的平台和空間,培養(yang) 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的人才,山東(dong) 援建援到了“根”上。

  “我們(men) 最高記錄是在抖音平台四個(ge) 小時直播帶貨賣了900多萬(wan) 元貨品,而且大都是當地特色農(nong) 副產(chan) 品”,在孵化園創業(ye) 展示中心,尺度管理公司帶貨網紅孵化項目負責人呂夢洋介紹道。此外,團隊還免費為(wei) 本地牧民做電商培訓,幫助其通過電商創業(ye) 走上富裕之路。

  “有了山東(dong) 援建資金的扶持,一些因資金困難或者廠房受限無法生產(chan) 的合作社或者小微企業(ye) 就有了堅強後盾。” 祁連縣工信局副局長索安表示。據悉,入駐小微企業(ye) 創業(ye) 孵化園基地的企業(ye) ,隻需投入較少的設備資金就可以開始進行生產(chan) 。除此之外,對於(yu) 入住的企業(ye) 還有優(you) 惠政策,三年內(nei) 免租,三年後企業(ye) 孵化成功,再根據條件適當的收取一些租賃費。

  小微企業(ye) 創業(ye) 孵化園項目占地麵積60畝(mu) ,建築麵積為(wei) 11996.29平方米,包括創業(ye) 展示中心大樓、電子商務倉(cang) 儲(chu) 物流配送中心、標準廠房、農(nong) 牧民綜合培訓中心等五個(ge) 功能區,其中濱州投資800萬(wan) 元,目前已入駐電商企業(ye) 12家,生產(chan) 企業(ye) 2家,成為(wei) 祁連縣以創新、創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舉(ju) 措。

  民生工程暖人心,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祁連片區)核心區生態移民安置房建設項目場地,1、2號居民樓正在緊張地進行主體(ti) 施工。祁連縣住建局項目辦主任連玉國介紹,為(wei) 解決(jue) 祁連山國家公園核心區居民的搬遷安置工作,規劃建設住宅樓兩(liang) 棟,采用集中供暖、飲水用電等配套設施,設計戶數32戶,總建築麵積3815㎡。項目總投資1000萬(wan) 元,資金來源全部為(wei) 山東(dong) 援建資金。

  (二)

  八寶河穿過祁連縣城,在縣城的西北方向,它遇到了遠道而來的黑河,欣然加入了黑河的隊伍。

  “與(yu) 我國大多數河流自西向東(dong) 流的流向不同,八寶河是‘逆‘流的。”祁連縣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馬宏祥介紹道。

  25歲的居民王誌順正在八寶河畔散步,剛從(cong) 天津鐵道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的他,最近又順利地通過了青藏鐵路公司的麵試,將被分配到格爾木市工作。回到家鄉(xiang) ,他說變化最大的是教育。

  “我初中是在民族中學上的,高中是在海北三中上的,學習(xi) 成績談不上好,但我知道山東(dong) 支援的專(zhuan) 家們(men) 很辛苦,經常看到老師備課到很晚,第二天紅腫著眼圈來上課的。”王誌順說,“聽師弟師妹們(men) 說,現在學習(xi) 成績排名靠前的學生還可以去濱州上課,高考都可以考取重點本科,很羨慕。”

  然而,馬行千裏,不洗塵沙,2019年,剛到任掛職祁連縣民族中學副校長的賈新生就被當地的高原氣候來了個(ge) “下馬威”。

  有人曾說,海北州隻有兩(liang) 個(ge) 季節:一個(ge) 是冬季,一個(ge) 是大約在冬季。在平均海拔3500米雪域高原上,冬天來的特別早,每年的九月中旬,植被就會(hui) 枯萎,大氣中氧氣濃度急劇下降。嚴(yan) 寒缺氧一直困擾著這個(ge) 來自黃河三角洲的山東(dong) 漢子,每晚的輾轉反側(ce) 、睡眠不足,使他深受折磨。

  困難不止於(yu) 此,祁連縣民族中學是該縣唯一一所初中,2000名學生分別來自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10個(ge) 民族,生源來自3鎮4鄉(xiang) ,由於(yu) 各地的教育教學情況不同,初一入學的學生的水平差異非常大。有的學生期中考試隻考了十幾分,讓賈新生一度十分失望。

  通過細致調研和多方交流,賈新生從(cong) 改變學生不良習(xi) 慣和觀念入手,逐步解決(jue) 了學校在午休時間荒廢、晚自習(xi) 混亂(luan) 等方麵問題;在此基礎上,他結合網班教學資源、支教教師和當地優(you) 秀教師的經驗,通過說課比賽、老帶新、傳(chuan) 幫帶等形式,打造了一隻帶不走的優(you) 秀教師團隊。在2021年青海省教學能手評選和青海省崗位練兵比賽中,海北州共有4名青海省教學能手入選,其中祁連民中占有3位。

  今年5月23日,賈新生作為(wei) 山東(dong) 省第四批援青幹部人才的唯一代表、援青六省市唯一教育界代表出席青海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

  2021年8月以來,濱州市10名支教教師來到祁連開展對口支援工作,第九批援青支教團成員、鄒平市第二中學教師顏微來到海北州第三中學支教,她表示,幹燥缺氧的高原反應,讓她徹夜難眠;白天上課時,頭痛惡心、胸悶氣短更是常事,一堂課上幾分鍾就覺得喘不過氣來,還會(hui) 不時流鼻血·····……

  克服了最煎熬的適應期後,她成為(wei) 民族班最吃苦耐勞、最受歡迎的“拉姆”(藏語“仙女”)。為(wei) 記住每個(ge) 學生的名字,她潛心了解“鬥科才讓”“尕德拉毛”“代吉卓瑪”等藏語所代表的含義(yi) ,一年的支教生涯結束後,前來送別她的高三·六班學生玉桑卓瑪止不住熱淚盈眶:“顏拉姆,記得一定要早點回來看我們(men) 哦,我們(men) 都會(hui) 想你!”

  說起第九批援青“支教團隊”,青海省祁連縣海北州第三高級中學校長馬清連口稱讚:“濱州選派的教師個(ge) 個(ge) 都是好樣的,素質高、業(ye) 務精、作風實,是我校教師學習(xi) 的榜樣。”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實幹者。無論是援青幹部、教師、醫生,抑或是普通工人,雖然,眼前的他們(men) 一個(ge) 個(ge) 變得麵容粗糙、膚色黝黑,與(yu) 三年前相比,幾乎變了個(ge) 模樣,但正因為(wei) 有了這群可敬的人們(men) ,才使得今日的祁連舊貌換新顏。

  雨季已經到來,八寶河的河水繼續向西流淌著……

  (責編:鄭浦麗(li) 、邢曼華)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