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揭示火星烏托邦平原淺表結構
本報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吳月輝)基於(yu) “祝融號”火星車傳(chuan) 回的雷達數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北京大學共同研究的成果表明,“祝融號”火星車著陸區數米厚的火星土壤層下存在兩(liang) 套向上變細的沉積層序,可能反映了35億(yi) 年前至32億(yi) 年前以來多期次與(yu) 水活動相關(guan) 的火星表麵改造過程。現今該區域火表以下0—80米未發現液態水存在的證據,但不排除存在鹽冰的可能。相關(guan) 研究結果26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祝融號”著陸區位於(yu) 烏(wu) 托邦平原南部。烏(wu) 托邦平原是火星最大的撞擊盆地,曾經可能是一個(ge) 古海洋,預示著火星早期可能存在過宜居環境。詳細的火星地下結構和物性信息是研究火星地質及其宜居環境演化的關(guan) 鍵依據,是火星探測的重要內(nei) 容。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員對前113個(ge) 火星日、探測長度達1171米的“祝融號”火星車低頻雷達數據展開了深入分析,獲得了淺表80米之上的高精度結構分層圖像和地層物性信息。
此外,“祝融號”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探測烏(wu) 托邦平原南部現今是否存在地下水/冰。低頻雷達成像結果顯示,0—80米深度範圍內(nei) 反射信號強度穩定,介質具有較低的介電常數,排除了巡視路徑下方含有富水層的可能性。熱模擬結果也進一步表明,液態水、硫酸鹽或碳酸鹽鹵水難以在“祝融號”火星車著陸區地下100米之內(nei) 穩定存在,但目前無法排除鹽冰存在的可能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