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早期文明化進程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列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人民網太原9月16日電(段思齊)今日,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重點聚焦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後城咀石城遺址、山西興(xing) 縣碧村遺址、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河南鄭州商都書(shu) 院街商代墓地等重要考古新進展,揭示史前與(yu) 夏商城址建製和文化發展脈絡。
其中,山西興(xing) 縣碧村遺址以山西境內(nei) 黃河沿岸地區首個(ge) 確認的龍山時代大型石城聚落,展現了中國史前文明化與(yu) 早期國家形成發展的曆史進程,成為(wei) 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重要實證。
據介紹,碧村遺址位於(yu) 呂梁市興(xing) 縣,地處蔚汾河和黃河交匯處,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是山西境內(nei) 黃河沿岸地區首個(ge) 確認的龍山時代大型石城聚落。2020年至202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碧村遺址持續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碧村遺址麵積約75萬(wan) 平方米,曆年考古工作初步探明了遺址結構布局,自西向東(dong) 依次為(wei) 小玉梁、石門墕、城牆圪垛3處遺址點。出土遺物遺物以鬲、斝、盉、蛋形甕、高領罐等陶器為(wei) 主,還有少量玉石器、小件銅器、卜骨等。
專(zhuan) 家認為(wei) ,碧村遺址是河套地區黃河支流河口處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城址,是蔚汾河流域龍山時代晚期的中心聚落遺址。遺址的東(dong) 城門為(wei) 保存完整、結構嚴(yan) 密、形製規整,顯示了河套地區石城遺址一類獨特的城門形製。同時,碧村遺址控扼黃河兩(liang) 岸的突出戰略位置,城址布局呈現出處處設卡、重重把關(guan) 的多重防禦體(ti) 係,強烈指向其應是龍山時代黃河岸畔的一座關(guan) 口城市,掌控著西部與(yu) 中原之間的關(guan) 鍵要道,是揭示晉陝高原龍山時代社會(hui) 和政治關(guan) 係的重要支點。
為(wei) 進一步揭示碧村龍山時代先民的生活麵貌,項目組從(cong) 古環境、農(nong) 業(ye) 種植、家畜飼養(yang) 、冶金與(yu) 采石等方麵進行了多學科探索,對其先民生存狀態有了初步了解,下一步將繼續對東(dong) 城門址進行係統揭露、進一步明確東(dong) 門址結構,開展內(nei) 城門解剖,進行城址複原與(yu) 多學科研究,推進遺址資料整理等係列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