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社會救助日臻完善 民生兜底堅實有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全麵實施社會(hui) 救助改革,堅持把困難群眾(zhong) 的關(guan) 切作為(wei) “晴雨表”,把困難群眾(zhong) 的滿意度作為(wei) “度量衡”,促進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不斷完善、救助水平不斷提高、救助方式不斷豐(feng) 富,牢牢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探索出響應更“快”、程序更“簡”、服務更“暖”的救助模式,使困難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精準分層,兜底保障溫情有力
家住泗陽縣王集鎮的劉學民,2021年不幸患上直腸癌,住院花費7萬(wan) 多元。鎮、村幹部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及時為(wei) 其辦理臨(lin) 時救助,並協調醫保部門為(wei) 其申報大病醫療救助,發放大病醫療救助金14742元。王集鎮民生事務局還積極為(wei) 其申報重病單人低保,如今,劉學民每月可領取620元低保金。
“劉學民享受的‘急診救助’保障,是泗陽縣摸索出來的社會(hui) 救助綜合施救模式。”泗陽縣民政局救助科科長徐東(dong) 霞介紹,作為(wei) 全國社會(hui) 救助綜合改革試點縣,泗陽先行先試,創新打造“急診救助”模式,走出了蘇北經濟薄弱地區社會(hui) 救助救急解難的新路子,獲評全國社會(hui) 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you) 秀案例。
過去十年,我省率先實施社會(hui) 救助製度與(yu) 扶貧開發政策的全麵銜接,有效發揮了兜底脫貧作用。全省254.9萬(wan) 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中,有89萬(wan) 通過低保或特困供養(yang) 脫貧,占比達35%。
過去十年,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逐步分層分類,更加精準有效。目前,全省共保障城鄉(xiang) 低保對象40.09萬(wan) 戶68.21萬(wan) 人,城鄉(xiang) 低保平均保障標準為(wei) 每人每月803元,較2012年分別增長85%、123%;全省保障城鄉(xiang) 特困供養(yang) 對象20.37萬(wan) 人,城鄉(xiang) 特困供養(yang) 基本生活標準達到每人每月1678元、1126元;十年來全省實施臨(lin) 時救助302.2萬(wan) 人次。
讓困難群眾(zhong)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始終是我省社會(hui) 救助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十年間,我省在全國率先以設區市為(wei) 單位,全麵實現城鄉(xiang) 低保一體(ti) 化,基本民生保障同城同標,凸顯底線公平。各地創新突破戶籍限製,對遭遇急難基本生活暫時陷入困境的非本地戶籍人員,及時實施臨(lin) 時救助。疫情期間,社會(hui) 救助政策持續發揮兜底作用,2022年上半年全省因疫開展臨(lin) 時救助6.8萬(wan) 人次,支出臨(lin) 時救助金2136.55萬(wan) 元。
智慧救助,政策體(ti) 係成熟定型
救助場景庫智能匹配和精準畫像功能在南京市棲霞區試點運轉。前不久,棲霞區幕府山莊社區救助“小管家”接到救助係統預警後,及時上門走訪,發現居民王秀美因心房顫動醫藥費支出較大,“小管家”立即協助王秀美啟動救助程序。棲霞區民政局救助科科長馬新聞介紹,救助係統還發現夫妻兩(liang) 人要負擔殘疾兒(er) 子的生活。評估後,區級救助係統做出給予該家庭一次性支出型救助金9270元的決(jue) 定,並實現“掌上辦、全城辦、主動辦”。
智慧救助,是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日益完善的重要一環。十年來,全省各地民政部門主動作為(wei) ,把救助服務逐步向移動端延伸,“主動發現”救助對象,“一鍵預警”急難情形,“快速便捷”審核審批,讓救助申請“觸手可及”。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省社會(hui) 救助製度曆經十年發展演變,日臻完善、成熟和定型。省民政廳救助處副處長王鳳霞介紹,2014年,省政府頒發《江蘇省社會(hui) 救助辦法》,這是我省以法治方式推進托底性民生保障製度建設的重大成果。此後,社會(hui) 救助製度與(yu) 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一係列政策措施陸續出台,全麵提升了社會(hui) 救助與(yu) 脫貧攻堅兩(liang) 項製度的雙向銜接,形成了民政兜底脫貧的政策合力。近幾年,《關(guan) 於(yu) 改革完善社會(hui) 救助製度的實施意見》《江蘇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規程》《江蘇省特困人員認定辦法》相繼出台,為(wei) 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提供了製度保障。2021年,低收入人口集中認定全麵鋪開,全省集中認定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25.27萬(wan) 人,形成完整的城鄉(xiang) 一體(ti) 低收入人口對象認定體(ti) 係。
物質+服務,擴圍提質多維施策
今年夏天,張家港的年輕社工李媛圓了自己的“就業(ye) 夢”和“社工夢”。“我今年剛剛大學畢業(ye) ,本來已經做好四處求職碰壁的打算,沒想到‘揚帆計劃’的社工找到了我,推薦我到一家社會(hui) 組織入職。”李媛說,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對於(yu) 來自低保邊緣家庭的她來說,意義(yi) 非凡,在服務群眾(zhong) 的過程中,她開始體(ti) 悟到社會(hui) 工作“助人自助”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
為(wei) 促進低收入家庭就業(ye) ,2022年,張家港市民政局實施“揚帆計劃”,購買(mai) 專(zhuan) 業(ye) 社會(hui) 組織服務,幫助低收入家庭大學生就業(ye) ,“扶誌”也“扶智”。目前,該計劃共為(wei) 低收入家庭青年鏈接204個(ge) 企事業(ye) 單位共計456個(ge) 就業(ye) 崗位,82名在冊(ce) 應屆畢業(ye) 生就業(ye) 率達88%。
“經濟社會(hui) 的快速發展,帶來困難群體(ti) 需求的多元,單一來源、單一形式的生活補助難以解決(jue) 因能力受限和機會(hui) 缺失帶來的致貧風險。”張家港市民政局救助科科長郭燕萍表示,張家港匯聚政府、社會(hui) 、群眾(zhong) 等多方主體(ti) 力量,探索“物質+服務”綜合救助,多維度滿足困難群體(ti) 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省民政廳一級巡視員戚錫生表示,“物質+服務”的綜合救助方式,是新型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的應有之義(yi) 。我省創新開展為(wei) 困難家庭贈送“家電包”活動,募集社會(hui) 資金2160萬(wan) 元,為(wei) 3.6萬(wan) 戶困難家庭贈送了家電包。近年來,我省十分注重統籌社會(hui) 救助資源,建立了以省政府分管負責同誌為(wei) 總召集人、29個(ge) 部門共同參與(yu) 的省社會(hui) 救助聯席會(hui) 議製度,鄉(xiang) 鎮(街道)實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聯通10餘(yu) 家省級部門和43家金融機構的省級社會(hui) 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台高效運轉,覆蓋“房子、車子、票子”等21大項數據,顯著提升了救助精準度。(唐 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