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南京經驗”:鼓樓實踐中的甲方乙方
將過時了的報刊箱保留,在圍牆邊設幾條不鏽鋼晾衣架……在南京市鼓樓區多倫(lun) 路48號院郵局宿舍定稿的微更新方案中,雖說不少細節與(yu) 設計師的想法相悖,可居民們(men) 卻很堅持,最終如願以償(chang) 。
作為(wei) 2021年11月開始的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南京市已在圍繞居住類地段、生產(chan) 類建築、公共類空間和三者組合形成的綜合類片區四種類型開展試點。事實上,南京中心城區的城市更新工作已持續開展多年。截至去年底,該市已累計改造房屋麵積約3600萬(wan) 平方米。
擯棄過度房地產(chan) 化的大拆大建,代之以積極穩妥的城市更新,應該秉持怎樣的理念?“要回應群眾(zhong) 之願,更要繪就共榮之景。”南京市提出,既高度重視廣大市民在城市更新中的主體(ti) 地位,將公眾(zhong) 參與(yu) 貫穿工作的全過程,讓市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也要因地製宜、因勢利導,補齊城市短板弱項,解決(jue) 城市突出問題。
鹽東(dong) 街21號院居民說“不”
小區進門處,擺上兩(liang) 排綠植,打造花園式連廊;圍繞院落中庭的枇杷樹再造景,建設賞心悅目的“綠色”小區……就是這樣一份“想想看就很美”的小區微更新“藍圖”,鹽東(dong) 街21號院的居民卻集體(ti) 說了“不”。
這個(ge) 小區建成於(yu) 1996年,前些年從(cong) 頂樓漏水到路麵破損陸續出現了一些問題,一場漸進式的出新工程已經實施。4年前,小區完成了綜合環境整治和雨汙分流工程。2年前啟動的宜居化改造,旨在“拾遺補缺”。
讓設計師們(men) 沒想到的是,在宜居化改造時,小區居民這些“業(ye) 餘(yu) 選手”卻給他們(men) 上了一課。
“小區內(nei) 部空間本來就不大,太多花花草草沒必要上。”老住戶蘆學華被大夥(huo) 推舉(ju) 為(wei) 小區微更新的“民意代表”。他說,街道對他們(men) 的呼聲非常重視,在施工前就召開了三次居民議事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包括社區設計師、宜居街區項目代建方、街道和社區等各方麵都來了。可達成一致意見的,隻有“模塊化”建設等個(ge) 別方麵:居民們(men) 隻同意在小區內(nei) 部刷上藍色條飾,標識出慢行步道。之後,對分歧較大的小區大門樣式、內(nei) 部裝飾等問題反複征求意見再會(hui) 商。“動工後,我們(men) 又注意到車棚設計不實用,空間小,還不能遮風避雨,為(wei) 此我們(men) 又向街道反饋了意見。”蘆學華說。
尊重居民意見,小區院門最終設置成雙開式大鐵門,這在整個(ge) 片區也是“獨一號”;院門前象征性擺了幾盆綠植,走廊進行了大片留白;原本設計為(wei) 健身區域的地方,最終擺了兩(liang) 張象棋桌,桌旁新立一根長長的不鏽鋼杆子,便於(yu) 居民晾曬衣物。
“設計師們(men) 想破腦袋都想不到,會(hui) 有人要求在車棚圍出一塊區域,保管鐵鍬、笤帚等勞動工具。”下關(guan) 街道辦事處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李軍(jun) 說,鹽東(dong) 街21號院是無物管小區,大夥(huo) 希望為(wei) 這些工具建一處“安身之所”。實際上,政府建議的微更新方案最終成了改造框架,大量設計被做了“減法”。越來越多的居民意識到,小區是用來生活的,實用才是正道。
城市更新中的甲方乙方
繼去年8月住建部發布“大拆大建”限令後,南京、蘇州等21個(ge) 城市成為(wei) 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為(wei) 此,南京已先後發布《居住類地段城市更新規劃土地實施細則》《南京市城市更新試點實施方案》等一攬子政策。人民網注意到,南京將“公眾(zhong) 意見”貫穿方案設計、方案審批、實施建設等全流程,“以人為(wei) 本”的理念得到充分彰顯。
南京市城鄉(xiang) 建設委員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讓居民參與(yu) 到城市更新中來,南京已探索十餘(yu) 年。而今,老舊小區怎麽(me) 更新,已經不再是單純解決(jue) 牆體(ti) 滲漏、道路破損等看得見的“頑疾”,做好“宜居”文章。在多位基層幹部看來,政府在城市更新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提供“裝修”服務的乙方。
