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動物園已繁育朱鹮70多隻

發布時間:2022-08-22 14:23:00來源: 北京日報

 

  有著“鳥中國寶”之稱的朱鹮,已經從(cong) 發現之初的7隻擴大到5000隻。記者自北京動物園獲悉,該園40多年中先後繁育70多隻朱鹮;其中最“年長”的36歲,相當於(yu) 人類120歲左右。

  從(cong) 零開始搶救瀕危物種

  “翩翩起舞兮朱鷺,來泠春塘棲綠樹”“因風弄玉水,映日上金堤”……古詩中的朱鹮輕盈靈動,姿態蹁躚。因體(ti) 態秀美,朱鹮素有“鳥中美人”之稱。

  據資料記載,朱鹮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多萬(wan) 年,然而在20世紀初,短短的幾十年驟然縮減到幾近滅絕的境地。1981年5月底,在陝西漢中洋縣,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世界僅(jin) 存的7隻野生朱鹮。朱鹮和大熊貓一樣被國家列為(wei) 一級保護動物,IUCN《紅色名錄》將其列為(wei) 世界級瀕危物種。

  1981年6月,陝西洋縣的7隻朱鹮的1隻幼崽從(cong) 巢中掉落,被正在觀察它們(men) 的鳥類學家們(men) 救起,並緊急送往北京動物園救助。在那個(ge) 時候,朱鹮人工飼養(yang) 領域是空白的,一切都要從(cong) 零開始,北京動物園自此開啟了朱鹮人工飼養(yang) 保護之路。後來的幾年間,又有6隻朱鹮陸續被送到北京動物園。

  孵化育幼飼養(yang) 關(guan) 關(guan) 難過

  1986年,北京動物園成立“朱鹮人工養(yang) 殖中心”,由著名的朱鹮保護、繁殖專(zhuan) 家李福來先生負責。朱鹮的遷地保護研究也由此發端。

  先要過的是孵化難關(guan) 。朱鹮的孵化育幼與(yu) 普通鳥類不同,有特定的溫度、濕度要求,這些都需要人工控製和24小時不間斷監測。飼養(yang) 人員在快出殼的時候經常要連續工作30多個(ge) 小時,一直在旁邊盯著,遇到雛鳥力量不夠時還需人工幫忙破殼。

  小朱鹮孵化出來之後,進入育幼階段。它們(men) 被放入一個(ge) 人類嬰兒(er) 的保育箱。保育箱對於(yu) 朱鹮來說空間太大,剛出生的小朱鹮腦袋就黃豆粒那麽(me) 大,在溫度和濕度的控製上也要格外小心。

  飼養(yang) 團隊通過不斷摸索,將幼鳥的飲食從(cong) 0到2個(ge) 月分為(wei) 8段,用肉蛋奶混合起來,調配出從(cong) 液態到固態共8種形態的飼料,就像嬰兒(er) 奶粉一樣分成不同段,以滿足不同年齡和階段的幼鳥對於(yu) 食物及能量需求。

  現在,北京動物園朱鹮班組依舊人工飼養(yang) 著27隻朱鹮。每年3月都是朱鹮的發情期,這時候,飼養(yang) 團隊會(hui) 采集柳條編成人工巢,捆綁在室外運動場供朱鹮選擇,同時還會(hui) 準備更多的柳枝、幹草分散在運動場各個(ge) 周圍。

  種群總數已超5000隻

  朱鹮平均壽命20多歲。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從(cong) 洋縣送來的朱鹮平平還健在,今年有36歲了,相當於(yu) 人類120歲左右。平平在北京動物園一共繁殖了27隻朱鹮,為(wei) 朱鹮種群壯大做了非常大的貢獻。

  由於(yu) 朱鹮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所以北京動物園將它們(men) 飼養(yang) 在西鶴島上,不對外展出。小島周圍有水塘環繞,這種生活環境也更接近原生態,有利於(yu) 朱鹮的成長。

  40多年中,北京動物園先後繁育70多隻朱鹮,建立了中國第一個(ge) 朱鹮人工種群。1986年北京動物園建立朱鹮“遷地保護”第一個(ge) 人工種群;1989年首創世界人工飼養(yang) 朱鹮繁殖成功記錄;1990年人工育雛朱鹮成功;1992年,攻克“遷地保護”中飼養(yang) 、存活和繁殖的三大難關(guan) ,這是人工飼養(yang) 、繁殖中的又一重大突破。2001年,朱鹮在圈養(yang) 條件下首次自然育雛成功。此後,北京動物園將朱鹮人工繁殖技術推廣至陝西洋縣等朱鹮自然保護區,並參與(yu) 推進人工繁育朱鹮放歸自然和再建野生種群,積極助力野生朱鹮種群重建。2021年發布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shu) 顯示,朱鹮由發現之初的7隻增長至目前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5000隻。北京動物園資料圖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