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相距1.5億公裏,給太陽大氣做CT(科技自立自強)

發布時間:2022-08-31 10:5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成功在軌運行10個(ge) 月後,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的科學探測和衛星技術成果今天正式公布。從(cong) “羲和號”上“看”太陽,觀測到了什麽(me) ?這些科學探測成果,對於(yu) 人類認識太陽有哪些新貢獻?後續太陽探測活動,還將如何開展?

  相當於(yu) 給太陽低層大氣做CT掃描

  “羲和號”於(yu) 2021年10月14日發射升空,運行於(yu) 平均高度為(wei) 517公裏的太陽同步軌道。作為(wei) 首位太陽專(zhuan) 屬“攝影師”,“羲和號”的發射,意味著我國實現太陽空間探測“零的突破”。

  “在科學探測方麵,‘羲和號’發射後成功實現了兩(liang) 個(ge) 首次,即國際首次獲得空間太陽Hα(氫阿爾法)波段光譜掃描成像以及國際首次在軌獲取太陽Hα譜線、Si I(中性矽原子)譜線和Fe I(中性鐵原子)譜線的精細結構。”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係統總設計師兼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yu) 數據中心主任趙堅介紹。

  “羲和號”衛星首席科學家、南京大學教授丁明德告訴記者,Hα譜線是太陽活動在太陽低層大氣中響應最強的譜線。對這條譜線開展探測,就可以同時獲得光球層和色球層的活動信息,大大提高了我們(men) 對太陽爆發物理機製的認知。

  “以前對於(yu) Hα譜線的探測隻能在地球上進行,受到大氣幹擾,探測數據經常不連續不穩定。”趙堅介紹,“羲和號”的主要科學載荷為(wei) 太陽Hα成像光譜儀(yi) ,通過光譜掃描成像,分辨率達到了0.0024納米,比地麵濾光器的分辨率提高了約10倍,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每張光譜掃描圖像實際上都包含了300多張照片,分別對應了光球層和色球層不同高度處的太陽圖像,因此相當於(yu) 給太陽低層大氣做CT掃描。而每一張“CT圖”上,又反映了日麵上近1600萬(wan) 個(ge) 點的信息。

  除了太陽Hα譜線,“羲和號”還同時獲得了Si I譜線和Fe I譜線。尤其是Si I譜線,以往在地麵觀測時被地球大氣的水分子譜線掩蓋,“羲和號”在空間直接觀測到了Si I完整的譜線輪廓,這是國際上的第一次。通過三條譜線的研究,結合“羲和號”獲得的全日麵色球和光球的多普勒速度圖,可以反演計算出太陽大氣的溫度、密度、速度,從(cong) 而幫助我們(men) 深入研究太陽的大氣結構,了解太陽爆發活動的觸發原因和傳(chuan) 播過程,更好地開展空間天氣預報,保障人類生命安全。

  專(zhuan) 家表示,“羲和號”衛星在軌開展的相關(guan) 試驗,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進行Hα譜線研究,目前已經獲得了2項太陽探測國際科學成果,顯著提高了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非接觸式磁浮衛星平台讓拍照更準、更穩

  “羲和號”在新型衛星技術試驗方麵也實現了多個(ge) 首次,如國際首次實現了主從(cong) 協同非接觸“雙超”(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衛星平台技術在軌性能驗證及工程應用;實現了國際首台太陽空間Hα成像光譜儀(yi) 在軌應用;實現了國際首台原子鑒頻太陽測速導航儀(yi) 在軌驗證等。

  “羲和號”衛星係統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科技委常委陳建新表示,要在相距太陽1.5億(yi) 公裏遠的地球附近對太陽“明察秋毫”,就對相機的指向精度和穩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羲和號”衛星在國際首次采用基於(yu) “動靜隔離、主從(cong) 協同”理念的非接觸式磁浮衛星平台,就像給相機裝上了高精尖的“雲(yun) 台”,讓相機對得準、拍得穩。

  “在太空中,衛星載荷哪怕一次微小振動,都會(hui) 讓成像效果差之毫厘、謬以千裏。”陳建新介紹,“雙超”衛星平台采用磁浮控製技術,將平台與(yu) 載荷的物理接觸徹底隔絕,確保載荷成像不受平台擾動的影響,將我國衛星平台的姿態控製水平提升了1至2個(ge) 數量級,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羲和號”還在軌驗證了艙間無線能源傳(chuan) 輸、激光通信、無線通信等多項衛星平台新技術。

  趙堅表示,隨著我國航天產(chan) 業(ye) 的不斷發展,對地觀測、空間科學探測等各類航天任務對高性能衛星平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尤其亟須發展具有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指標的衛星平台。“‘羲和號’高性能技術衛星平台在軌試驗,是世界上首次將磁浮技術在航天器上進行工程應用,大幅提升了我國空間觀測技術水平。”

  據介紹,未來“雙超”平台技術將在高分辨率遙感、太陽立體(ti) 探測、係外行星發現等新一代航天任務中得到推廣應用,推動我國空間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觀測到近百個(ge) 太陽爆發活動,數據向全球開放共享

  目前,“羲和號”每天都在按照既定計劃開展科學觀測,已經觀測到了近百個(ge) 太陽爆發活動,相關(guan) 研究工作正在開展。

  趙堅介紹,我國在太陽觀測領域發表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之前使用的數據均來自國外衛星數據。“羲和號”發射成功後,國家航天局牽頭成立了衛星數據科學委員會(hui) ,製定了數據政策,供國內(nei) 外科學家研究、使用、共享衛星探測數據,力爭(zheng) 產(chan) 生更多的原創性科學成果,為(wei) 人類科學事業(ye) 做出中國貢獻。目前,“羲和號”的科學數據已向全球開放共享。

  “太陽爆發產(chan) 生大量帶電高能粒子,對地球電磁環境造成嚴(yan) 重破壞,其中尤以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對地球電磁環境影響最為(wei) 顯著。這些太陽活動幹擾通信和導航、威脅航天員的健康,甚至毀壞航天器,對太陽活動的觀測和研究不僅(jin) 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yi) ,更具有巨大的應用價(jia) 值。”趙堅表示,太陽活動周期約11年,當前正處於(yu) 第二十五個(ge) 太陽活動周期,全世界又進入太陽研究新的高峰期。我國作為(wei) 航天大國,及時開展太陽探測活動十分必要。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已發射了70多顆太陽觀測衛星,聚焦於(yu) 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觀測研究。未來5年,國外至少將發射5顆太陽探測衛星。

  據介紹,今年我國還將發射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衛星,以“一磁兩(liang) 暴”為(wei) 科學目標,對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和全日麵矢量磁場開展觀測,為(wei) 預報嚴(yan) 重影響人類正常生活的空間災害性天氣提供支持。

  此外,我國正在論證後續太陽探測發展計劃,科學家們(men) 希望按照在黃道麵內(nei) 多視角探測、大傾(qing) 角太陽極區探測和太陽抵近觀測“三步走”實施,由易到難,逐步深入,進一步了解太陽的構造,確定太陽活動的三維結構,掌握機理和活動規律,為(wei) 人類科學事業(ye) 的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31日 12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