淺黃色的外牆、黑色的瀝青道路……完工不久的寧海路23-1號的開元公寓處處透著“新生”氣息。“清爽!舒服!”住在小區2棟的楊先生這樣形容他的感受。他坦言,這4個(ge) 字讓他和鄰居們(men) 等了好些年,出新後的開元公寓是他們(men) 理想中的樣子。
南京有著厚重的曆史感,寧海路一帶尤甚。故都的餘(yu) 韻、老城的氣質,在保存完好的民國建築群間流淌。“‘甲方’要求刷出‘五彩斑斕的黑’,在這次出新中有了現實案例。”寧海路街道物業(ye) 辦主任賈暉笑著說,開元公寓小區的出新,受到了居民的巨大關(guan) 注。從(cong) 功能性到美觀度,每一處細節都被反複推敲。
讓賈暉印象深刻的是,居民們(men) 認為(wei) ,小區原本的白色外牆應該刷成奶黃色,與(yu) 街區的整體(ti) 色調相配。設計方修改完設計圖後,居民們(men) 又擔心設計圖的塗料配色與(yu) 實際有色差,特意讓施工方找了一麵牆,刷出四五種黃色一一對比,這才選出了牆漆配色。
“俯下身,才知道這麽(me) 多自以為(wei) 能給居民提供服務的功能設施,與(yu) 預期效果還有不小的差距。”鼓樓區房產(chan) 局局長殷位棟說,為(wei) 細化落實“居民深度參與(yu) ”等理念,該區明確了“N+X”改造方式。所謂“N”,指的是老舊小區改造的“規定動作”,比如外立麵出新、樓頂的防水和隔熱措施、小區綠化、道路鋪設、車棚改造等;“X”指的是“自選動作”,根據不同小區的特點,製定更具特色的方案。
作為(wei) 南京的老城區,2022年,鼓樓區共有14個(ge) 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涉及改造房屋194幢,建築麵積52萬(wan) 平方米。除開元公寓目前已經完工,其餘(yu) 13個(ge) 項目按序時完成座談、設計、招標等流程,也進入到了全麵入場和施工階段。
“城市矽巷”的新舊之變
從(cong) “拆改留”到“留改拆”,推進城市更新的思路越走越清晰,越來越有溫度。相應地,非生活片區的城市更新,也給一度被看衰的老城區帶來新的生機。
城市更新能否解決(jue) 老城“土地資源稀缺、發展載體(ti) 供給不足”的問題?南京已用行動做出回答:金陵製造局等老工業(ye) 建築蝶變為(wei) 1865創意產(chan) 業(ye) 園等新業(ye) 態,在玄武、秦淮、鼓樓三個(ge) 主城區打造的城市矽巷,形成了新的發展增長點。
在鼓樓區,作為(wei) 生產(chan) 類空間城市更新成果的“城市矽巷”“創新社區”,愈加受到產(chan) 業(ye) 界的矚目,他們(men) 主動選擇用腳投票。
位於(yu) 挹江門街道的紅五月矽巷,由老舊機械廠區升級而來。作為(wei) 鼓樓區環南財矽巷建設的重點項目,2019年,園區內(nei) 的老廠房被改造為(wei) 具有都市工業(ye) 特色的創新型服務型經濟集聚區,2020年底,紅五月矽巷通過驗收,1.8萬(wan) 平方米更新載體(ti) 正式投運。
“項目改造前,我們(men) 就規劃設計,向周邊居民和意向企業(ye) 做了大量調研。”紅五月項目總經理盧德智說,進入城市更新階段,就要拿出繡花功夫,提升品質,真正讓“人”的需求占“C”位。他們(men) 不僅(jin) 希望這個(ge) 老廠區能夠成為(wei) 符合現代高科技企業(ye) 生產(chan) 、辦公的特色園區,更希望將它打造為(wei) 示範性無邊界生活休閑區,為(wei) 周邊居民提供便民化、宜居化、安全化的生活空間。
在此背景下,設計師根據不同群體(ti) 的需求,努力尋找到平衡點。比如,紅五月矽巷通過向公眾(zhong) 敞開大門,解決(jue) 了洪廟一巷通行難問題;新建了機械停車樓,保障了園區客戶和周邊居民的停車需求;拆除金川河邊的破舊圍牆,讓臨(lin) 河建築內(nei) 視野更開闊;打造了現代工業(ye) 風的辦公主體(ti) ,獲得了一個(ge) 個(ge) 企業(ye) 的青睞。
正是通過向存量空間做增量文章,包括紅五月矽巷等一批老廠房、老校區、低效樓宇得以涅槃重生,鼓樓區近年已在尋常巷陌間騰挪出49.8萬(wan) 平方米矽巷載體(ti) 。
“城市更新,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順應城市建設規律的關(guan) 鍵之舉(ju) 。”在鼓樓區主要負責人看來,以城市更新推動城市功能複興(xing) 、高端要素複合、產(chan) 業(ye) 空間複歸,有助於(yu) 打造活力永續的“城市強核”,隻有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公共服務配套水平和資源人才集聚能級,方能實現老城的“再中心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