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傳統智慧 顯生態價值(美麗中國)
核心閱讀
近日,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名錄公布,四川省通濟堰灌區、江蘇省興(xing) 化垛田灌排工程體(ti) 係、浙江省鬆陽鬆古灌區和江西省崇義(yi) 上堡梯田4處工程全部申報成功。至此,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已達30處。
我國是灌溉工程遺產(chan) 類型最豐(feng) 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這些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幾乎涵蓋了灌溉工程的所有類型。
我國是農(nong) 業(ye) 古國,也是灌溉大國。悠悠歲月長河裏,古人建設了翻山越嶺的渠係、結構精妙的涵閘、設計巧妙的堰堤。
這些灌溉工程潤澤平疇沃野,飽經歲月洗禮,見證了我國水利工程的發展,傳(chuan) 承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許多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今年新添的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有哪些特色?目前發揮著怎樣的作用?該如何繼續保護好這些瑰寶?
巧妙利用自然條件,凝聚古人治水智慧
從(cong) 天府糧倉(cang) 到江南水鄉(xiang) ,從(cong) 連綿丘陵到低窪之地,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屬於(yu) 不同類型的灌溉工程,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成都平原,岷江奔湧。千百年來,通濟堰灌區引清水澆灌萬(wan) 頃良田。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通濟堰管理處黨(dang) 委委員李忠孝介紹,通濟堰依河勢水勢而建,進水口選在岷江、西河、南河交匯處,充沛的水源滿足了灌區農(nong) 業(ye) 用水需要。築壩開渠還順應地形走勢,可讓河水自流入田,有效降低了用水成本。此外,辮狀渠係也是通濟堰的一大特色。幹渠縱橫貫穿,支渠鬥渠交織延綿,宛如發辮。“洪峰到來時,辮狀的渠係布置可拓寬河床,迅速降低汛期水位,減少損失。”李忠孝說。
興(xing) 化垛田灌排工程體(ti) 係核心區位於(yu) 江蘇泰州興(xing) 化市。“這裏是裏下河腹地的湖蕩沼澤地帶,遍布著千千萬(wan) 萬(wan) 座水中土丘。古人為(wei) 了抵禦洪水,壘土成垛,垛上墾田,造就了萬(wan) 垛齊聳、千河縱橫、稻田棋布的壯觀景象。”興(xing) 化市水利局農(nong) 村水利與(yu) 水土保持科科長朱榮慧介紹,垛田建設持續開展,逐步發展成包含圩堤、灌排渠道、水閘等在內(nei) 的複合灌排工程體(ti) 係,並沿用至今。
在浙江省鬆陽縣,青山環抱間,鬆陰溪蜿蜒向前。坐落於(yu) 此的鬆古灌區始於(yu) 秦漢,發展於(yu) 唐宋,成熟於(yu) 明清。“鬆古灌區以鬆陰溪為(wei) 水源,築堰蓄水,通渠引水。幹支毛渠互相交織,串聯起一座座河塘,形成了長藤結瓜式的灌溉體(ti) 係。千百年來,當地還探索出了輪灌製,上下遊依次引水灌溉,提高了用水效率。”鬆陽縣水利局河湖管理中心主任李潮勝說。
落差近千米的陡坡梯田,是江西省崇義(yi) 縣上堡梯田的特點。這裏梯田層層疊疊,依山延綿,似螺似鏈。“上堡梯田充分體(ti) 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山頂森林茂盛,涵養(yang) 水源;溪水順山而下,節省人力;梯田沿山體(ti) 布置,壘石築埂,保持水土。完善的灌排體(ti) 係形成了山養(yang) 林、林蓄水、水潤田、田保土的良性循環。”江西省水利廳宣傳(chuan) 文化辦公室主任占任生介紹。
“新入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是古人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勢、水源條件、生態環境等,創造性地設計建造而成的。這些工程具備引水、蓄水、配水、排水、防洪等完備功能,凝聚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治水智慧、哲理、工程技術與(yu) 管理理念。”國際灌排委員會(hui) 榮譽主席、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總工程師高占義(yi) 介紹。
“曆史上,我國建設了數量眾(zhong) 多、類型多樣、區域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產(chan) 成為(wei) 一座座活態的水利工程博物館。”高占義(yi) 說。
