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建設製造強國,把製造業做實做優做強(評論員觀察)

發布時間:2022-09-20 16:2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cong) 2012年到2021年,工業(ye) 增加值從(cong) 20.9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37.3萬(wan) 億(yi) 元,年均增長6.3%;製造業(ye) 增加值從(cong) 16.98萬(wan) 億(yi) 元增加到31.4萬(wan) 億(yi) 元,占全球比重從(cong) 20%左右提高到近30%;500種主要工業(ye) 產(chan) 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chan) 品產(chan) 量位居世界第一……在“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一項項振奮人心的成就,見證我國製造業(ye) 發展實現量的穩步增長和質的顯著提升,產(chan) 業(ye) 體(ti) 係更加健全,產(chan) 業(ye) 鏈更加完整,綜合實力、創新力和競爭(zheng) 力邁上新台階。

  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主體(ti) ,是立國之本、興(xing) 國之器、強國之基。曆史與(yu) 實踐表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ye) ,就沒有強盛的國家和民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推動我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建設製造強國,強調“製造業(ye) 特別是裝備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提出“把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重要一環”,要求“把實體(ti) 經濟特別是製造業(ye) 做實做優(you) 做強”“打造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並為(wei) 全國服務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讓國家真正強大起來,就必須打牢大國製造的堅實基礎、激發科技創新的強勁動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製造業(ye) 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從(cong) 40萬(wan) 戶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到4萬(wan) 多家“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我國製造業(ye) 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市場主體(ti) 活力和實力不斷增強;從(cong) 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到5G手機2021年出貨量達到2.66億(yi) 部,我國製造業(ye) 供給體(ti) 係質量大幅提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從(cong) 大型飛機、載人航天、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等領域實現創新突破,到2021年重點工業(ye) 企業(ye) 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3%和74.7%,我國加快推進製造業(ye) 生產(chan) 模式轉型升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取得新成效……十年奮進,製造強國建設開啟新篇章,為(wei)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前,我國製造業(ye) 正處於(yu) 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的關(guan) 鍵時期,也處於(yu) 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關(guan) 鍵階段。看趨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與(yu) 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形成曆史性交匯;看短板,與(yu) 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製造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chan) 業(ye) 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麵的差距還比較明顯。完成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前瞻部署,繼續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邁進、智能化升級、綠色化轉型,不斷提高製造業(ye) 的發展活力、國際競爭(zheng) 力,努力實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chan) 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目標。

  製造業(ye) 的核心就是創新,就是掌握關(guan) 鍵核心技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推動我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建設製造強國,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chan) 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目前,我國製造業(ye) 研發投入強度從(cong) 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的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0.3%,570多家工業(ye) 企業(ye) 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同時,已布局建設23家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和國家地方共建製造業(ye) 創新中心,支持建設125個(ge) 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大幅提高。把創新擺在製造業(ye) 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讓中國製造“骨骼”更強健、後勁更充足。

  前不久,國際鐵路聯盟發布實施由我國主持製定的高速鐵路設計基礎設施標準和供電標準,填補了相關(guan) 領域的國際空白。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ye) 化道路,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引領世界製造業(ye) 發展的製造強國,必能為(wei) 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you) 勢。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9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