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變身小劇場話劇(深觀察)
近日,位於(yu) 北京王府井地區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先鋒智慧劇場,曆經2年多“重裝”,迎來了不同尋常的“首秀”。
7月31日,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立項資助、中國國家話劇院主辦的“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在經過一年多的醞釀後,正式登陸先鋒智慧劇場。麵向社會(hui) 遴選出的12位青年導演,根據要求完成古典文學“現代化轉譯”這一命題,從(cong) 《水滸傳(chuan) 》和《牡丹亭》兩(liang) 部名著中擷取素材,創作出12部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小劇場話劇,並從(cong) 即日起連續6個(ge) 周末進行展演,以作品交出自己對傳(chuan) 統、對戲劇、對生活的“答卷”。
為(wei) 何要“現代化轉譯”古典文學
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立項資助、中國國家話劇院主辦的“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旨在搭建國家話劇院的平台,集結青年戲劇人才。計劃將陸續推出3季,分別以古典名著改編、世界經典呈現、中國原創故事為(wei) 主題。
在談及為(wei) 何把古典名著改編作為(wei) 第一季“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的主題時,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文化自信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國人,認識中國文化,有這樣的覺知而後才能有這樣的自信。所以,第一季計劃定位於(yu) 對古典文學的一次探索,通過改編經典名著,讓青年導演和年輕觀眾(zhong) 能進一步接觸、了解中華傳(chuan) 統文化。
《水滸傳(chuan) 》和《牡丹亭》作為(wei) 中國的經典名著,其中的人物與(yu) 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長期以來,為(wei) 電視劇、電影、戲曲等藝術形式提供了不竭的靈感和源泉。此次“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挑選這兩(liang) 部名著,是希望通過“一文一武”兩(liang) 種類型,充分訓練和展示青年導演的能力與(yu) 才華。
“如何將湯顯祖的作品進行現代化轉譯,展示其結構的精妙、文辭的優(you) 美,是選擇‘文’的導演需要去做的功課。而選擇‘武’的導演,則需要深究東(dong) 方美學中的造型意識、行當意識與(yu) 舞台調度、舞台空間的流動性的結合。”“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創作統籌、中國國家話劇院創作部編劇崔磊說。
今天,要在時長1小時左右的小劇場舞台上,呈現文學上的鴻篇巨製,對任何一位導演來說都是極具挑戰的考驗。在反複閱讀原著的過程中,此次參與(yu) “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的12位青年導演,或以某個(ge) 人物為(wei) 基點,或以某段故事為(wei) 線索,或以某種視角為(wei) 窗口,或以某些戲劇手段為(wei) 方法,打開了古典文學“現代化轉譯”的無限可能。
在《假行者》中,導演溫琦試圖探尋一個(ge) 問題的答案,那就是在漫長的曆史文化裏,武鬆為(wei) 何會(hui) 成為(wei) 被改編創作最多的角色之一。在貼合原著的基礎上,溫琦挖掘了武鬆形象的多樣性。在他看來,《水滸傳(chuan) 》本身就是一部來源於(yu) 人民的文學,對其“現代化轉譯”不是照相機般的複刻,而是結合現實進行加工與(yu) 再創作。
根據《牡丹亭》原著所提供的空間架構,導演高蕾蕾的《三生路》,在神界、人世、夢境三界往複穿行,以花神和胡判官的視角切入,追溯杜麗(li) 娘的前世姻緣。在舞美意象表達上,借用“回型路”構建夢境世界和世間道路;利用“梅樹”變化來表示陰陽轉換、時間變化,串聯杜柳二人的情思,生動呈現了一場感人至深的“夢中之情”,詮釋了中國人骨子裏的浪漫主義(yi) 精神。
取材自《水滸傳(chuan) 》第44回至46回的《薊州疑雲(yun) 》,由頭陀與(yu) 和尚離奇死亡的一樁懸案展開。導演兼編劇張肖在原有的人物之上,新增加了薊州巡尉施耐庵與(yu) 小鋪兵兩(liang) 位主角,通過他們(men) 對案件的調查,拆解重組原來的故事,解開籠罩在石秀、楊雄、潘巧雲(yun) 等人身上的謎團,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出原著中一帶而過的細節和人物的內(nei) 心世界,發起對情感的追問、忠義(yi) 的思辨、人性的審視以及對小劇場話劇的探索。
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碰撞出哪些火花
“很幸運能參與(yu) ‘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薊州疑雲(yun) 》是非常自由酣暢的一次創作,注入了我多年來對戲劇、生活的體(ti) 驗,是我個(ge) 人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張肖表示。
張肖學了4年戲,排過7年戲。在他之前創作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國外經典劇本的改編,他深感文本對於(yu) 二度創作的重要性。此次,《水滸傳(chuan) 》堅實的文學基礎、豐(feng) 富的情節設置、鮮明的人物特點,給予了他二度創作盡情揮灑的空間。
在《薊州疑雲(yun) 》中,張肖不僅(jin) 采用懸疑類型化的演出形式,還在舞台道具和演員表演上,借鑒了傳(chuan) 統戲曲藝術的假定性手段,以此實現對舞台的靈活調度。古風音樂(le) 和現代音樂(le) 的結合,在推動劇情發展的同時,也為(wei) 該劇製造了強烈的記憶點。
“此次參與(yu) ‘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的導演,無論是不是科班出身,都對戲劇抱有巨大的熱忱。他們(men) 通過作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潛力。這個(ge) 過程中,他們(men) 身體(ti) 力行繼承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自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崔磊說。
既然是古典文學的“現代化轉譯”,傳(chuan) 統和現代必然要產(chan) 生強烈碰撞。在此次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青年導演自覺運用戲曲、武術、民樂(le) 、非遺等傳(chuan) 統元素,將“古”與(yu) “今”巧妙融合。比如,《假行者》根據戲曲武打編創了“武鬆打虎”和多個(ge) 打鬥場,一招一式皆精妙;《念》引入高甲戲這一國家級非遺,將極具功底的唱腔念白、生動詼諧的醜(chou) 角表演融入劇情,有力助推了魯智深形象的塑造。
發掘講好中國故事的戲劇人才
青年人才是戲劇發展的動力。青年戲劇人才的培養(yang) 需要平台,也需要舞台。
“此次創作過程中,中國國家話劇院給予了非常大的扶持,從(cong) 劇本的專(zhuan) 家意見,到排練廳探班,再到院長親(qin) 自到劇場給予建議和指導,對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年輕團隊來說,都是很大的幫助和鼓勵。”張肖說。
為(wei) 了保障青年導演有專(zhuan) 業(ye) 的舞台施展才華,中國國家話劇院不僅(jin) 以煥然一新的先鋒智慧劇場作為(wei) 展演場地,而且派出優(you) 秀的舞台美術設計師、燈光指導,為(wei) “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保駕護航,構建了“一文一武”兩(liang) 座夢幻舞台。
“‘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立足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田沁鑫說。她表示,希望通過這個(ge) 平台,當代青年戲劇工作者能更好地樹立對中國曆史、文化、地理、生活的認知,運用戲劇藝術自覺講述中國故事,使中華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體(ti) 現出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永恒魅力和當代價(jia) 值。
據了解,“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將作為(wei) 中國國家話劇院的一項常態化舉(ju) 措持續推行下去。今後,還將陸續推出編劇、演員扶持計劃。“我們(men) 將通過一係列計劃,發掘一批有誌於(yu) 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中國戲劇文化精神的高水平青年藝術人才,切實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中國國家話劇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鞏保江表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8月29日 第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