在灌溉排水、防汛抗旱等方麵仍發揮效益
不久前,四川省眉山市東(dong) 坡區太和鎮永豐(feng) 村的水稻喜獲豐(feng) 收。“今年村裏水稻種植麵積比去年增加130畝(mu) ,畝(mu) 產(chan) 達780.2公斤。”永豐(feng) 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李雪平說。
沉甸甸的豐(feng) 收,便受益於(yu) 通濟堰。作為(wei) 一座灌排兼容的水利工程,通濟堰至今依然承擔著向成都、眉山2市4縣(區)提供生活、生產(chan) 、生態用水的任務,灌溉麵積達52萬(wan) 畝(mu) 。
通濟堰管理處運管科高級工程師陳誌明介紹,通濟堰因地製宜,巧妙地實現了灌溉、抗旱、防洪等綜合功能,還建立了符合實際的管理體(ti) 係。近年來,通濟堰灌區不斷完善水利基礎設施,供水能力不斷提升。
一座座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是我國水利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依然為(wei) 灌良田、護安瀾、興(xing) 產(chan) 業(ye) 提供著有力的支撐。
鬆古灌區至今仍灌溉著16.6萬(wan) 畝(mu) 良田;位於(yu) 湖南省新化縣的紫鵲界梯田,獨特的自流灌溉係統,讓潺潺流水源源不斷滋潤著稻田;去年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的潦河灌區,是江西省興(xing) 建最早的多壩自流引水灌區,目前灌溉農(nong) 田33.6萬(wan) 畝(mu) ,惠及人口26萬(wan) ……
生態農(nong) 業(ye) 、觀光旅遊、科普教育等多元功能也在逐步釋放。
路從(cong) 景中穿、人在畫中遊,興(xing) 化垛田灌排工程體(ti) 係憑借著獨特的水利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wei) 熱門旅遊打卡地。“我們(men) 充分挖掘水上森林、濕地公園、生態水麵等潛力,鼓勵農(nong) 民發展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讓垛田再生‘金’。”朱榮慧說。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灌溉工程遺產(chan) 承載著燦爛文明,是祖先的寶貴遺產(chan) 。守好瑰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李潮勝說。
李潮勝介紹,鬆古灌區不僅(jin) 有豐(feng) 富的古堰水文化遺產(chan) (物),還保存大批相關(guan) 的榜文、碑刻(誌)、摩崖石刻、文選等資料。
“我們(men) 已發現和驗證元、明、清時期的碑刻14方、榜文18篇,真實還原了灌區立項選址、政策處理、水量配置、長效管理等近乎所有古堰水事管理事項,這些是研究我國中小流域灌區古代灌溉工程的寶貴實物文獻。”李潮勝說。
“我們(men) 在全麵摸排、收集、整理遺跡遺存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水利博物館、推進現場水文化展示工程等,為(wei) 灌溉工程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提供重要載體(ti) 。”李潮勝說。
朱榮慧介紹:“去年興(xing) 化水利文化館建成,圍繞垛田水利曆史、文化和遺產(chan) 保護,全景展示‘鍋底窪’的地形、垛田的形式和五湖八蕩七縱七橫的水網特色,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垛田文化。”
同時,管理保護製度也在不斷完善。崇義(yi) 縣出台對上堡梯田的管理保護製度,成立專(zhuan) 門管理機構,設立保護區。眉山市也將進一步建立健全遺產(chan) 宣傳(chuan) 教育體(ti) 係、保障措施體(ti) 係、文化挖掘及展示體(ti) 係、利用與(yu) 發展體(ti) 係等,讓千年古堰持續造福灌區人民、服務地方發展。
高占義(yi) 建議,今後相關(guan) 部門應著重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檔案管理製度,編製灌溉工程遺產(chan) 保護與(yu) 利用規劃,處理好保護與(yu) 發展利用的關(guan) 係,探索長效管理運行機製,讓古老的灌溉工程遺產(chan) 持續煥發生機。
此外,專(zhuan) 家建議,下足繡花功,深度挖掘灌溉工程遺產(chan) 的工程價(jia) 值、科學價(jia) 值、曆史文化價(jia) 值、生態價(jia) 值,使之成為(wei) 支撐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載體(ti) 。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17日 1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