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落戶南京浦口 來看當地科技興農新實踐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是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8月24日至26日,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工作會(hui) 議暨2022全國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活動,將在南京國家農(nong) 創中心召開,各方專(zhuan) 家學者、創新企業(ye) 代表齊聚,共商科技興(xing) 農(nong) 大計,探索現代農(nong)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事實上,在這場高規格會(hui) 議的舉(ju) 辦地南京市浦口區,從(cong) 數字大田、數字漁場到智慧化牧場等等,農(nong) 業(ye) 與(yu) 科技融合正不斷深入,創新活力持續釋放,為(wei) 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提供了新動能。
據了解,浦口區是首批國家級數字鄉(xiang) 村試點區,位於(yu) 該區的南京國家農(nong) 創中心則是全國首家、華東(dong) 地區唯一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
現實所需 推進農(nong) 業(ye) 與(yu) 科技融合
浦口“農(nong) ”字特征明顯,農(nong) 村人口占50%,農(nong) 村區域占77%,農(nong) 業(ye) 占GDP比重超過10%,當地現有耕地10.11萬(wan) 畝(mu) 。在浦口區委農(nong) 辦副主任葉兆誌看來,當地發展農(nong) 業(ye) 必然要走科技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之路。
打藥不用人,育秧不下田。如今,占地1200畝(mu) 的湯泉數字大田示範區已經實現了全流程機械化和自動化,隻需四個(ge) 種植大戶承包即可完成全年生產(chan) 勞作。
據了解,各類“黑科技”的使用可讓湯泉數字大田示範區農(nong) 機作業(ye) 效率提高50%以上,節約水、肥、藥10%至15%,帶動周邊農(nong) 戶致富增收,同時通過可視化、數據化、標準化管理,為(wei) 農(nong) 業(ye) 節水、災害評估、減災減損提供科學指導與(yu) 服務。
通過標準化生產(chan) 、高效設施投放等提高畝(mu) 均產(chan) 量,2022年上半年,浦口區完成夏糧播種麵積1.95萬(wan) 畝(mu) 、秋糧播種麵積5.54萬(wan) 畝(mu) 。
浦口青蝦養(yang) 殖的曆史由來已久,2020年,該區“永寧青蝦”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登記保護認證。近兩(liang) 年,乘著數字鄉(xiang) 村建設的東(dong) 風,當地蝦塘裝上了溶氧監測傳(chuan) 感器和微孔增氧設施,養(yang) 殖戶可以通過手機實現智慧養(yang) 殖。
然而,令當地蝦農(nong) 困惑的是,養(yang) 好蝦並不等於(yu) 好收益,生鮮配送是當地青蝦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的最大障礙。浦口區依托省級“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建設的契機,創新運用“充氧+低溫”保鮮技術提高青蝦遠距離物流運輸成活率。青蝦銷路順著網絡從(cong) 南京擴展到全國。如今,永寧街道青蝦養(yang) 殖麵積約1萬(wan) 畝(mu) ,產(chan) 量600噸,現代農(nong) 業(ye) 已初具規模。
生動實踐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
8月中旬,在橋林街道蘭(lan) 花塘,一望無際的廣袤田野裏,水稻已進入拔節孕穗期。這片4248畝(mu) 的高標準農(nong) 田,是浦口區建設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先行縣過程中新打造的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展示基地——蘭(lan) 花塘高標準農(nong) 田,也是該區連片麵積最大的一處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
在這片高標準農(nong) 田裏,既有張洪程院士團隊的精準定量栽培技術,也用上了趙春江院士團隊的農(nong) 機智能控製係統,還采用了沈其榮院士團隊的哈茨木黴生物有機肥等關(guan) 鍵技術。
趙春江是第一位入駐南京國家農(nong) 創中心的院士,其團隊研發的全流程集成式智慧農(nong) 業(ye) 係統,改變了傳(chuan) 統種植模式。在湯泉數字大田示範區,1200畝(mu) 稻麥種植能實現“無人化”自主作業(ye) ,正是得益於(yu) 趙春江院士團隊的技術支持。
手中有糧,方能心中不慌;藏糧於(yu) 地,更要藏糧於(yu) 技。院士團隊的技術輸出,是科研人員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的生動寫(xie) 照,這讓蘭(lan) 花塘高標準農(nong) 田充滿科技範兒(er) ,也讓當地對糧食豐(feng) 收有了更大的把握。
