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考古季市民將受邀走進琉璃河遺址
鍾鼓樓片區環境整治效果顯著,胡同、四合院肌理清晰呈現;以盧溝橋、宛平城為(wei) 中心的抗日戰爭(zheng) 紅色主題片區正在進行改造提升,更多展示空間將於(yu) 2025年亮相;今年的北京公眾(zhong) 考古季,市民也可以實地探訪琉璃河遺址……昨晚,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提案辦理麵對麵”節目時,描繪了北京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新氣象。
數字技術助力中軸線保護
8月初舉(ju) 辦的2022“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hui) ”上透露了一則消息:國家文物局已經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wei) 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項目。近年來,隨著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推進,一批重點文物古建經過騰退修繕、環境整治,恢複曆史風貌,推動老城整體(ti) 保護與(yu) 複興(xing) 。
陳名傑帶來了一係列中軸線保護的最新進展:鍾鼓樓片區,嚴(yan) 重影響風貌的北海醫院和東(dong) 天意商城建築已經實現率先降層,鍾鼓樓周邊申請式退租和第五立麵整治收效顯著,地安門外大街沿街立麵煥然一新……“經過進一步修繕和環境整治,將來站在鍾鼓樓上,能看到整齊的胡同四合院肌理,在藍天白雲(yun) 、鴿哨聲中感受老城魅力。”陳名傑說,從(cong) 鍾鼓樓一路往南,景山、故宮、太廟、正陽門、先農(nong) 壇、永定門……還會(hui) 有更多的文物古建向公眾(zhong) 開放。
中軸線也是活態的,數字化為(wei) 文物活化利用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陳名傑介紹,市文物局還推出了“數字中軸”項目,建設監測中心和應用平台,綜合遺產(chan) 日常監測數據等各類信息,數字還原中軸線;同時麵向公眾(zhong) 推出“雲(yun) 上中軸”小程序、發布北京中軸線申遺首個(ge) 數字形象“北京雨燕”等。
公眾(zhong) 考古季即將啟動
西山永定河、大運河、長城三條文化帶上,也有新亮點。
琉璃河遺址考古去年也有了新收獲: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套青銅尊、青銅卣和青銅爵組成的青銅禮器組合,器內(nei) 珍貴銘文實證了北京3000餘(yu) 年建城史。該遺址2019年啟動考古工作以來,發掘麵積已達1000餘(yu) 平方米,發現眾(zhong) 多西周時期的遺跡、文物,北京城的城市之源在考古發現中不斷得到證明。
以考古成果為(wei) 依據,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全麵開啟。陳名傑透露,今年的北京公眾(zhong) 考古季即將啟動,市文物局將向社會(hui) 公開招募一批家庭,跟隨考古人員一起走進琉璃河遺址,實地感受考古的魅力。“今年琉璃河遺址的考古範圍比去年大得多,我們(men) 希望能有更多的考古成果展示給社會(hui) 公眾(zhong) 。”
紅色主題片區有望“擴容”
此外,作為(wei) 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紅色資源也非常豐(feng) 富。
本市持續推動建黨(dang) 、抗日戰爭(zheng) 、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主題片區建設發展,打造了以北大紅樓為(wei) 中心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以盧溝橋、宛平城為(wei) 中心的抗日戰爭(zheng) 主題片區,以雙清別墅、天安門為(wei) 中心的新中國成立主題片區。
陳名傑也帶來了三大紅色片區的新進展。其中,北大紅樓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共包括31處舊址,自去年開放以來,目前已經有超過200萬(wan) 人次參觀。抗日戰爭(zheng) 主題片區正在進行改造提升,實施盧溝橋宛平城保護修繕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和周邊環境整治工程,預計2025年將有更多的展示空間麵向公眾(zhong) 開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