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服務出校園 南京玄武區探索打造“15分鍾教育圈”
“同學們(men) 知道這片土地上有多少個(ge) 水稻品種嗎?”“水稻的根莖都有什麽(me) 作用?”“為(wei) 什麽(me) 有的水稻根係是黃色,又有一些是綠色或是紫色?”……
9月9日,江蘇省農(nong) 科院水稻實驗基地迎來了一批小訪客,他們(men) 是南京市孝陵衛初級中學小學部六年級的學生。在孩子們(men) 好奇的眼神中,陶亞(ya) 軍(jun) 副研究員介紹著與(yu) 水稻有關(guan) 的知識。
“雙減”政策落地一年來,課後服務如何從(cong) “有”到“好”?新學期伊始,南京市玄武區多所學校以15分鍾為(wei) 時間標尺,以步數為(wei) 測距單位,對接“圈內(nei) ”公益性教科文體(ti) 場所,構建專(zhuan) 屬的“15分鍾教育圈”。
“鄰裏”協同,化解課後服務難題
戴上統一配發的草帽,從(cong) 學校東(dong) 側(ce) 小門出發,不到十分鍾的路程,就到了江蘇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水稻實驗基地。展現在同學們(men) 眼前的,是城市中罕見的田野風光。同學們(men) 走在田埂上,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近距離觀察水稻,感受糧食生產(chan) 的奧秘。帶隊老師馮(feng) 芳感慨,“把學生帶到這裏和土地、莊稼接觸,教育‘活了’,他們(men) 還收獲了更多快樂(le) 。”
借助毗鄰江蘇省農(nong) 科院的地緣優(you) 勢,本學期起,孝陵衛初級中學與(yu) 江蘇省農(nong) 科院開展了“課後服務15分鍾教育圈”共建活動,致力於(yu) 提升科普教育水平和課後服務品質。
孝陵衛初級中學小學部副校長黃海介紹,原則上學校每個(ge) 月安排一次課後服務“15分鍾教育圈”的主題科普實踐活動,如蔬菜種植、果木栽培、食品加工等。相關(guan) 活動將與(yu) 校內(nei) 的“一起作業(ye) 吧”“潛能活動營”“愛心守護站”共同組成層次立體(ti) 、內(nei) 容多元、特色鮮明的課後服務體(ti) 係。
“江蘇省農(nong) 科院內(nei) 有12支誌願者團隊,6個(ge) 科技傳(chuan) 播專(zhuan) 家團隊。團隊成員不僅(jin) 是行業(ye) 專(zhuan) 家,也是熱愛科普的叔叔阿姨。”江蘇省農(nong) 學會(hui) 副研究員李宗芳說。
“落實雙減以來,玄武區在實踐中推出‘作業(ye) 管理改革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1+X三段式課後服務’等一係列‘對策’,探索中也發現了一些共性問題。”玄武區教育局副局長林虹表示,教師們(men) 因承擔課後服務,出現工作負擔增加、能力要求提高、專(zhuan) 業(ye) 培訓難以開展的問題,而學校減負、家長增負難以達成共識的情況也普遍存在。
去年8月,江蘇省教育廳、發改委、財政廳、人社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全麵推進中小學課後服務進一步提升課後服務水平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進一步提升課後服務水平要拓展校外渠道。各地各校要充分利用圖書(shu) 館、博物館、科技館、街道社區、青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等校外活動場所,發揮其在課後服務中的作用。
玄武區作為(wei) 南京主城區,有著厚重的文化載體(ti) 和人文氛圍,充分利用各類校外場館,自然而然成了當地破題的方向。
統整協調,打造一“圈”一品
這學期起,海英小學將部分課後服務搬進了南京博物院;北京東(dong) 路小學牽手玄武湖,同學們(men) 實現了與(yu) “龍骨帆艇”的近距離接觸;中央路小學的小朋友組隊來到百子亭街區,尋訪抱石齋主人,在百子亭裏認百字;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實驗小學的同學們(men) 在江蘇省農(nong) 科院進行實踐活動……在玄武區,多個(ge) 學校充分利用周邊資源,為(wei) 學生提供了更為(wei) 優(you) 質的課後服務活動。
中央路小學校長陸文琦提出,課後服務需要解決(jue) 的不僅(jin) 是家長們(men) 的托管需求,它應該為(wei) 學生提供更為(wei) 充裕和豐(feng) 富的學習(xi) 機會(hui) ,為(wei) 其全麵發展提供更多可能。課後服務一方麵要細化“作業(ye) 指導”工作,提升學生在校學習(xi) 效率;另一方麵,還讓學生有機會(hui) 參與(yu) 豐(feng) 富多彩的科普、文體(ti) 、藝術、興(xing) 趣小組及社團活動,讓學習(xi) 能夠有拓展、有突破。
目前,玄武區教育局協同多部門梳理出區域內(nei) 60個(ge) 教科文體(ti) 及紅色教育場館資源,結合2020年全區確定的40個(ge) 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統籌整合出“圈的資源”,確定了各校步行約15分鍾左右的範圍內(nei) 即可到達的公益性教科文體(ti) 場館或空間。
9月6日下午,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仙鶴門分校四年級的18位學生走進位於(yu) 徐莊高新區的先聲藥業(ye) 集團,主任中醫師羅興(xing) 洪為(wei) 學生們(men) 詳細講解了家庭中的中藥文化知識。“紫蘇可暖胃解魚蟹毒,魚腥草可藥用也可食用……羅老師的講解讓我們(men) 了解到‘藥食同源’的知識,也切身感受到了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四(3)班同學何家慧開心地說。
南師附小仙鶴門分校所在的仙鶴門街道文博類、紅色基地類校外場館相對較少,但毗鄰的徐莊高新區是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高地。以開展“15分鍾教育圈”活動為(wei) 契機,該校與(yu) 徐莊社區、先聲藥業(ye) 開展了這場特色課後服務活動。
林虹表示,打造“15分鍾教育圈”還有利於(yu) 解決(jue) “學校引入優(you) 質公益資源狀況不均衡”的問題。越靠近城市中心的學校,周邊社會(hui) 公益優(you) 質資源會(hui) 比較多,這些優(you) 質資源也有著強烈合作意願。反之,社會(hui) 公益優(you) 質資源也就相對薄弱。玄武區教育局將通過與(yu) 文旅、科技等部門協同,著力加強圈內(nei) 資源與(yu) 學校需求的統整協調,科學劃定圈內(nei) 館校。
“針對各校‘15分鍾教育圈’內(nei) 資源的特點,玄武將力求實現一圈一品牌,圈圈有風景,圈圈有溫度。”玄武區教育局局長陳發山表示,對於(yu) 這一創新探索,2022年秋季學期共遴選出16所學校試點,到2023年春季學期,全區將力爭(zheng) 實現“15分鍾教育資源圈”區域全覆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