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深度融入“雙循環”四川應在三個領域發力

發布時間:2022-10-25 10:25:00來源: 四川日報

  原標題:深度融入“雙循環”四川應在三個(ge) 領域發力

  目前,我國正處在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關(guan) 鍵階段。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我國各個(ge) 地區、各個(ge) 行業(ye) 都是新的發展機遇。眼下對四川來說,機遇和挑戰並存,正因如此,更應發揮出自身經濟社會(hui) 的特點和優(you) 勢,穩紮穩打、靈活高效地針對三個(ge) 領域進行全麵的布局:進一步打造數字成渝雙城經濟圈,發揮成渝雙城的經濟引領作用,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新興(xing) 金融業(ye) 態協同發展,挖掘區域發展增長點,做大經濟蛋糕;夯實區位樞紐功能,提升貫穿東(dong) 西、暢通南北的交通優(you) 勢,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數字賦能“雙圈”建設。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發布以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就成為(wei) 帶動川渝乃至我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源。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chan) 總值(GDP)約7.4萬(wan) 億(yi) 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的6.5%、西部地區的30.8%,經濟增速繼續領跑西部,引領帶動作用強勁。

  另一方麵,根據《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藍皮書(shu) (2021)》(下稱《藍皮書(shu) 》)的數據顯示,重慶和成都分列《城市數字經濟規模》榜單的第六名和第七名。根據《藍皮書(shu) 》報告顯示,通過統計評估,成都的綜合得分已經躋身我國數字經濟一線城市的行列,重慶也位於(yu) 新一線城市的行列。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備紮實的經濟規模和數字化轉型基礎,虛實結合,數字賦能將更具有發展的潛力。其一,打造賽博雙城(Cyber)的數字名片,提升數字經濟軟實力。在全國廣泛網友中,重慶和成都被視為(wei) 中國最具有未來樣貌的城市——“賽博(Cyber)”城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應借力打力、塑造軟實力,借助“賽博雙城”的名片吸引更多從(cong) 事數字科技創新的人才流入,以紮穩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形成科技創新的發展高地。其二,推動數字科技創新,發揮數字技術優(you) 勢。可基於(yu) 成都超算中心、中新(重慶)國際超算中心、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等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促進相關(guan) 數字技術的創新。其三,積極參與(yu) 國內(nei) 外數字經濟製度建設,規範數字經濟穩定發展。當下,對於(yu) 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社會(hui) 契約具有較大的需求。四川應基於(yu) 自身的實踐經驗,提出關(guan) 於(yu) 市場準入製度、公平競爭(zheng) 審查機製、數字經濟公平競爭(zheng) 監管製度等數字經濟基礎性製度的構建建議。積極投身並細化數字經濟規範發展的基礎性製度和標準。

  培育新興(xing) 金融業(ye) 態。2021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川渝政府印發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2035年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的戰略目標。

  四川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過程中,應牢牢秉持完善區域金融互助機製,共建共享新興(xing) 金融,推動新興(xing) 金融業(ye) 態協同發展的準則,更應結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實際情況有所側(ce) 重。加強金融一體(ti) 化發展空間布局。依托成都的國家西部金融中心地位與(yu) 輻射能力,發展合理布局、層級分明、有序發展、分工互補的城市群金融中心,實現中心帶動周邊的多級聯動發展,有效提高四川金融資源整體(ti) 的配置效率。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形成綠色生態示範效應。四川綠色生態基礎牢固,可通過加強綠色金融業(ye) 務合作,拓寬綠色金融服務體(ti) 係,加強川渝區域經濟的合作。同時,為(wei) 農(nong) 業(ye) 、新能源等行業(ye) 發展開發綠色金融產(chan) 品,促進區域產(chan) 業(ye) 有效轉型,進而形成示範效應。推廣普惠金融覆蓋範圍,將經濟蛋糕繼續做大。數據顯示,四川經濟發展差異較大,亟須通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帶動更廣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農(nong) 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擴大普惠金融適用範圍,促進普惠金融產(chan) 品創新,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挖掘四川更大的經濟潛力。

  夯實區位樞紐功能。四川已經形成了“鐵路+航空+公路+水路”多式聯運的模式,應進一步發揮區位優(you) 勢。在國內(nei) ,承接長三角經濟圈、粵港澳經濟圈、中原經濟區等經濟活躍區域,占據著連接我國西南、西北,貫通華南、華中的關(guan) 鍵物流聯運點,支撐著我國國內(nei)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流轉。在國際,四川依托經濟走廊和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成為(wei) 國際貿易物流的重要支點。另一方麵,四川作為(wei) 內(nei) 陸開放省份,本身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局限性。同時,相比東(dong) 部地區而言,四川綜合實力和競爭(zheng) 力仍有差距,對高質量生產(chan) 要素的吸引力不夠明顯。對此,四川經濟發展仍然需要緊扣自身優(you) 勢,擴大覆蓋範圍,從(cong) 而實現質量提升。

  應積極參與(yu) 區域經濟合作,擴大合作範圍。通過參與(yu) “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大項目建設,搭建區域經濟合作平台,促成區域的長效合作機製。同時,落實自貿區提升戰略,構建引領南向開放的先行試驗區,自貿試驗區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基於(yu) 數字化發展擺脫地理的約束。利用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加強數字基建項目的建設,打造“數字鏈”,彌補現實短板。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製度完善。積極投身內(nei) 循環基礎設施建設,參與(yu) 製度的完善,消除阻礙生產(chan) 要素流動、商品和服務流通的區域壁壘。力爭(zheng) 實現生產(chan) 要素更高水平地流通,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高質量環流成型。

  總的來說,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四川需基於(yu) 自身經濟社會(hui) 的現狀和優(you) 勢,注重揚長避短,爭(zheng) 取做大經濟蛋糕。同時,力爭(zheng) 在職責範圍推動製度改革、機製完善,擴大經濟合作範圍、吸納更多人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治衡)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