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鐫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基因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在北京召開,一年來,河北省民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精神,深入挖掘整理河北最具代表性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高起點、高標準開展《中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河北卷)編纂工作,為(wei) 中華民族史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互鑒融通,造就多元一體(ti) 中華文明
在邯鄲市叢(cong) 台公園,來自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邯鄲市趙都小學的部分師生正在參加暑期拓展活動。穿過古色古香的大門,一座宏大的青磚高台映入眼簾,這就是武靈叢(cong) 台,它的頂部平台有一棵國槐,已有近500年樹齡,至今枝繁葉茂、茁壯挺拔,它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也見證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程。
“戰國時代,中原地區的漢人都穿著寬袍大袖的衣服,行走時異常笨拙,相比之下,胡人的衣服是短衣窄袖,行動便捷,作戰時用的騎兵和弓箭靈活性、機動性強,在戰場上常常處於(yu) 主動地位。趙武靈王看到問題所在,決(jue) 定改穿胡服,並學習(xi) 騎射。在實施胡服騎射等一係列改革後,趙國的國力日漸強大,引得其他諸侯國爭(zheng) 相效仿。”趙文化專(zhuan) 家、長篇章回體(ti) 小說《趙武靈王》作者莊秋介紹,以輕便敏捷為(wei) 特色的胡服不僅(jin) 適應作戰的需要,也便於(yu) 人們(men) 的勞作,因而很快從(cong) 軍(jun) 隊傳(chuan) 到了民間。胡服騎射改革之後,人們(men) 不再區分左衽和右衽、胡服和漢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鑒、創新交融,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吸納力。
“今天在這裏學到了很多書(shu) 本外的知識,如石獅子的來曆,磁州窯瓷片描述的胡服騎射等。各民族優(you) 秀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今後我會(hui) 加強曆史文化學習(xi) ,做好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承者。”在參觀武靈叢(cong) 台後,趙都小學學生甘子惠說。
“內(nei) 外一統”,大小境門“境”不同
站在張家口市大境門廣場向南望去,蜿蜒的長城沿著巍峨的山勢向東(dong) 西兩(liang) 端延伸開來。大境門與(yu) 嘉峪關(guan) 、山海關(guan) 、居庸關(guan) 並稱為(wei) 萬(wan) 裏長城四大雄關(guan) ,被譽為(wei) “萬(wan) 裏長城第一門”。 長城的關(guan) 口都以“關(guan) ”“口”稱呼,隻有此處被稱作“門”,相比於(yu) 防禦、封閉的“關(guan) ”,“門”更體(ti) 現出一種門戶、交往的含義(yi) ,其背後流淌著民族融合的曆史淵源。
清順治元年,入主中原的清朝在來遠堡的長城上豁開個(ge) 大口子,打開了萬(wan) 裏長城上的第一座真正意義(yi) 上的門。大境門的開通不但使北方遊牧民族與(yu) 中原農(nong) 耕民族實現融會(hui) 貫通,也促使張家口完成因武而成、因商而興(xing) 的涅盤,張家口自此300年無戰事,和諧、交流、融匯成為(wei) 大境門的主旋律。
在大境門“大好河山照片展”,前來參觀的遊客們(men) 紛紛駐足停留在一幅名為(wei) “西境門”的照片前。景區講解員劉俊婷介紹,西境門開築於(yu) 明隆慶五年(1571年),比大境門早了73年。西境門高2.7米,寬1.62米,僅(jin) 可容一輛牛車通過,既可供長城內(nei) 外互通有無,又可遏製大量軍(jun) 隊入侵。雖然其規模和格局都體(ti) 現出曆史的局限,然而正是這個(ge) 人稱“小境門”的長城之門,使過去作為(wei) 華夷分界的長城成為(wei) 一條民族團結的融合線。現存於(yu) 小境門洞內(nei) 深0.07米至0.14米的車轍,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印證。
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大境門的融合文化和地標意義(yi) 驚豔世界。如今,圍繞“開放融合·大好河山”主題,大境門向廣大參觀者闡述著大境門長城文化、商貿文化和民族交融文化,積極承擔起“北方絲(si) 綢之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的新使命。
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自古是多民族聚集地區,燕山南北,長城內(nei) 外,見證著、創造著、書(shu) 寫(xie) 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曆史。從(cong) 先秦時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秦漢時的“趙佗和輯百越促統一”,明清時的“大境門內(nei) 外一統”……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
近年來,河北省民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會(hui) 議精神,充分發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高的優(you) 勢,認真落實國家民委“三項計劃”,與(yu) 京津民族工作部門共同簽署《民族地區青少年赴京津冀交流合作協議書(shu) 》,建立和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兩(liang) 頭對接”機製。強化示範引領,培育和湧現出了多個(ge) 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磅礴偉(wei) 力。(王傑、屈冠華、牛作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