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五指山: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
【走進縣城看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光明日報通訊員 溫小麗(li)
在五指山市,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毛瑞分局毛道片區站長黃膠芳開啟了一天的巡山護林工作。今年50多歲的他,斜挎著一個(ge) 帆布包,走起山路如履平地。望著眼前潺潺溪水映襯著的茂密熱帶植物,他開心地告訴記者:“護林員這份工作我一幹就是16年,隨著當地老百姓生態保護意識越來越強,我的工作也越來越輕鬆了。”
五指山市地處海南中部生態保育區,因境內(nei) 五指山山脈而得名,是海南島的“濾芯”“水塔”和“三江源”,也是全省的生態核心區和主要河流發源地。全市63%的土地麵積劃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在海南各市縣中占比最高。
如何將生態優(you) 勢轉換為(wei) 發展優(you) 勢?近年來,五指山市全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目標,引導村民做好茶葉、雪茄煙葉、野菜葉“三片葉”的文章,努力走出一條產(chan) 業(ye) 生態化與(yu) 生態產(chan) 業(ye) 化的協同發展之路。
9月15日一大早,五指山市水滿鄉(xiang) 新村茶農(nong) 鄧小妹背起竹簍,戴上帽子,前往不遠處的茶園采茶。隻見她動作嫻熟,雙手上下翻飛,采摘著翠綠的茶尖。“這段時間我們(men) 采茶都沒停過,這些葉子現在可值不少錢。”鄧小妹邊忙邊說。放眼望去,連綿的茶山上,一派繁忙景象,附近的茶農(nong) 或背著背簍,或手提、肩挎竹籃,穿梭於(yu) 茶樹中。
水滿鄉(xiang) 平均海拔600米,晝夜溫差大,雲(yun) 霧常年籠罩山峰,水汽充足,好環境造就了五指山茶的好品質。這裏的茶農(nong) 堅持綠色生態種植,再加上獨特的炒製和烘焙技術,令水滿茶有獨特的口感。這些年,隨著政府加大支持,水滿鄉(xiang) 的茶產(chan) 業(ye) 發展持續向好,全鄉(xiang) 種植茶葉麵積超6000畝(mu) ,帶富了一方百姓。2021年,全鄉(xiang) 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5萬(wan) 元。
王寶瑩是水滿鄉(xiang) 方龍村返鄉(xiang) 創業(ye) 大學生,茶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他看中了家鄉(xiang) 茶產(chan) 業(ye) 發展的契機,於(yu) 2019年返鄉(xiang) 種植有機茶。如今,王寶瑩帶頭創業(ye) 的合作社年營業(ye) 額60萬(wan) 元,今年茶廠年加工成品茶可以達到2000斤,年累計收購農(nong) 戶茶青約1.5萬(wan) 斤,按茶青收購價(jia) 每斤20元計算,每年給種茶農(nong) 戶帶來增收30萬(wan) 元。
從(cong) 水滿鄉(xiang) 順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來到番陽鎮一雪茄煙葉晾房內(nei) ,農(nong) 戶們(men) 正有條不紊地對已經收割的煙葉進行分級、儲(chu) 藏、晾曬等工序。晾房內(nei) ,一張張寬闊的雪茄煙葉顏色正由翠綠色逐漸變成金黃色,經過相關(guan) 工序後,這些雪茄煙葉將被轉運至相關(guan) 企業(ye) 加工生產(chan) 。
憑借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氣候土壤條件,在五指山市,除了茶葉產(chan) 業(ye) ,雪茄煙葉種植產(chan) 業(ye) 也開始逐漸發力。早在2019年,五指山市番陽鎮就被山東(dong) 中煙確定為(wei) 原料供應基地。2021年底,番陽鎮流轉番陽村、加艾村土地種植雪茄煙葉300畝(mu) ,年產(chan) 值達800萬(wan) 元。
此外,五指山市還“馴化”了多種宜食用的野菜,比如爽脆鮮嫩的樹仔菜、清香纖滑的鹿舌菜、酸爽多汁的雷公筍等,讓這些“長在深山人未識”的五指山野菜在大棚裏批量種植,擺上更多消費者的餐桌。
五指山市委書(shu) 記朱宏淩介紹,未來5年,五指山市將以“六園”建設(瓊崖革命初心悟園、黎族苗族文化精神家園、底蘊厚重州府故園、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農(nong) 旅融合富美田園、四季宜居康養(yang) 樂(le) 園)為(wei) 工作主抓手,鉚足幹勁,努力把五指山打造成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典型。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1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