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共建幸福之城
煥然一新的院牆上,各種雕刻圖案讓人眼前一亮……夜晚,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玉林東(dong) 路熱鬧起來。“這裏既時尚,又充滿煙火氣。”來成都旅遊的上海女孩曾莉一邊品嚐著特色美食,一邊在手繪牆前拍照打卡。
“玉林東(dong) 路在城市有機更新中堅持保留利用既有建築、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續了城市片區特色風貌,同時整體(ti) 推進了片區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城市品質的提升。”成都市武侯區公園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內(nei) 外兼修,築牢成都宜居底色
城市的大街小巷生動體(ti) 現著一座城市良好形象和文明氣質。成都遵循“一街一特色”原則,在重點區域、重要節點挖掘曆史底蘊,融入文化元素,植入新業(ye) 態,凸顯區域特色,讓城市“顏值”實現大幅度提升。
同時,成都深入實施農(nong) 貿(集貿、批發)市場專(zhuan) 項整治提升行動、背街小巷專(zhuan) 項整治提升行動、市政基礎設施整治提升行動、小區院落專(zhuan) 項整治提升行動、交通秩序專(zhuan) 項整治提升行動、市民文明素養(yang) 專(zhuan) 項提升行動,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成都市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成都市已開工老舊院落改造項目601個(ge) ,推進老舊院落示範項目創建,同時新啟動26個(ge) 片區更新項目,統籌實施棚戶區改造4394戶、城中村改造1413戶。
判斷一個(ge) 城市是否宜居,除了要觀察它的外在環境風貌,還要看它的“裏子”如何。
走進天府新區雅州路地下綜合管廊,監控中心內(nei) 值班人員正實時監控管廊運行狀況。進入管廊內(nei) 部,智能機器人正在巡查管廊各個(ge) 係統,發現問題後會(hui) 第一時間向監控中心反饋。
“這是我們(men) 實行管廊全鏈條智慧化管理、積極開展新技術研究的一次探索,通過利用巡檢機器人,實現管廊病害的自動采集、自動分析、自動報警等功能,進一步提高了巡檢效率。”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hui) 管廊監管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為(wei) 保障管廊和入廊管線安全運行,近年來,成都積極運用物聯網設備,通過建設綜合管廊智能監控係統,實現對綜合管廊環境、設備、安防等運行狀態24小時實時監控、智能聯動、決(jue) 策處置。
多方共建,夯實城市文明本色
在武侯區晉陽街道吉福社區,活躍著一個(ge) 廣受社區居民喜愛的群體(ti) ——“智慧媽媽”。
社區給媽媽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活動場地,讓她們(men) 充分交流,進而找到了大家共同的關(guan) 注點——飲食。通過社區引進的飲食和營養(yang) 培訓課程,團裏有20多位媽媽考取了營養(yang) 師資格證,還在社區支持下成立了社會(hui) 企業(ye) ,成為(wei) 服務社區的專(zhuan) 業(ye) 力量。現在“智慧媽媽”開發了兩(liang) 個(ge) 公益項目,一個(ge) 是針對孩子和媽媽的“生命早期營養(yang) 1000天”關(guan) 懷項目,另一個(ge) 是旨在關(guan) 懷空巢老人和殘疾人的“一碗湯的關(guan) 懷”項目。
幸福安逸的生活背後是多方共建共治的努力。錦江區北順西巷6號院是一個(ge) 老舊院落,居住在這裏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因年代較久,公共服務配套不足,其中最讓人頭疼的是爬樓梯。
“今年夏天後,直接刷卡就能乘電梯回家了。”家住7樓的王婆婆介紹,為(wei) 了解決(jue) 問題,小區搭建了共商共議平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盼了多年的“電梯房”終於(yu) 夢想成真。
如今的北順西巷6號院秩序井然、路麵平整,小區居民共同認領種植的綠植將院落打扮得生機盎然。隨著電梯加裝成功,居民們(men) 自籌款項、自願出力改造小區其他設施,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讓共同的家越發舒適溫馨。
快慢相宜,彰顯成都文化成色
“僅(jin) 用半天時間,營業(ye) 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就拿到手了,真方便!”金牛區行政審批局辦事窗口,一家公司負責人切身體(ti) 驗了一回融合審批新模式帶來的高效和便利。
這是金牛區繼“預服務”“金幫辦”“雲(yun) 現勘”等係列改革創新後推出的又一項優(you) 化市場主體(ti) 服務的重大改革措施,該項改革整合465個(ge) 行政許可事項,構建市場主體(ti) “準入即準營”的融合服務新模式,極大方便了企業(ye) 。
城市有多“聰明”,人們(men) 的工作生活就有多快捷、便利。成都的快速發展,得益於(yu) 越來越便捷、優(you) 質的營商服務。如今,在成都開辦企業(ye) 登記逐步壓減至0.5個(ge) 工作日,深化工程建設審批製度改革,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時限壓縮到20至90個(ge) 工作日內(nei) 。
成都近年來高質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讓人們(men) 在文化“慢生活”中享受幸福時光、感受歲月靜好。
走進位於(yu) 溫江區金馬街道濱河公園旁的圖南·留燈書(shu) 屋,夢幻的星空吊頂,讓人流連忘返。“書(shu) 屋設計結合燈、書(shu) 、水3個(ge) 元素提煉出溫暖城市的設計理念,吸引周邊市民駐足。”圖南·留燈書(shu) 屋負責人說。在溫江區,已有12個(ge) 精心打造的“留燈書(shu) 屋”,通過延時服務守護著閱讀的純粹,為(wei) 市民構建了一個(ge) “慢閱讀”的空間。
“留燈書(shu) 屋”是成都不斷完善群眾(zhong) 身邊的公共文化措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一個(ge) 縮影。目前,成都已初步建成市、縣、鄉(xiang) 、村四級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全市公共文化服務站點3333個(ge) ,全市公共圖書(shu) 館藏書(shu) 量2539.38萬(wan) 冊(ce) ,2021年開展各類群眾(zhong) 文化活動127001場。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15日 0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