近年來,南京國家農(nong) 創中心引進各類高端人才團隊超50個(ge) ,包括趙春江、鄒學校、沈其榮等近十個(ge) 院士團隊,打造了全國唯一的集群式農(nong) 業(ye) 院士創新基地。如果說,浦口農(nong) 業(ye) 與(yu) 科技加速融合是“近水樓台先得月”,那麽(me) ,農(nong) 業(ye) 科技在浦口的落地,也推動了南京國家農(nong) 創中心的發展。
2016年、2017年和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要建設“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作為(wei) 全國首家、華東(dong) 地區唯一一家國家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南京國家農(nong) 創中心在創建之初就被寄予厚望,並以建設世界知名“農(nong) 業(ye) 矽穀”為(wei) 目標,力爭(zheng) 走出一條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
如何用好“家門口”的資源,強化科技興(xing) 農(nong) ?“發揮南京國家農(nong) 創中心在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我們(men) 推進江蘇生物種業(ye) 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長江經濟帶糧食產(chan) 業(ye) 工程院項目,加快建設長三角葉菜、茄果類育種基地等5個(ge) 標杆型農(nong) 業(ye) 高標準示範基地,打造永寧青蝦園、湯農(nong) 農(nong) 業(ye) 科技小鎮等10個(ge) 農(nong) 業(ye) 高科技應用場景,引領帶動全區現代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浦口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劉飛介紹。
科技引領 推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需要“真金白銀”投入。“蘭(lan) 花塘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占地麵積4248畝(mu) ,計劃總投資4336.71萬(wan) 元,畝(mu) 均投資超過1萬(wan) 元。”在葉兆誌看來,要收回如此高昂的投資成本,不能僅(jin) 靠糧食,而是要依靠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提高效益。
浦口區意識到,實現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需要快速提升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水平和產(chan) 業(ye) 技術成果供給質量,在農(nong) 業(ye) 科技支撐方麵實現由數量為(wei) 主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向生態、文化、休閑等多功能轉變,由單項技術創新向多技術集成、新模式構建、新業(ye) 態培育等轉變。
和人們(men) 印象中的稻田不同,城市地鐵不時穿過蘭(lan) 花塘高標準農(nong) 田,京滬高鐵線離這片大田隻有幾百米,駐足於(yu) 此,仿佛置身“城市田園”。據了解,浦口區在抓好蘭(lan) 花塘高標準農(nong) 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同時,還將利用田間80畝(mu) 建設用地,打造全國首個(ge) “地鐵水稻公園”。
有著優(you) 質的生態資源和豐(feng) 富的科技儲(chu) 備,浦口區如何讓農(nong) 業(ye) 從(cong) 融合中謀發展,從(cong) 生態中尋效益?憧憬當地“十四五”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當地提出建好“三塊田”,除了蘭(lan) 花塘高標準農(nong) 田片區打造的富有創意的“水稻公園”和具有詩意的“城市田園”,還將打造湯泉農(nong) 場7000畝(mu) 數字智慧高標準農(nong) 田,以及以油料生產(chan) 為(wei) 主的永寧張圩萬(wan) 畝(mu) 純生態型的高標準農(nong) 田。
農(nong) 業(ye) 科技、生態、都市近郊優(you) 勢明顯,浦口在培育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上深耕細作。永寧街道聯合村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稱號,星甸街道王村片區建設省級萬(wan) 畝(mu) 優(you) 質果蔬基地,湯泉街道打造精品苗木示範基地……此外,當地還建成西甜瓜、小龍蝦等4個(ge) 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示範基地,數量居全省前列。
“浦口是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的魚米之鄉(xiang) ,這裏既能看見都市的繁華,也能體(ti) 驗‘風吹稻花香兩(liang) 岸’。”葉兆誌說,在農(nong) 業(ye) 科技引領下,浦口農(nong) 業(ye) 將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培育鄉(xiang) 村旅遊、農(nong) 村電商、康養(yang) 體(ti) 驗、農(nong) 事體(ti) 驗等各類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